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成绩 开创未来
费宗祎
最高人民法院原经济审判庭副庭长
我来参加这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最高人民法院建院70周年的座谈会,心情十分激动。来之前的两三个晚上,我都是辗转反侧,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不由得感慨万千。
我在1950年由国家分配进入最高人民法院大门,到1998年退休,除了其间有几年被下放到长春企业当职员外,一头一尾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了整30年。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思想改造学校,也是我锤炼成长的熔炉。恩情长久,不敢遗忘。所以,我要为最高人民法院的七十华诞,表示最诚挚的祝贺。同时,追忆起那些教育过我、帮助和鼓励过我的尊敬的领导、前辈,那些与我朝夕相处、相濡以沫的亲爱的同事、挚友,为他们在创建和开展司法建设中所作的努力表示崇高的敬意!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楼。
最高人民法院走过的70年,是一个法治和人治反复较量的、十分曲折的这样一个历程,其中有春风阳光,也有凄风苦雨。这个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深刻教训,这是我们非常难得的重要财富,必须加以珍惜和遵循。
第一,以民为本,司法为民。我刚进最高法院的时候领导就问我,为什么我们叫人民法院?他说,因为我们是人民的法院。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保护人民的权利,这是人民法院的天职,是司法工作的根本、灵魂,一刻也不能够忘却,也一丝一毫不能偏离。
第二,实事求是,严肃执法。要尊重事实,敬畏法律,敢于抗拒外来的压力,善于排除各种干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枉不纵,有错必纠。
第三,法官应该正大光明,廉洁奉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法官的灵魂应该是纯洁的、纯正的,品格应该是高尚的;手跟嘴应该是干净的,做事应该是公正的。这是对每一个法官最起码的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举行首批员额法官宪法宣誓仪式。
第四,服务大局,综合治理,一定要以审判为中心。治疗社会疾病要靠各种力量协同作战,司法审判仍然应该是处于中心位置。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法院得以复兴,司法得以发展。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归队回到最高人民法院,觉得有这样一个机会,重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心情非常愉快和高兴。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高人民法院的业务工作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开拓,开拓了更多领域,也发挥了更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加紧实施,人民法院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作为国家重器,其保证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
我认为现在是人民法院历史上条件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起点,人民法院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我衷心希望和祝愿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往开来,学习外来的,坚持本来的,实践自己的,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率领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成长的摇篮
孙世光
国家法官学院原教务长
我能参加这个“双庆”座谈会,感到十分荣幸!
让我在这么多领导和同志们面前,来吐露我个人对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敬爱的老一辈最高人民法院人的深深感激之情的心声,我十分高兴,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给了我新生
我是1941年出生,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是伟大的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旧社会,把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解救出来。没有党,我根本不可能读大学,不可能到最高法院工作。我们家兄弟姐妹八个,我刚读大学的时候,父亲有病,家里困难,我要回去照顾家里。当时年级主任找到我说,有困难,组织可以给你解决。最后我没有回家,享受了助学金,才完成学业,毕业后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
二、最高人民法院是我成长的摇篮
1964年7月,我在学校入了党,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当时我是满怀激情,意气风发,为实现自己的入党誓言,来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另一方面,我是从家门到学校门、马上又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对实际工作中的政策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这么大的机关如何工作、如何待人处事,都是茫然的,心里忐忑不安。
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幸运,最高人民法院有好的院风、好的传统,使我时时刻刻得到领导和老一辈同志的帮助和教育,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百般呵护我们,处处给我们做表率,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工作。
记得我刚来最高人民法院时挑着一担行李,前面一个箱子,后面一个铺盖卷。来到最高法院以后,司法行政厅的黄杰同志马上下来热情地接待我们。拎着我们的行李,从最高法院一直提到前门打磨厂,安排我们住宿。一个老同志帮助我们提行李,我当时很受感动。
来院后,我们都想见一见谢觉哉院长,院里的同志也很理解我们的心情。有一次,谢老来院里开会,院里同志就让我们下来在门洞那里等着,看一看谢老的伟大形象。谢老在秘书和他的爱人王定国的搀扶下走下来,看到我们这些年轻人在那里,谢老很和蔼地笑着说:“欢迎,欢迎。”并一个人一个人地问了我们的情况。这些事都让我十分感动。
谢觉哉院长。
我在最高法院还有很多小故事:有一次要到东北去出差,那时候我很穷,12月份的东北是滴水成冰,我根本就没有御寒的衣服。这时候吴春瑞同志主动地说“我借你个皮袄”,还是很新的皮袄。我穿着他的皮袄去出差,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我的心也暖和了。
最高法院的老领导、老干部也是让我深受感动,特别是杨秀峰院长。我们来的那一年正好最高法院清理档案,要请北京政法学院十个同学来帮忙。杨老亲自接见了他们,跟他们讲,你们是学法律的,来这里帮助工作,不但要完成工作任务,还要从这些档案中自己总结归纳一些经验,在工作中好好学习。这一切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杨秀峰院长在批阅案件。
法院人对同志的热情关心是一方面,对同志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参加“四清工作队”的时候,有一名同志迟到了。何兰阶庭长严肃地批评了他:“你看看你干什么去了?那么多同志在这里等你。”那位迟到的同志很不好意思。这一点也教育了我,做什么都不能迟到,要严格遵守时间。
所以正是这样一个个人在我面前的关心、教育熏陶了我,使我逐步地成为最高法院人。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难忘的党的生活小组会。分到研究室以后,组织上让我做统计工作。当时统计报表有密密麻麻的三十几份,计算的工具也不像现在,只能靠算盘。自己没有学过算盘,而那些数字又是成千上万,常常一个数字总结下来五次有五个不一样。
当时弄得我心里很烦躁,这时候思想就有变化了,觉得在最高法院干统计工作,将来怎么发展?正好这个时候我们研究室主持了一次党小组生活会,在研究我的转正问题时,我谈到了自己对统计工作不安心的这种思想问题。
当时党小组的同志们发现我这个苗头以后,系统分析了我的思想根源,对我说,你是共产党员,应该为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会后,研究室主任特别找到我谈话,说道:“你想提高,你提高到哪去?提高了也是为人民服务,对不对?你干这个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番话把我的思想一下就打通了。使我认识到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像雷锋同志一样,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要在哪里闪闪发光。
三、最高人民法院是我演绎人生的舞台
我从1964年8月来到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退休,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了37年!自己的工作也是受到了组织和同志们的肯定,先后被评为最高法院的先进工作者,国家工委和最高法院党的先进工作者并且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没有党的培养,没有最高法院的培养教育,我不可能成为现在的孙世光。
现在我退休了,但还在社区开展法律共建活动,每月到社区法律咨询室值班,接待社区居民法律咨询,每季度开展一次普法知识讲座,开办了法律知识宣传长廊,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援助,受到社区和群众的好评。在生活中时刻不忘自己是最高人民法院人,传承最高人民法院院风,为人民服务终生!
为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高晓力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副庭长
金秋十月,我们先后迎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最高人民法院建院70周年的喜庆日子。作为一名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25年的法官,我倍感振奋,因为70年的发展中我亲历了最灿烂的25年,经历了共和国不断开放和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进程中迄今为止最为光辉的历程。十月一日,我还有幸经组织推荐在“民主法治”彩车上参加了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和其他法治战线的同志一起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共和国法官的自豪,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个人职业生涯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紧密相连,而人民司法事业的发展又是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紧密相连。
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群众游行中的“民主法治”方阵。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七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党的领导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党领导国家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发展历程,使我深刻感悟到法治在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上的变化,看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切认识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人民法院是党的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司法体制的政治优势和重要特征。理论上的坚定,引领我们行动上的自觉——在工作中牢牢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发展大局是人民司法事业发展的坚实依托。人民司法事业总是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而不可能脱离国家发展大局,孤立地发展进步。就拿我最熟悉的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来说,建国初期,我国长期处于被封锁的状态,主要的经济往来是和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经济交往少,涉外民商事纠纷就更少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大门打开了,跨境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开始流通,涉外民商事纠纷开始涌现。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兴国之需。经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打基础时期、90年代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后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涉外民商事审判工作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最高人民法院整合审判资源,成立了专门从事涉外民商事和海事海商审判工作的业务庭,专业化的审判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涉外民商事案件量逐年上升,案件类型不断丰富,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支付、国际运输、国际保险等各个领域,产出了一批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案例,为国际法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司法事业应该而且能够为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院党组和周强院长殚精竭虑、夙夜在公,不断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发展,让人民司法事业为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具体到涉外审判,人民法院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积极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正确适用中外法律,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营商环境,积极推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通过支持和监督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事调解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满足国际民商事交往当事人多元的纠纷解决需求。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建设、自贸试验区以及自由贸易港的建设等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和保障。通过制定司法解释,确保国家法律和对我国生效的国际条约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统一裁判尺度。此外,我院积极配合立法机关不断完善涉外民商事领域立法,特别是完成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配合外交部、商务部进行相关领域国际条约的谈判工作,提出专业务实的咨询意见,切实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重大利益;配合中国国际商会等,参与国际惯例的修订完善,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涉外民商事审判专业化队伍得到了锻炼,一批有干劲、勇担当的国际化法律人才得到了培养。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见证了这一切!见证了我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的发展壮大历程!
我清晰地记得,我的21岁生日就是在最高人民法院度过的,我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就是在东交民巷27号院度过的。今后,我将继续积极投身伟大事业,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不辜负这伟大的时代!
让法治日益成为信仰的70年
张蓓蓓
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综合处副处长
人民法院的70年是人民法官的工作日益感动群众的70年。
10年前,在云南大理一个距离县城50多公里的高寒贫困村,我在昏黄的路灯下读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日记,日记里有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即使永远僻居乡野,亦无所谓。”这是全国优秀法官龙进品的日记。他是村里的第一个本科生,走出大山却又走了回来,在云南大理南涧县的基层法庭任职17年。
那一天,我带领着20余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凌晨5点半从北京出发,转了两次飞机、换了一次汽车,辗转16个小时后,在晚上9点半抵达了龙进品所在的有14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小村庄。“公郎像口锅,出门就爬坡”,这个山村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但几十位乡亲知道北京的记者们要来,争先恐后要讲讲他们眼中的“小龙”。有的翻山越岭徒步数十公里,有的已经等了我们三四个小时。
记者们被眼前的场景深深的感动了,扒了几口凉饭,就在村里昏黄的路灯下开始了集体采访。那天夜里,大家一直眼含热泪采访到了凌晨2点半。
这位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的法官,坚守乡村17年,一个人管辖的区域比北京海淀还大,而且很多地方都不通车,只能靠走。他一家三口住在20平米的法庭宿舍里,屋里还长着青苔,封闭起来的阳台就是他8岁儿子的卧室。
龙进品说:“我个人能力有限,无力为乡亲们撑起一片天,但至少可以为他们撑把伞。”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刚走出校园进入法院工作不到3年,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坚守——在偏远的崇山峻岭之中,还有如此执着的人民法官在默默奉献。他们生活是那么清贫,但因为有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人民的热爱,他们的内心却格外地丰盈富足。
人民法院的70年是让法治日益成为信仰的70年。
5年前,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深夜接机,等待落地的主人公是张高平、张辉,他们是那一年备受关注的新闻人物——蒙冤十年的当事人张氏叔侄。根据领导安排,我负责邀请他们参加12月4日举办的最高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
张辉告诉我,接到电话后,他当晚激动地没有睡觉。而张高平并不想来,他说他害怕法院,也害怕来参观,因为“做梦也想不到会被邀请到最高法院讲故事”。
我没有告诉他们的是,其实我们比他们还忐忑,最高法院的公众开放日活动从来没有邀请过案件当事人,更何况是一起冤案的当事人。我们不知道他们在那天会说些什么,媒体们又将怎样评价,一切都是未知数。
当天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非常成功,张氏叔侄在现场见证了法官们向宪法宣誓,还在舞台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张高平在现场说:“我相信法律。法院是一个讲法律的地方,咱们没干坏事,为什么怕来法院?”听到这句话时,包括周院长在内的法官们都鼓起掌来。
我还记得,那一年公众开放日的主题是:“让法治成为信仰”。正如人民大学陈卫东教授所言,让张氏叔侄表达他们朴素的法治信仰,“昭示着最高法院坚守正义的信心,体现了法院的开明和开放,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信心的提振”。
人民法院的70年是人民司法工作日益赢得群众理解的70年。
一年前,为了充分发挥“基本解决执行难”新闻宣传第二战场的作用,按照院领导的要求,我们和执行局共同策划,借助创新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开展了“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
起初,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媒体参与,也有媒体认定直播坚持不了太久,抓人和强拆不会长久的吸引受众。一年多来,我们的直播坚持了63期,据不完全统计,观看量已超11亿人次,“教科书式执法”多次引发千万点赞。
网友们会为奔波了一夜却一无所获的执行法官心疼,要“抱一抱”他们;会要求为酷暑下执行法官湿透了的制服拍特写,也会给霸气喊话“让违法建筑从地球消失”的女执行局长点赞。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评价说:“全媒体直播实现了法院、媒体、公众的多赢,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都被动员起来,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支持者及宣传者,这本身就推动了社会进步,意义深远。”
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我在法院工作刚刚12年。12年在70年的时间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在这12年里,龙进品是万千法院人的缩影,张氏叔侄是无数法院事件和案件的缩影,从一篇通稿打天下到全媒体直播再到四大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是不断迈进的司法公开的缩影。
在我看来,人民法院70年的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故事组成,这一个个的故事也描绘了中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前进。我知道,没有人能够单独完成历史的使命,是每一个法院人的付出,构成了人民法院波澜壮阔的历史。
三十年的法院情怀
宋鱼水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最高法院成立70周年;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5周年,也是我个人在法院工作第30个年头。
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一日,全国人民共襄盛举,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现在,我们政法系统的同仁又一次在此隆重集会,共同回首美好岁月,展望光明未来。
我们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践行着青春的理想。
我毕业那年,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奔向了祖国最基层的岗位,我所在的法院也招收了十几位高校毕业生。从那时起,我们在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等各种平台上充分展示我们的才华。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关村建设中国“硅谷”的宏伟蓝图,我们这批年轻人投身到火热的审判工作中,如饥似渴地研究问题,接受各种问题的考验。法院党组也把培养、锻炼年轻人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使我们不仅在理论上有机会继续深造和学习,也在司法实践的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最有激情和理想的岁月里很快把我们的情感融入到法院干警的大家庭当中,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当中。当我伴随青年时期的荣誉、伴随基层工作者的荣誉接受团中央授予的“五四”青年奖章时,我了解了更多法院系统的“五四”青年,我们政法青联界别屡创佳绩,不断发出我们界别的声音。
现在,基层法院的青年依旧是法院队伍中的重要群体,而且是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的知识群体。回想我们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的蓬勃发展过程,岁月如歌,青年人在迅速成长,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新时代更会让青年人大显身手。向法院的青年人致敬!
我们是一支纾解矛盾的大军,守护着公正的司法文化。
法庭上面对红色的国徽,身着黑色的法袍,那庄严肃穆的感觉彰显着我们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从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到人民群众喜爱法治、信仰法治,从规则文化促进国内发展到探索世界规则的参与权、话语权、主动权,全面依法治国彰显了我国的制度自信,共和国的司法裁判者始终在案件中恪守规则,以调、判两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回报党、国家和人民——那些在司法战线扛起司法改革大旗的邹碧华法官们,那些为捍卫法治勇于进行伟大斗争的马彩云法官们,那些积劳成疾用生命讴歌法治时代的谭彦法官们,还有更多获得人民法院工作三十年“荣誉天平奖章”默默奉献的干警们!
虽然难掩思念情怀,但是司法的精神足以消除前进中的困难,广大司法战线干警从未像今天这样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伴随智慧和经验的双成长,司法需要沉稳与创新。司法既是前线,又是后端。当国家需要发展时,司法有可能推在前面,各个领域的典型案件都有可能为类型化的纠纷画上圆满的句号,让争议的问题得到明晰的解决,让法律的护航作用发挥到极致。刑事审判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执行工作则树立了强大的司法权威。但是,司法总体而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司法在自身的建设方面,既受内部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司法是理想更是现实。由于案件的非常规增长,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法院发展阶段的新老更替,社会进入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期,司法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司法的基础在于用法治思考问题,用法治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用法治继续贡献政治智慧,用法治弘扬凝心聚力的司法队伍,用法治科学规划司法的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首来时路,70年来,法治与新中国共成长;30年来,我与知识产权审判事业共成长。在“最美奋斗者”颁奖典礼上,我是这样表达的:
“我是一名从事知识产权审判的法官。从没有知识产权庭到建设知识产权庭再到建设知识产权法院,我和同事们共同见证了共和国法律的健全和知识产权审判体系的快速发展。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成立了。建院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了大量有影响的案件。有人说,知识产权保护的春天来了,有的外国当事人说,打官司就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科技日新月异,我国企业越来越强大,人们越来越喜爱中国品牌。新中国70岁,我们走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新时代!”
荣誉是集体的荣誉,为我们这个集体骄傲和自豪!荣誉也是一份职业的荣誉,为党、国家和法治的事业,司法者坚守着职业忠诚的使命。我们仍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向前!
奋力推进人民司法壮阔伟业
黄明耀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从1950年成立重庆市人民法院,到1997年成立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法院与全国其他地方法院一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力指导下,几十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各项审判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作为人民法官队伍的一员,我从成为原重庆中院一名书记员的那天起33年来,分别在地方基层法院、中院和高院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在不同岗位和层级贡献、共享人民司法事业的累累硕果,把个人成长同人民法院的奋进历程融为一体,对此深感荣幸、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了系列重大擘画,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做好法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对法治梦孜孜以求的征途中,重庆法院7000多名干警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守卫胸前的法徽,珍视来之不易的荣誉和成果,深知肩负使命的重大和光荣。我们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步伐,扎实推动各项职责落地,奋力推动人民司法的壮阔伟业。
我们牢牢抓住执法办案这个中心。秉持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法律忠诚的初心,顶住人均收案数量多年全国前列的压力,从自身挖潜、外部借力、科技增效,实现办案质量提升。严惩犯罪,坚决依法扫黑除恶,铲除一批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网伞”,捍卫法律威严,还百姓以安宁。定分止争、畅通市场、为民解忧,引领正义正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底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对得住天理国法人情和职业良知。
我们始终服务改革发展这个大局。紧遵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依法履职尽责,服务保障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重庆“三个作用”的发挥。成立全国第一家覆盖自贸区全域的法院,推动建立以铁路提单为重心的陆上贸易规则,助推高水平开放。司法重整让百年重钢涅槃重生,构建“1+X”民营经济司法保护体系,首发《风险提示书》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依法切实有力保护产权,助推高质量发展。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权益、凝聚合力共抓大保护,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坚持重大敏感案事件定期研判处置,落实“三同步”要求,切实防范化解法院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我们精准践行司法为民这个宗旨。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当场登记立案率达99%,让“告状难”成为历史,为群众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敞开大门。落实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让群众在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中享受更多便利。自加压力、夜以继日攻坚,和全国法院一道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涌现出“七进七出跨省擒老赖”“千里追飞机”等一批典型案例,执行工作先后7次获周强院长肯定。坚守如一的付出,换来老百姓的充分认可,重庆法院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价得分已多年连创新高。
我们充分施展司法改革和信息化这“两翼”。抓住司法责任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落实区县法院人财物市级统管,不断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顺利完成了基层法院内设机构改革,院庭长办案成效明显,获得中央政法委的首肯。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特别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易解”等在线纠纷化解平台,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约三分之一的基层法院收案数出现下降。着力推进“分调裁审”,积极开展刑事速裁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点,有效缩短办案周期,让正义的实现进一步提速。构建“以易诉、易解、易审、易达和法智云中心”为核心的“4+1”智慧法院新生态,推动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的深度融合,促进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提档升级。
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追求公平正义,永远没有休止符。庆祝新中国70周年、最高人民法院70周年,最好的纪念是续写新的辉煌,最大的致敬是创造新的业绩。重庆法院将一如既往,紧跟中央决策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步伐,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守初心本色,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践行好、发扬好;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重庆法院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与全国法院整体工作结合好、遵从好;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科技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激发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院,进一步锤炼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