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实施停车电子收费新政后,崇外街道崇西社区原本仅有的88个停车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开始探索停车自治。通过根据居民需求设立不同停车证、建立微信群高峰时段告知车主空余车位、联合周边商场为居民提供车位等多种方式,方便居民停车。如今,崇西社区停车秩序井然。(1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停车难是带有共性的“城市病”,尤以老旧小区最为严重。北京市停车资源普查报告显示,停车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车位的绝对数量不够,二是结构差导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铁打的车位流动的车,车位固定不变,车辆却如水般在不断流动,若是让车位都能得到最大化利用,使用效率得到最大化提升,能极大缓解停车难的状况。
公共资源的使用都遵循着“开源节流”的原则,解决城市停车难也应做到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增加停车位数量从总量上解决供给短板。很多城市采取在老旧小区、公园绿地周围、支小路便道内增加免费零散停车位,在商圈、大型住宅小区、写字楼合理增设临时免费停车位,在中心路段设置潮汐停车位,最大程度地实现开源。
另一方面,可采取智慧化、一体化管理措施,让既有的停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最主要的做法是,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区域内的停车资源实现共享共用,以达到有效调度和合理利用的目的。
智慧管理与调配是一个细活,需要用最终的成效来进行验证,否则再好的措施都会“中看不中用”。一些地方出台了大量管理措施,也修建了不少停车位,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只注重了开源而未能实现高效管理和使用,停车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和使用率低下的状况未能改善。香港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做法:特区政府通过购买停车运营管理服务的方式,采用智能化手段,政府能实时掌握停车位的占用状况,优化了既有资源的使用效率。
停车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停车场的建设、营运和管理,在营运和管理上也涉及公益与市场,法治与德治之间的平衡。这其间,整合所有资源要素并实现“一体化”管理,考验着公共治理的智慧与能力。
北京东城区崇外街道崇西社区在停车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居民需求不同,设立不同停车证、建立微信群通报车位使用情况、联合购物中心提供全天候车位服务,从根本上纾解了小生态圈的停车难问题,这种尝试具有样本参照的意义。
如果将小样本无限放大,崇西社区的“新法子”能释放出更大的治理能量。就现状与需求来看,实现一盘棋和一体化精细管理,已成为城市破解停车难的趋势。对于北京面临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北京交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既有供需存在缺口的原因,也有现有停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因素。因而,通过智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模式,合理分配区域内停车资源,有效引导停车需求,严格规范停车秩序,用管理的精细化、服务的科学化,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化和合理化。
停车需求与供给之间,需要做到精准的匹配与对接,这其实就是管理的本义,也是公共服务的目标。解决停车难,实质上就是供需之间有效对接与平衡的命题。有效引导需求、合理分配资源、严格规范秩序,需要地方或部门在实施社会治理中,进行有效的探索与总结,最终用成效作为检验标准,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