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2020-01-16 09:30:18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1月15日,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200多人现场见证。超常的高规格签字仪式,经久不息的掌声,透射出强化“走向贸易止战”利好信号的意愿。人们公认,这个成果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的一步,是符合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一步。

  人们应当记得2019年12月13日,当中美双方宣布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时,国际市场呈现一连串积极反响,足以说明双方企业和市场的振奋情绪;美方立即评论称“可能是贸易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更要记得,国际市场之前笼罩着什么样的气氛——201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用普希金的诗句“秋的寒意拂来,道路封冻”来形容当时的世界经济景象。两相对比,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格奥尔基耶娃在协议签署仪式举行之际,由衷祝贺中美双方达成了一个“强大的贸易协议”。

  近两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之路。多少次风吹浪打,多少回云聚云散,国际社会聚焦的目光充满焦虑,世界经济因此而生的不确定感扑面而来。看看人心所向,无论是中美两国人民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迫切需要全球供应链、价值链良性运转,共同期盼经济全球化大潮带给世界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美好景象。如何顺应并引领经济全球化大势,已经成为考验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责任担当的重要问题。

  停止贸易战,双方都必须采取相向而行、管控分歧的行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不同,客观理性对待彼此之间方方面面存在的差异,辩证思考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的意义,深刻领会合作才是双方唯一正确选择的道理,携手开辟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道路,离不开非凡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政治智慧。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元首两度会晤,7次通电话,就解决中美经贸问题形成了共识,明确了原则,指引了方向。在两国元首共识引领下,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13轮,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同美国贸易代表、财政部长通话20多次。异常艰苦的跋涉过程中,纵使疾风暴雨来袭,中方亦能始终保持理性、冷静,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贸易秩序大局出发,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回应美方提出的关切,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克服各种困难,提出务实解决方案。打打谈谈,边打边谈,几度遇挫,成果来之不易。更要看到,这也是一个中美相互认识意志决心、实力能量的风雨历程——领悟真知,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方能不枉费付出的所有努力。

  客观地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体现了中美双方的关切,是一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形成的互利共赢协议。达成协议的事实说明,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合作必须把握的主流,双方始终尊重对方国家尊严、主权、核心利益,就能够克服前进中出现的困难。遵守协议的约定,有利于中美两国扩大贸易合作,特别是有利于两国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调整,为中美两国企业和全球投资者创造更加稳定的预期,这也是全球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共同利益所在。

  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新时代中美经贸关系理当维护良性发展的好势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总体上符合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方向,符合自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按照自己的节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企业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增加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进口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合作总比摩擦好,对话总比对抗强。解决中美经贸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维护中美经贸合作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美建交40多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基本事实始终未变。只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遵循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拿出决不被任何困难压倒的意志和行动,办法总会比困难多。现在,中美双方同意建立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对今后中美通过磋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力争避免矛盾升级,维护双边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同样在那一年,习近平主席在中美两国元首会晤时强调:“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对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现在,中美经贸关系已经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始终把握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中美双方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