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老、储老,我可以跟你们合影吗?”
“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非常仰慕您……”
“我是××企业的负责人,很高兴今天能听到您的现场演讲!”
“这是我带来的一些资料,想与您探讨一下……”
8月31日下午,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建投书局国贸店活动交流区人头攒动。70年司法画卷之“我的法治宝藏”司法文化沙龙活动结束之后,刚刚还在认真聆听主持人与嘉宾对话的读者变得活跃起来,抓住宝贵的机会与六位嘉宾面对面交流,久久未散去。
这场“我的法治宝藏”司法文化沙龙由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主办,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最高人民法院建院70周年。沙龙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廉希圣,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储槐植,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林晓镍,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以及中国法院博物馆馆长王海波六位嘉宾,通过讲述各自的“法治宝藏”故事,分享有关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动人故事和亲身感受,传递法治中国正能量。
沙龙活动当天座无虚席,对外招募70名读者,包括政法系统干警、企业法务、媒体从业人员、律师、学生、教师等。现场布置了人民法院出版社的出版物专属展区、主会场、两大“藏宝阁”。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仲鲁上台主持,活动在温馨而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
从新中国初期说起:法律法规和法院制度是如何建立发展的
活动伊始,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副总编辑张守增为沙龙致辞,欢迎各位来宾,随后展示了传媒总社的“藏宝阁”。只见“藏宝阁”里陈列着《人民法院报》1992年10月1日创刊号、《人民司法》杂志上世纪90年代合订本,这些都为传媒总社创办法院系统专门刊物的历史时刻作注脚;由人民法院报主编的《正义的审判》一书、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公正之路》特刊,全面记载司法如何保障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带有“@最高人民法院”字样的电脑,是传媒总社新媒体部直播活动的元老级设备,那本“中国法院网”宣传册,介绍了这个创造流量奇迹的网站的开端……这些珍贵的资料点燃了读者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嘉宾“抛砖引玉”。
“虚位以待”的另一个“藏宝阁”,将会填充哪些“宝藏”呢?每个人都期待不已。
廉希圣首先亮相,他本人无疑是“法治宝藏”的最佳诠释者之一。当天,他带来了当年参与1956年沈阳审判的重要资料,向现场读者讲述当年担任日本战犯辩护人的经历。谈到当时承受的社会压力,他依旧记忆深刻:“当时的老百姓法治意识不强啊!”在艰苦的条件下,我国完成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充分保障了辩护权利,80多岁的廉老自豪地回忆说:“这场审判在程序上挑不出任何问题!” 这句话深深感染了在场读者。
接下来,廉老拿出1982年宪法精装版,讲述他当年参与宪法起草的经过,现场许多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他逐一分析了我国颁布过的四部宪法,激励大家认真学习宪法、尊重宪法精神,读者一边听讲,一边做着笔记。
第二位上场的嘉宾是王海波,这位“宝藏男孩”展示了馆内珍藏的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枚院印(印模、印章现存中国法院博物馆),以及各个时期的其他几枚院印。在主持人的提问下,王海波解释了院印里“中央人民政府”六字从有到无的经过,回顾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重要开端。这段故事反映了人民法院各项制度是如何逐步建立完善的。
随后,王海波展示了早年间最高人民法院起草《关于刑事案件的罪名、刑种和量刑幅度的总结报告(初稿)》。他表示,这份初稿记录了最高法研究总结刑事审判的历程,为刑事立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这份报告完整版共300多页,而第一部刑法更是历经38稿25年才通过,可见当年刑事审判工作的艰辛。如今我国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人民法院诉讼审判制度日益完善,更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之后,另一位“宝藏”级别的前辈——储槐植上台,带来一份记录了他个人经历的手稿。储老早年曾外派到美国交流学习,参与过1997年的刑法修订,他的“刑事一体化”理念对十几年来的刑事立法与政策有着深远影响。在沙龙现场,他结合个人与共和国共同发展的经历以及和刑法多年来的“情缘”,激励年青一代积极向上,在座不少青年学子目不转睛,聆听前辈谆谆教诲。
新时代新法院: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进取
唯立志高远,方有突破进取,正如新时代司法改革浪潮中多个新法院的成立,展现了人民法院的新气象。杭州互联网法院是我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活动当天,杜前带着三份珍贵“宝藏”来到现场:一个是2017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与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为杭州互联网法院揭牌的照片,一个是阿联酋阿布扎比酋长国司法部官员赠送的一本纪念册,一个是杜前手绘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全景图。
杭州互联网法院在“小猪佩奇”版权案中充分利用在线审判技术完成庭审,在《金陵十三钗》侵权案中妥善使用异步审理机制调解结案,还创新打造司法区块链平台保障网络知识产权……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引起读者对互联网法院审判模式的浓厚兴趣。杜前表示,她手绘的全景图饱含她对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热情与愿景。现场读者听到后无不为之动容。
除了杭州互联网法院,在新时代还有一家专门法院不得不提,那就是上海金融法院。林晓镍在他的“宝藏”分享时间,带来了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一周年纪念画册以及三份重要文件,分别是:上海金融法院受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受理通知书、《上海金融法院关于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规定》和《上海金融法院关于服务保障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林晓镍告诉读者,上海金融法院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而建,成立一年来着力完善金融审判体系,成功打开中国通往世界的“金融司法之窗”。三份文件很好回应了读者对科创板及证券纠纷的兴趣。作为试点集中管辖涉科创板案件的专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专门制定发布相关实施意见,制定23条具体工作举措;为创新专业化金融审判工作机制,上海金融法院发布全国首个关于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具体规定,旨在完善证券纠纷群体性诉讼等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座不少企业界的读者侧耳聆听,不时做着笔记。
最后亮相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周翔,他带来了AR眼镜、知产法庭文化书签。他告诉读者,最高法知产法庭作为世界首家最高司法层面知识产权二审专门机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飞跃上诉制度”,统一行使专利、垄断等技术性上诉案件的终审裁判权。
除了规范和统一专利类裁判标准以外,最高法知产法庭还深度应用先进技术,比如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远程变焦视频技术,工作人员对AR眼镜进行了现场展示,让现场读者体验了一把知产法庭庭审中的“黑科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知产法庭文化书签的“IPPP”精神,即创新(Innovation)、精进(Perseverance)、智慧(Prudence)、卓越(Preeminence)。
六位嘉宾带来的宝藏一一摆放在“藏宝阁”上,为本场沙龙画上圆满的句号,嘉宾们分享了他们的法治宝藏和故事,读者们收获丰富,满载而归。
了解到共和国发展初期的司法故事后,现场读者普遍表达了对老前辈的敬仰之情,并对人民法院展现出来的新气象感到惊喜。从河南郑州专程赶来北京参加活动的高律师表达了对廉老、储老的敬仰,对于最高法知产法庭带来的AR眼镜和书签,他表示,尽管这些物品制成的时间不长,但未来必将在我国司法历史占据一席之地。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创新机制给他很大启发,参加这次沙龙不虚此行。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助理张女士认为,此番近距离听到廉老当年参与沈阳审判的故事,体会到公平审判的不容易,今后会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开展工作。
70年司法画卷波澜壮阔,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用一场沙龙活动走进公众,重温新中国司法历史,总结新时代人民法院进步新成绩。未来新篇章,等待我们继续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