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扶贫”也要“扶智”
2020-02-05 14:15:52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王祖敏
 

  5日早晨,两条新闻推送再次让人错愕:山东潍坊某患者刻意隐瞒旅行史和接触史,致68名医护人员被隔离;福建一男子武汉返乡多次参加宴席聚会,致4000余人被隔离。

  近期,类似这些让人无奈甚至愤怒的“案例”不胜枚举。这些人或是担心自己被排斥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或是自以为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或他人不会那么“巧”就被感染;或是因缺乏相关法律等知识的无知……这些不智之举,归根结底都是“智”上出了问题。

  在全国致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2019年,“扶贫”和“扶智”是众人耳熟能详的两个词,如今,这两个词依然适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至今,中国通过高密度、多层面、多渠道的官方新闻发布会,和各路专家的及时答疑解惑,有效弥补了外界对新冠病毒和此次疫情认知的贫乏,防控“扶贫”可谓已见成效。但随着各种病例的不断披露和呈现,科研机构对新冠病毒研究和了解的深入,疫情防控出现新形势和新特点,此时民众的“智慧抗疫”成为当务之急。

  在国家卫健委将儿童和孕妇列为易感人群后,有不少人就此“问责”一些专家此前认为儿童不易感的言论。更早些时候,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对疫情“可防可控”的看法,在他自己染病后受到猛烈炮轰。

  2月5日,已是农历正月十二,此时距不少专家此前认为疫情“拐点”到来的元宵节已经很近,如果那天疫情拐点不能如“期”而至,这一说法是否又会被当成“秋后算账”的证据?

  即使是专家、权威,对于新病毒都有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疫情的控制更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专家的预测只能是根据以往经验和基于对目前认知的判断,更是为了回应外界关切,并非定论。公众如何正确理解专家的说法,需要智慧。

  在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确诊病例不断上升之际,一些人的焦虑、恐慌情绪也在逐渐加深,甚至形成蔓延之势,此时如何调整心态,以更理智的心态和行为应对疫情,需要智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如何在鱼目混珠的消息中辨别真伪,不被一些盲目甚至恶意传播的言论所左右,需要智慧。

  有前述那些“自以为是、心存侥幸、自私自利”“症状”的人,如何尽快明白在防控大局下唇齿相依、安危与共的道理,也需要智慧。

  至于极少数故意搅乱防控大局者,自有法律严惩。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日前印发的有关通知称,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者最高判死刑。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