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蓝天保卫战该怎么打?生态环境部日前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举措。
这份攻坚方案由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记者对攻坚方案中的几大关键数字进行了梳理。
数字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今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
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面完成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秋冬季期间(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2019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同比出现恶化: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5%,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6.8%。部分地区散煤复烧、“散乱污”企业反弹、车用油品不合格、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年、关键年,2019-2020年秋冬季攻坚成效直接影响2020年目标的实现。方案提出,据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整体偏差,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进一步加大了大气污染治理压力,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抵消不利气象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方案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重污染天气应对、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作出部署,要求各地扎实推进各项任务措施。
数字二:“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一头连着蓝天,一头连着民生。方案提出,根据各地上报情况,2019年10月底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其中,天津市36.3万户、河北省203.2万户、山西省39.7万户、山东省114.3万户、河南省130.7万户。
各地的清洁取暖改造中,一个“宜”字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方案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改造技术路线。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积极推广太阳能光热利用和集中式生物质利用。
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方案强调,按照“以气定改、以供定需,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则,坚持“先规划、先合同、后改造”,在保证温暖过冬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同步推动建筑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工程质量,严格安全监管。
如何避免之前出现的能源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方案提出,各地应根据签订的采暖期供气合同气量以及实际供气供电能力等,合理确定“煤改气”“煤改电”户数,合同签订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新增“煤改气”户数。
方案要求,“煤改电”要以可持续、取暖效果佳、可靠性高、受群众欢迎的技术为主,积极推广集中式电取暖、蓄热式电暖器、空气源热泵等,不鼓励取暖效果差、群众意见大的电热毯、“小太阳”等简易取暖方式。
数字三:河北省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亿吨
攻坚方案提出,2019年12月底前,河北省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亿吨,山西省完成1500万吨。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今年我国开始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以来,火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17年钢铁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成为工业部门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来源。
同时,钢铁行业是货物运输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且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运输过程中的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突出,占钢铁企业自身排放的20%以上。
因此,以公转铁为代表的运输结构调整也是今年秋冬季攻坚方案的重要内容。方案提出,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铁路专用线重点建设项目共计30余项。
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方面,方案提出,实施差异化应急管理。对一些重点行业,明确绩效分级指标,确定A、B、C级企业,实施动态管理。原则上,A级企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等应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重污染期间可不采取减排措施;B级企业应达到省内标杆水平,适当减少减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