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一代代 唯有忠诚无改
图①:赵鑫当选“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王峰 摄
图②:李庆军的妻子马凤实领取颁给他的“CCTV2019年度致敬奖”。王峰 摄
图③:“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郭兴利作为特邀讲述人致辞。王峰 摄
12月4日,在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19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实施二组组长赵鑫当选“CCTV2019年度法治人物”,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获评“CCTV2019年度致敬奖”。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开封人民法庭原庭长,“背篼法官”“CCTV2014年度法治人物”郭兴利作为特邀讲述人,到活动现场致辞。
赵鑫:我们要对得起这身制服,对得起胸前的法徽
“作为一名青年法官,我始终坚信,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接过沉甸甸的奖杯,赵鑫这样说。
他1983年出生,201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经济法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工作。虽然是一名基层青年法官,但他早已是硕果累累: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法院“最强执行干警”“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法官”等荣誉称号。
办案9年,赵鑫累计执结案件7000余件,执行到位金额达13亿元,办理了“知名网络歌手欠款案”“八旬老太医院霸床案”“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工程疏解腾退案”等一批社会关注度高、执行风险性大、关系区域发展大局的疑难复杂案件。
“可能更多的人对于法官的认识都是温文尔雅,但是执行法官更应该展现出血性。”对于获得的荣誉,赵鑫敬畏谦逊;但谈到自己的工作,他目光如炬。
作为执行骨干,赵鑫办案有思路、有办法、敢担事,也能干成事。他主动承担了大量涉众、涉民生和涉腾退的复杂、敏感案件。在法官联席会上,每逢难案,赵鑫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案子交给我,我来想办法。”
“我们所有工作都向着一个出发点,就是我们要对得起这身制服,对得起胸前的法徽。”做人,他一步一个脚印;执法,他一言一行铿锵。
在颁奖礼上,赵鑫郑重地说:“这座奖杯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是一份崇高的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对我们更高的期待。我将继续做好法院执行战线上的‘急先锋’,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能实现。”
李庆军妻子马凤实:法治人物是对庆军的肯定,也是对像庆军这样无数法院人的肯定
“对他来说,一生能当个好法官,是他最高的愿望。”李庆军的妻子马凤实恳切地说。
1964年,李庆军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山区,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源于这里。他为人实实在在,办案中只知道按照法律和规定办事,总是追求公平公正,铁面无私。“愚公精神”在李庆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真的喜欢办案,喜欢法官这个职业。”这是“铁面”法官李庆军的质朴告白,简单的话语,却字字千钧。
2014年,李庆军被确诊为尿毒症。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放弃了血液透析,选择了效果较差、却能在家中进行的腹膜透析。
“4年前,你接到那张被确认为尿毒症的诊断书。从此,它就成了埋在你心底的一个秘密。4年来,你藏好了所有的虚弱,疼痛难忍时,能听到你倾诉的,只有妻儿和这些日记。”颁奖礼现场,特邀嘉宾张嘉译深情讲述。
李庆军生前的“病隙碎笔”,都被他记录进厚厚的19本日记。结发二十多年的妻子并不知道这些日记的存在,就像共事多年的同事不知道拼命工作的他竟然已经患上了尿毒症。
直到李庆军过世,人们才看到这些日记,才知道他与病魔抗争的经历。面对生命的紧迫、面对工作的千头万绪,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倍加珍惜。
凭借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在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所带领的审判团队结案360件,占全庭结案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4年的顽强抗争,没能换来一个奇迹。2018年9月28日,李庆军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审判事业,年仅54岁。李庆军去世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追授他为“全国模范法官”,中共河南省委追授他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法治人物是对庆军的肯定,也是对像庆军这样无数个法院人的肯定。”马凤实说。
斯人已逝,精神不灭,正气永存。
郭兴利:我终于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时光轮转,岁月变迁。但不变的是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在活动现场,郭兴利这样讲述。
28年间,郭兴利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巡回办案,足迹踏遍了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156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
郭兴利扎根基层、倾心为民,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五十多项荣誉。
“我在法庭工作了28年,现已退休,脱下了法袍……说真的,有很多眷恋和不舍。”对审判工作的深深眷恋,是退休后的郭兴利最常提起的。
回首自己的工作,郭兴利表示:“我终于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做到了。”
对于年轻法官,郭兴利这样寄语:“如今,我们那里交通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法庭也配备了巡回审判车,背篼已经很少背了。但是,我想对年轻的朋友们说,背篼可以丢,司法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不能丢,公正司法的责任担当不能丢,服务百姓的‘背篼精神’更不能丢。”
砥砺前行一代代,唯有忠诚无改。
他们以法为器,让良善身披锋芒,让每一寸正义的阳光,都能穿透沉重。
他们毕力躬行,辟一片乾坤朗朗,让每一份法治的温暖,都能直达远方。
他们,和那一桩桩铁案,化作文明的印记,都被写进了这盛世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