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不多,偶尔笑起来,脸上还泛起一抹羞涩的红晕。这种感觉,在今天这个时代,在年近花甲的汉子身上,真的很难找见了。9月19日,知名法律博主@唐有讼发布了一段描述“马背上的法官”那顺的文字。
9月18日,@共青团中央@澎湃新闻@知乎@唐有讼@朱晓磊律师以及知乎一丁几位超级大V来到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巴雅尔吐胡硕人民法庭,参加由@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微博政务主办的“带着国徽去审判——超级大V法院行”活动,体验了“马背上的法官”那顺的工作状态。
骑马审判方式现在还有吗?
巴雅尔吐胡硕法庭,辖区面积8000平方公里,南北长达100公里,多为草原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以前,草原上的路无法行车,只有靠步行或骑马。多年来,法官那顺背着国徽骑行于草原,为农牧民送去司法服务,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法官”。
那么,现在交通便利了,还需要骑马审判这种方式吗?
9月18日上午,大V们从通辽出发,驱车3个多小时抵达巴雅尔吐胡硕法庭,随后跟随那顺去巡回审判。第一次见到那顺,他的微笑自然朴实、和蔼可亲,让记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那顺告诉我们,现在交通便利了,大部分出行都是开车,只有在暴雪这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下才会骑马去审判、送达。虽然这次是开车跟着去巡回审判,但是路途的颠簸还是让人感到惊讶,人时不时从座位上颠起,要是车矮一些,颠起时头都能撞到车顶了。
经过一路颠簸,抵达巴雅尔吐胡硕镇都日布乐吉嘎查。那顺挂起国徽,在草地上用蒙语成功调解了一起追偿权纠纷案。大V们也蹲在对面旁听。@唐有讼有感而发:看到了中国司法特别生动、艰辛的一幕。
已是9月,草原的太阳很晒、风很冷,记者裹上了薄羽绒服。@朱晓磊律师说:“如果遇到大雨或者大雪的天气,我们真的很难到达这里;巡回审判这种特殊的庭审模式让我对‘司法为民’这四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
“跟着那顺法官到草原深处开庭,很震惊!让我感受到司法为民已经到了最基层的地方。很感谢这些基层工作者为司法事业作出的贡献。”知乎政务运营经理韩梦晓坦言。
临走前,作为此案当事人的牧民走到那顺身边,很自然地握住他的手,两人说话间都露出了质朴的微笑。此刻已无需太多描述,一切都在那发自心底的微笑中了。
“马背上的法官”重现
巡回审判结束后,大V们又随那顺去送达。第一场送达结束后,已是下午3点多,大家午饭还没吃,只好在下一场送达的途中找到了一个小商店买了点东西吃。这种场景对于那顺来说也是家常便饭。
条件如此艰苦,那顺有没有畏难情绪和怨言呢?进行第二场送达的时候,那顺告诉我们,草原深处现在通讯条件还不行,有时候开车一百公里,到了当事人家里,家里却没人,一连几次来都找不见的时候,就会很着急。手头的案子多,人手少,时间宝贵,浪费了真的可惜,但是又没有办法。
两场送达完成后,已是下午6点多。大V们一天的行程就要结束了,而那顺还要再去两个牧民家中送达。和那顺一起同行的巴雅尔吐胡硕法庭现任庭长白永胜说,他们工作到晚上9、10点钟再返程是家常便饭。
大V们返程前,那顺和白永胜重新背上国徽,在夕阳下的草原再现了“马背上的法官”英姿。
几位大V深受震撼,@唐有讼感慨道,从那顺法官身上看到了当代中国法官一心为民的情怀,也看到了在艰苦环境下的坚守精神。
@朱晓磊律师表示,那顺法官骑着马背着国徽去审判,这体现着基层司法因地制宜的智慧,更体现了基层法官执法为民的温度。
韩梦晓感触最深的是,那顺法官的马是就地向牧民家借的,这体现了牧民对那顺的信任。知乎大V一丁则表示,虽然那顺法官快退休了,但是守护正义守护司法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
新奇的蒙古包式法庭
草原上遍布着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可你见过蒙古包式的法庭吗?
19日上午,大V们来到通辽市科尔沁区人民法院西郊人民法庭。法庭所在的莫力庙苏木是蒙古族的聚集区,该苏木是科尔沁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苏木,因此法庭建筑风格为蒙古包式,改变了传统法庭的内设格局,将法台法椅设计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长条桌和小木凳,配有双语法官一名,专门审理用蒙语进行诉讼的案件。
法庭还聘请了一名蒙汉兼通、德高望重的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担任调解协调员,专门负责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案件调解。
大V们参观了法庭,并旁听了一起案件的审理。
法庭后面有个小院,小院里有烧柴做饭的炉子,还种着白菜、豆角等蔬菜,小棚子里还囤着很多大蒜。
此次“带着国徽去审判——超级大V法院行”到这里就结束了,法官那顺为司法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大V们,人民日报、中国长安网、共青团中央、澎湃新闻、头条新闻等都进行了报道,本次活动拍摄的超燃视频《马背上的法官》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大家都深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