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旗渠有感
2018-08-20 16:16:5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谢明
  2018年8月14日,驻马店中院组织全市法院从事党建工作的人员,到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干部管理学院进行党建工作集中培训,在此之前我对红旗渠的感受仅是个“旅游景点”。到达林州当天,我们就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详细的为我们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10万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誓言,历经10年时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看着展厅里陈列的当年林县群众修渠时使用过的铁锤、铁钻、提灯、麻绳等再简单不过的物品,结合当时全国正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大背景,人民群众尚且食不果腹,我不由的发出疑问:在即无水利专家现场指导,又无机械化施工工具的情况下,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林县人民是如何依靠铁锤、麻绳、皮尺创造出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带着这份疑问,我实地查看了修在太行山上的红旗渠,雄伟、壮观、不可思议这些词语在巍峨的太行山上的红旗渠面前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红旗渠精神深深折服了我。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1960年,林县县委作出“引漳入林”决定后,为什么能迅速召集10万群众开山修渠?林县县委班子在深入调查了解后得知林县人民饱受缺水之苦,为彻底解决阻碍林县发展的水的问题,改变林县人民生产、生活被动的局面,在“引漳入林”动员会上,县委让群众选择是苦熬还是苦干时,林县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宁愿苦干10年也要摆脱这种水贵如油的局面,在全县不足50万人的情况下,能有10万人主动进山修渠就不难理解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奋斗的目标”。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林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敢想敢干,以天为帐以地为席,可仅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是无法克服修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开工之后就遇到了“领导指挥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物资供应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林县县委实事求是直面问题,及时调整思路,将党支部建到渠上,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闲暇时间共同学习《毛主席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汲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经验,改变过去急于求成,战线拉得过长力量分散,影响工程进度的教训,集中群众,采取分段突击的方法,修一节,成一节,渠到水到,以水促渠,鼓舞士气。正是林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将林县人民凝集在“誓把山河重安排”大旗下,确保了红旗渠的胜利完工。正是有了党的领导,林县人民朴素而优秀的品格才得到升华,才形成了现在的红旗渠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于红旗渠的灌溉、滋润,林州境内的太行山由原来的光山变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林县人民也实现了从修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的华丽转变,这一切的变化均来自于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一座凝心聚气的民心工程,一座民族精神的解放工程,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是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正如习总书记所指示的那样:“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蔡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