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撑得起!”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年轻医务工作者的青春宣言
2020-03-13 15:48:4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张汨汨 黎云 贾启龙
 

  “解放军来了!……姑娘伢这么年轻!”22岁的邓艺伟清晰记得她乘军机抵达武汉的那个除夕夜,一路上,不断听到周围人带着惊叹的议论。

  “我要开始战斗了!”她暗暗握拳。作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从那天起,她与战友们一直冲锋在抗“疫”最前线。

  这支队伍里,有年长资深的专家、技师,而更多的,是85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队员。一个多月的殊死拼搏,年轻一代的白衣战士们用火热的激情与昂扬的斗志,交上了让人敬佩、也让人安心的答卷,更发出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宣言——“我们,撑得起!”

  “怕苦怕累怕危险,那我也不会来了”

  汗水顺着防护服滑下,像一股溪流滑进裤腿再流进鞋里;呼吸在重重阻闷下变得急促而艰难;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勒得人“脑仁都要疼出来”……每次下班回到宿舍,陈颖都“累瘫在床上”,嘴里黏得发苦,却常常连倒杯水的力气都没有了。

  即使这样,从进驻火神山医院那天起,她一直坚守在“红区”病房,没有后退一步。

  3月10日,火神山医院的护士陈颖在做护理记录。 新华社发

  她说:“我来了就是要吃苦的。”

  生于1991年的陈颖,是主动要求“上前线”的。“这么重大的任务,能把我选上,说明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也要对得起我的责任。”她说。几十天来,她与战友们担起了责任,也经受住了考验。

  “出乎意料。”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五科主任喻超这样评价他团队里的年轻队员,“来之前还有人担心他们会退缩,吃不了苦,不服从管理……但这些天来,孩子们太棒了!太令人感动了!”

  在他眼中,这批年轻人“除了不爱吃饭爱吃零食,没别的毛病”,之前打了那么多催征鼓劲的腹稿,“基本没用上”。

  他最经常做的思想工作反而是:“不要意气用事,不舒服就到外面缓缓,千万别硬挺着……”感染五科重症患者多,护士们除了护理工作外,还要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几名护士面对几十位患者,忙得脚不沾地。谁都不想中途退出去,因为那意味着战友得承担起你那份工作。

  “25床不愿吃饭,先喂点热牛奶。26床会自己吃,给他下巴下垫块毛巾。27床得喂,但意识很清楚的,你问他吃什么眼睛会眨巴。29床老爷子脾气有点倔,我们得哄一下……”

  这是护士杨湾交班后给同事发去的备注。在年轻队员眼中,对方是患者,也是“自家的亲人”。

  3月8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五科的杨湾给患者喂饭。 新华社发

  “我也要长成大树”

  再大的压力,也压不住蓬勃的青春气息——

  裹上厚厚的防护服,嘻嘻哈哈地自嘲是“大白”;拔出签字笔,互相在防护服上写各种“创意签名”;脱掉口罩,大大吸一口新鲜空气,仰天长啸:“世界又是我的啦!”摘下护目镜,眉心被挤出泛着血色的“小肉包”——“还挺可爱!”她们冲着镜子做个鬼脸……

  是怎样飞扬的生命、充满干劲的青春,才会面对困难风险,毫无惧色、奋勇向前。

  夜班班车等到了深夜里的最后一批乘客。裹着沉重的军大衣,她们仍然欢实得像一把“迷彩色的豆子”。

  2月22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五科护师康亚琼为患者做吸氧治疗。 新华社发

  然而不一会儿,这种“解放”的兴奋就会被深重的疲倦冲得东倒西歪,仰着头、张着嘴,一张张年轻的脸庞靠着车窗、扶手,睡得肆无忌惮。

  “年轻人就是觉多嘛。”文娇银不好意思地笑笑。还不到25岁的她一向坚持“睡满最后一分钟”。早班班车凌晨就出发,一帮女孩子呼啦啦从楼上冲下来,呼啦啦往车上冲,保障员叔叔阿姨们举着塑料袋在身后一连声追着吼:“早饭!把早饭带上!”

  还是一群孩子呀!

  这批“孩子”,跟护士长毛梅的儿子差不多年纪,要她照顾着唠叨着,却也时时带给她振奋和惊喜。他们会像自己一样手写“前线日记”,也会用最新潮的手机软件编辑Vlog、小视频;会像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填写护理日志,也会在线上交流经验、分享心得。老主任制定的防护方案,年轻的他们第一时间分享进微信群,自发加进一张思维导图,复杂的流程一下子清晰不少……

  “真的长大了,随时要把我们‘拍在沙滩上’。”毛梅的语气里,是欣慰、是激赏、是自豪。

  “17年前的‘非典’,那么多人保护着我。”文娇银说,“现在我长大了,我也要长成大树,去为人遮风挡雨。”

  “现在轮到我了!”

  “你疯了吗?这么危险你去什么去!”刚得知女儿报名去武汉,张梦瑶的妈妈在电话里喊了起来。

  哪个父母,听到儿女即将出征,第一反应不是焦虑和不安?

  也正是这些父母,最终都全力支持儿女们的选择。

  “先有国再有家,爸妈支持你!”一夜过后,爸爸给张梦瑶打来电话,妈妈在一旁补充:“妈就一个要求:千万注意安全!”

  17年前,张琪佩在电视里看到了军队医疗队出征小汤山的新闻,画面中,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那是爸爸!”她还记得当时的自豪与心酸。

  17年后,情景再现。此时的张琪佩已经是一名战士了!剪掉长发,镜子里,那个穿着海洋迷彩的“假小子”,多像当年的爸爸!

  “爸爸,现在轮到我了!”她对着镜子敬了个军礼。

  夜班后,汪璐打开手机,点开舅舅发来的微信。

  舅舅写道,“姥爷建国,妈妈保国,你在为国。家里三代军人,你最优秀!”

  汪璐“瞬间泪目”。她的姥爷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担任机枪手,妈妈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荣立过三等功。汪璐觉得,“就像是有一支接力棒,现在,交到我的手上了!”

  如今,汪璐已经是科室的骨干。来到武汉后,她与另一名年轻同事主动承担了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检验科所有夜班和大夜班。“我跟主任说,不能让老同志、让快退休的老师们在前面顶了,我们这个时候一定要冲上去!我们,撑得起!”

  火神山医院综合科护士周燕已在一线奋战了一个多月。“再辛苦,能有前辈们当年苦?”周燕说。火神山医院有很多前辈,曾在抗击“非典”、援非抗埃、阻击禽流感疫情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重任。而生于1990年的她,也是参加过高原送医、赴非洲维和等任务的“老兵”了。

  闲暇时,周燕最大的乐趣就是翻看手机里儿子的视频和照片,隔空亲吻那胖胖的脸蛋和小脚丫。儿子只有一岁,还不会跟妈妈交流,但周燕说,等儿子长大了,一定会跟他讲妈妈战“疫”的故事。

  “我不会跟他说妈妈多‘了不起’,我要讲的是,妈妈所做的这项事情,有多了不起;妈妈所在的这个集体,有多了不起!”周燕说。(参与采写:王均波、赵佳庆、罗杨、刘汉宝、李永飞、刘远桥)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