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中国法院网讯 (李宁) 2019年3月1日,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全文见附件)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国家法官学院举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许建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出席并致辞,法院代表、学者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共150余人参加发布会及研讨会。
蓝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助力司法为民、辅助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服务国家社会方面取得新进展。蓝皮书还发布了“智慧法院”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从审判、执行、监督管理和诉讼服务四个维度对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形成了专门的评估报告。蓝皮书还选取地方法院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法院信息化助力提升司法质效、助力诉讼服务、助力司法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在全国法院搭建了一个交流信息化应用成效的平台。
蓝皮书指出,2018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新成效显著,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设迈进。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提速,现代科技与法院工作愈发深度融合,信息时代审判运行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智慧法院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流程依法公开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方向已经明确并展现广阔前景,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法院审判执行方式发生了全局性变革,有力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蓝皮书认为,法院审判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辅助审判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人民法院信息化3.0的深化完善,信息化建设对司法审判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凸显。卷宗电子化随案生成等“智慧审判”的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事务性工作逐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审判系统对法官的辅助功能不断完善,移动办案开始方兴未艾。
蓝皮书指出,信息化助力“基本解决执行难”,执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2018年,全国法院在“基本解决执行难”过程中,高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在提高财产查控和处置效率、规范执行行为、提升执行透明度和强制力方面卓有成效。2018年,全国法院普遍将执行案件纳入办案系统,避免执行案件体外循环;财产网络查控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财产变现难借助信息化得以有效缓解;联合惩戒机制依托征信平台得以落地;网络新媒体放大了执行公开与宣传效果;移动终端应用开发实现了“掌上执行”“指尖执行”。
蓝皮书指出,法院智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辅助司法作用日益凸显。全国法院在智能化办公、自动巡查、静默化管理、系统完备性、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亮点纷呈。未来应当在技术应用、数据安全、数据分析等诸多方面应当持续发力,保障法院信息化建设稳步向前。
蓝皮书同时还指出,智慧法院拓展司法为民新渠道,开创诉讼服务新举措。2018年,全国95.22%的法院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诉讼服务大厅,为当事人提供全方位的诉讼服务;82.67%的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能够为当事人、律师提供网上预约立案、案件查询、卷宗查阅、电子送达、诉讼指南等服务;77.64%的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以电话接入、语音和短信等方式,为公众参与诉讼活动提供最为便捷的服务。
在成果发布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吕艳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昌明,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陈浩分别就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及2019年展望、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2018)、“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三个主题介绍有关情况。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邹立群,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韦炜分别以“浙江移动微法院: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无纸化办案的苏州模式-千灯方案”为主题进行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此次会议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