疫情是城市治理的一道大考题。
新冠肺炎疫情为城市公共安全带来全新挑战: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上海,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重要的城市安全底线。
怎样筑牢这条安全底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硬仗中,上海用一道道防线打出组合拳,从入沪通道、社区管控到医疗救治,构筑三道防护圈,夯实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放眼长远,推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在探索总结抗疫经验时,亦不断创新找寻更好答案。
应急管理,法制先行有序推进
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近3个月来,上海探索强化依法防控疫情意识,以此加强法治保障。许多市民对此深有感触:从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居家(集中)隔离措施实施以及违反防控措施的处置、境外隔离人员的收费问题、医疗救治费用的欠费处置,到复工过程中引发的纠纷处理等等,一系列问题皆做到有法可依,这为疫情防控的依法及时全面开展做了最充分保障。
重大疫情防控能力,无疑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坚守法治底线,只有城市统筹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物资保障、城市运行、社区治理等环节,防控能力才可以不断强化、完善。就在疫情期间,上海运筹帷幄,积极开展相关立法和制度研究。为科学防控、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召集全市卫生法治方面的专家,认真研究相关的制度建设和下一步立法安排。此外,全市还建设性提出认真评估、及时修订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野生动物保护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建议,未雨绸缪提升城市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平战结合,密织公共卫生网络
城市应对各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灵敏、广泛的监测与预警应急“触角”。自上海拉响抗疫警报后,遍布全市的117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随即进入战时状态;一边抗疫一边建设,3月下旬开始,182家发热哨点诊室已陆续建设。将发热监测的关口前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张密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网络,张开、铺就、夯实,核心只有一个——呵护城市居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触角”密集的安全底线,怎样更牢固、更好呵护市民健康?这需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哨兵”,不断完善功能,明晰定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上海发热监测哨点布局将持续张开,以此基础,织密织牢一张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络。网点还将融入人工智能,建立完善智慧化的公共卫生安全预警多点触发机制,不放过每个细小漏洞,补齐短板,强化资源和能力,最终促使公共卫生网络监测预警更灵敏、更发达。
打组合拳,支撑防控“基本盘”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考验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事实上,公共卫生概念远不止医疗卫生一家,它需要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的整合,“多个拳头捏在一起”,共同实现最优效果。此次上海疫情防控中,如此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追溯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战报”,来自基层联防联控的数据,尤为亮眼:社区防控领域,社区医护人员、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等多方力量共同协作,对重点人员逐一排查,对超过35万重点地区来沪人员实行居家隔离观察,为抗疫硬仗稳住了基本盘。守护城市安全,也需要群众力量的群防群控。抗疫战中,上海卫健委联合住建、绿化市容等部门,一扫全市790多个农贸市场、1.3万个居住小区……病媒生物防制队开展12余个点位的社区、集中隔离点、居家隔离和转运车辆消毒,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科研助力事半功倍,对标最高精准防控
疫情的防控,就是“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对城市而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最终是科研实力的比拼。上海作为亚洲医学中心,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科学搭建防控体系,利用丰厚的医学科研资源,发挥技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可以实现动态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球科学家均在找寻探索有效治疗手段。上海捷报频传:频频上升的治愈率,暖了病家心,更为科学家们带来极大鼓舞。2月初,初步体外实验发现:硫酸羟氯喹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炎性反应,科研的赛跑鸣枪了!记者最近获悉,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倡导开展硫酸羟氯喹治疗轻型/普通/重型新冠患者多中心临床研究。团队立即准备研究方案,目前全国已有22家研究中心参与研究,成功入组184例患者,研究结果也即将进入中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