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一辆粤港澳三地牌照的私家车,上午11时多从澳门的家中出发,驶上港珠澳大桥,12时准时到达香港中环,和一位约好的拍档喝午茶;午饭后,前往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坐进公司会议室,召集来自内地、澳门的员工开会;讨论完项目方案,再回澳门见一个客户……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开了一片创业新天地,机遇无限。”结束忙碌的一天,蔡渊博感慨。30多岁的他,今年进驻珠海横琴新区创业后,和伙伴们开发了一款深度旅游APP,已有注册用户十几万。
依珠江,傍南海,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九市串珠成链。粤港澳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互联互通,深化“心相通”
加速“硬联通”“软连接”,助力要素便捷高效流动
伶仃洋上,又将见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
10月9日晚,深圳至中山通道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历经6个多小时奋战,伶仃洋大桥的最后一根桩基顺利完成灌注。作为深中通道的关键项目,伶仃洋大桥主跨1666米,桥面高达90米,相当于30层楼的高度。
深中通道集“隧、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又一超级工程。在不久的将来,从珠江西岸的中山,可驱车跨江直达东岸的深圳,通勤时间从以往2小时缩减为30分钟。
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既是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大湾区的基础条件,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反映最为迫切的问题。
促流动,就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飞架香港、澳门、珠海三地;
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通车。至此,珠江口东西两岸地区规划建设的6条公路通道,4条已经建成通车;
与香港连接的莲塘/香园围口岸,与澳门连接的粤澳新通道等大型跨境基建项目,也都在加快建设;
广东还加快建设“轨道上的珠三角”,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已作为单独章节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紧锣密鼓推进互联互通,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2.0%。
促流动,更应加快推进三地体制机制的“软连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无论是国际、国内都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如何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成为大湾区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课题之一。
连通、贯通、融通,一项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规则相互衔接。
一座港珠澳大桥,既发挥着设施联通的作用,也承载着探索规则衔接的使命。从确立“港珠澳大桥专责小组——三地联合工作委员会——项目法人(大桥管理局)”三个层面的建设协调与决策管理机制,到技术标准三地都不一样,设计建设时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从大桥三地口岸均实行24小时通关,到让在香港靠左行驶的右舵车可以在上桥后切换成靠右行驶,港珠澳大桥创新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三地法律法规差异、技术标准衔接、建设程序规范等问题。
开通一年来,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出入境车辆验放量由开通时每月近3万辆次逐渐增长到现在每月近8万辆次,累计超过70万辆次。
在香港西九龙口岸,广深港高铁实行“一地两检”通关查验模式。同一区域内,分别设立香港口岸区和内地口岸区,按照各自法律进行出入境监管查验。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提高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也丰富了“一国两制”实践。
专业资格互认深入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试行香港工程建设模式;湾区共享金融便利框架建成,跨境移动支付已经打通,粤澳两地保险业在珠海横琴率先试点实现“两地保险、一地购买”……
“硬联通”“软连接”竞相发力,助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更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心相通”。
制造业重镇佛山,位于珠江口西岸,原本与港深等地交通不便。“如今从香港坐高铁到广州仅需47分钟,出站后再有10来分钟车程就能到达工厂。海外客商往来更方便了,选择也更多了。”在佛山南海区工作的姜晓平感慨。
创新引领,构筑新高地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体系,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
李泽湘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出自他手的企业,却赫赫有名——深圳大疆,全球最大的消费类无人机生产商。
早在1992年,身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李泽湘创办香港科大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并将目光投向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探索一条跨境创业孵化之路。“大湾区范围内的香港、澳门,有国际一流高校,有紧贴全球科技创新前沿的基础研发能力;而相依相傍的珠三角,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链优势,孵化转化和市场应用能力强。”李泽湘说,两相结合,就能激发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化学反应”。
做无人机的大疆、做机器人的李群自动化、做“水上特斯拉”的逸动科技……20余年间,李泽湘斩获颇丰。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的魅力,也由此彰显。
世界上著名的湾区大多都是全球创新高地。突出创新引领,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粤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的重中之重。
三地因地制宜推进科技、产业、体制等创新工作,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研发体系,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大湾区正进入协同创新的新时期。
大科学装置纷纷落户广东——
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去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是全世界第四个散裂中子源装置;
深圳国家基因库2016年9月正式开启运营,是继美国、欧洲、日本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2016年6月投用;
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
大型科技平台的落户,吸引各种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在大湾区渐成趋势——
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今可以参加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项目。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超过150个;
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向港澳地区高校、研究机构开放。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个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的超算服务;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一系列深度合作发展平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生长。从惠州走向世界的TCL集团,在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订仅1个月后,就与香港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人员往来,越来越密切。
“在香港研发,在深圳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再到东莞大规模生产。”来自香港的青年刘颖创办公司,谋求依托大湾区“创造让世界惊叹的产品”。港澳居民来内地就业无需再办理就业证;港澳高层次人才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享受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给港澳居民颁发内地居住证……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像刘颖一样的港澳青年,正投身内地创业。
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门,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如今,这里正崛起一条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走廊: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创新平台连珠成串,三地加大协同力度,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着力共同培育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优势互补,携手向世界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在广州生物岛上,默克广东创新中心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收尾,将于11月中旬正式开业。在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电装公司瞄准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将增资20亿元兴建华南新厂区……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有基础、有能力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更好地发挥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新鲜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对标一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多亏横琴新区先行先试‘跨境办公’!”澳门商报社社长朱海生说,其旗下的新媒体集团和欧泊(澳门)国际会展集团虽是澳门企业,但在珠海横琴不用重新登记注册,直接拿澳门的商业登记证就能开张,“从租下办公房到正式营业,仅用了20天。”“跨境办公”是横琴为便利澳门企业到内地创业发展推出的一项制度创新。
眼下,在营商环境对接上,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部门达到153个,涉及世贸组织服务贸易类别总数的95.6%。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广东吸引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抢滩布局。2018年,广东新设或增资合同外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达107个,多个百亿美元级外资大项目密集落户或动工。
到2020年,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备案办理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以内,开办企业时限控制在4个工作日以内,累计新注册港资、澳资企业数量力争达到1.2万家;全面放开港澳居民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广东已经明确,未来将推动实现粤港澳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引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规则对接,打造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
“大湾区扩大开放,除要通过港澳链接全球资金、技术、市场,更需将‘规则衔接’的成果向外延伸,形成营商环境和投资贸易规则的全面、深度对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说。
改革开放的历程,是香港、澳门同内地优势互补、一起发展的历程。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港澳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充分发挥港澳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广东强化三地政府、商会、企业间的精准对接,加强政策交流,深化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广东制造业与港澳服务业“组团出海”,合作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