辘轳、水桶和煤油灯
2018-08-03 10:20:1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宏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出生在豫西竹乡的一个小村庄。从记事起,村里100多口人的饮食和生活全靠村中唯一的一口老井,摇辘轳的声音“吱呀吱呀”地响个不停!为此,叔伯阿姨专门给这口老井盖了一间房子,井口旁边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泽东。”

  这口老井在风调雨顺的季节基本上还能够满足村民需要,每次都能从井里挑上满满一桶水,但遇到天旱或大灾年份,从井里只能挑上半桶水。无论是温暖的春天,还是寒冷的冬天,每天天蒙蒙亮,各家各户能够摇动辘轳挑起担子的青壮年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去排队挑水!

  在那年月,由于水紧张,每遇到村里过红白大事的时候,总管都要专门挑选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负责挑水,用东家最好的饭菜招待他们,还要在执事单上特别注明“水馆儿”。为讨得叔叔大伯的欢喜,赏些肉骨头尝鲜解馋,村中小不点儿紧跟叔叔大伯齐声高唱自编的童谣:“大叔叔,真卖力,有水喝,有饭吃。摇辘轳,挑水桶,当水馆儿。找媳妇,不做难,大姑娘,随便选……”

  那时,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经常不回家,常常是妈妈前去排队摇辘轳挑水。我十岁那年,自告奋勇要挑起“摇辘轳挑水桶”的重任。记得第一次挑水时,由于个子矮,挑不起水桶,我就把扁担两头的提手缩短了一半,把扁担横在肩上,挑起水桶,吱吱扭扭前去排队,站在队伍的最后面,不敢吱声。天亮后,老村长竖着大拇指说:“男孩就是中!不枉吃十年闲饭!”还教我怎样系桶、怎样解桶、怎样摇辘轳、怎样挑水桶,当时我对村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年月,唯一的照明用具是煤油灯。所谓煤油灯,就是先找一个能够盛煤油的玻璃瓶,再用绳子或布条做成灯捻儿,穿入一个用薄铁皮卷成的圆筒内,再将圆筒穿入环形的铁皮中,然后放到盛有煤油的玻璃瓶。擦着一根火柴,点燃灯捻儿,煤油灯就会发出昏黄的灯光。夜晚出门办事则提着马灯,马灯就是就是在煤油灯外面添加了一个玻璃罩和一个提手,风吹不灭,雨淋不着。那时煤油灯家家户户都有,而马灯一个村庄也不过三、五盏。哪家夜晚要外出办事,大中午就做准备开始向左邻右舍借马灯……

  记忆之中,每到夜晚漆黑一片时,父亲或母亲在正屋中堂正中间点亮煤油灯,从东屋挪到西屋,从西屋挪到北屋,从北屋挪到厨房,借着昏黄的灯光把一切事情办完之后,最后再次挪到正屋中堂正中间,我和弟弟、妹妹早已坐在离煤油灯最近的地方开始写作业,妈妈在一旁缝补衣服,奶奶在屋内一角纺花织布,爷爷、爸爸和叔伯阿姨则坐在四周说家事、说国事,我和弟弟、妹妹写完作业,立即吹灭煤油灯,在漆黑的夜晚,又缠着爷爷、爸爸和叔伯阿姨讲故事。全家人夜晚聚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等我长大一些,才知道那时各家各户的煤油都是定量的,要“凭票供应”,因此,点油灯取光也是能省则省!

  上初中时,学校要求上早晚自习。每个学生都端着一个煤油灯,可家长供给的煤油大多是限量。每到上自习课,我和同桌小江都有意把灯捻儿挑长了一些,发现这样灯光更亮些,可不到半月,定量的煤油很快用完。我和小江经过左思右想,才商量出一个鬼注意。有一天早上,我俩很早来到学校,趁还没有其他同学到校,悄悄地把另一个同学煤油灯里的煤油倒到我俩的煤油灯里,同时在那个同学的煤油灯里填满了水。上自习课时,那个同学因为点不着煤油灯无法学习而受到老师狠狠批评,结果还被家长揍了一顿……

  上世纪末,摇辘轳、挑水桶和点煤油灯的事儿已经逐渐退出寻常百姓生活,但在我的老家,仍然摆放着这些如今大多数孩子都不认识的生活物件儿,因为那是当年历史的真实见证,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标志,那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宁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