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过年“一定要回家”
2020-01-14 09:44:05 | 来源:钱江晚报 | 作者:杨朝清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加油站内,摩托车返乡人员排长龙等待免费加油。叶先生夫妻5点多起床,骑摩托车出发去400多公里外的广西贵港老家。叶先生称,回家最快也要10小时,两个孩子读书需要用钱,夫妻俩为省钱几乎每年都骑车回家。

  在交通越来越便利、出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当下,依然有一些农民工选择了“为省钱骑摩托车返乡”。与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相比,骑摩托车返乡固然辛苦一些,却可以降低交通成本。作为春运图景中的别样风景,“为省钱骑摩托车返乡”见证了一个群体的生存生态;读懂他们的爱与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流动中国”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用“液化”来说明社会流动,从农业社会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现代社会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社会流动的加速,让城乡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密切。从中西部乡村来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孔雀东南飞”的背后,是农民工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不少农民工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们“隔代寄养”;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了乡村的空心化、儿童留守化和老人空巢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农民工长时间、经常性地角色缺席;不仅对孩子有所亏欠,农民工也对父母有所亏欠。借着春节合家团圆的契机,对平时的“欠账”进行一些补偿,成为农民工回家过年的强大动力。

  那些选择“为省钱骑摩托车返乡”的农民工,通常都在市场中境遇一般;既没有学历,也没有一技之长,很多时候只能做一些体力活,难以拿到丰厚的薪酬。在收入有限的格局下,尽量压缩支出成为一种生存理性。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骑摩托车返乡并非易事,却可以帮他们省下至少几百块钱;在他们的“意义之网”里,只要能将有限的钱“好钢用在刀刃上”,自己辛苦一些没什么大不了。

  “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虽然时过境迁,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给弟弟孙少平的这句话,依然不过时。对于不少农民工而言,只要孩子还在上学,这个家庭就有希望,自己就有奔头;尽管不能陪伴孩子、不能给孩子提供学业上的辅导和帮助,许多农民工都在努力不让孩子因为没钱读书而辍学。我们既要看到“为省钱骑摩托车返乡”艰辛和悲苦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痛并快乐”的另一面。

  涌动的春运大潮,见证了中国人讲究“和合”的文化潮汐和情感潮汐。透过“为省钱骑摩托车返乡”这面镜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在数九寒天“一定要回家过年”。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