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干预师”:以技术守护生命

2020-01-07 10:30:10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夏振彬
 

  2019年12月的一天,淘宝店客服璐璐遇到了一位奇怪的消费者,对方咨询如何购买安眠药,突然说“我活不下去了”。

  听到“求救信号”,一场相隔数千里的救人协作开始了。“亲,你要想开点,世界这么大,这么好。”璐璐竭力安抚、陪伴,阿里安全部门介入,如果事态严重,线下的公安、居委会等也将接力救助。

  这就是阿里安全的“自杀干预师”项目。据统计,该项目通过算法模型预警和商家反馈机制,每天可发现多起自杀倾向事件。一旦发现,“自杀干预师”们就会将订单拦截下来,对顾客予以开导、安抚,必要时联动线下政府部门避免发生悲剧——半年来,他们已挽救了上千条生命!

  看看他们的对话记录,“想一下,那些将要见到的人、将要做完的事、将要成为的自己”“你看12月这么美好,有初雪、有新年的钟声、有倒计时后的烟花,我们都要在12月里好好过啊”“希望你能好起来,如果明天没有看到你,我会很难过”。如果没有走心,没有真正的责任感,断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身为客服,别人买货,他们却拦截订单;身处一个交易平台,商家宁愿牺牲利益、增加成本,也要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提供守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情,真暖、真赞。

  当然,在暖和赞之外,“自杀干预师”还让人看到了潜力和空间:科技改变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已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人类的诸多行为,都已“上网”,和网络直接相关。就连生死,亦是如此。近年来,搭建自杀干预机制引人关注,但意图轻生者淹没在人潮人海中,位置分散,难以分辨,给干预工作带来巨大困难。而人工智能、算法,让订单发出“呼救信号”,让“干预师”与有自杀倾向的人精准对接,用“技术+共治”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这是用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英国数学家托马斯·克伦普在《数字人类学》一书中指出,数据的本质是人,分析数据就是在分析人类族群自身。从衣食住行到刷剧、网聊、网购,人类的各种活动产生数据,而数据背后也潜藏着重要信息。近年来,不少部门、平台探索把“枫桥经验”引进网络空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比如由公安部刑侦局主持开发的打拐神器“团圆”,已帮助4000多名儿童回家;由阿里提供技术支撑的“钱盾反诈机器人”,通过来电显示“公安反诈专号”,有力减少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乐见“互联网+社会治理”的尝试越来越多,期待更多力量积极参与,让数据、技术转化成更多服务和产品,更精准地对接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治理助力。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