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法庭》:用正义温暖现实
2018-05-11 11:10:32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陈钟昊
《阳光下的法庭》剧照
  近日,由颜丙燕、何冰、王志飞等主演的电视连续剧《阳光下的法庭》热播。该剧被称为中国首部“大法官”视角的法治题材电视剧,也被不少观众称为“人民的槌子”。该剧由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等机构出品,在央视一套和各网络平台播出后引发积极反响,给法治类影视作品及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带来启发。

  一面现实的镜子

  清水河污染修复案、美国艾瑞克公司诉讼中国公司侵权案、张大年强奸杀人冤案,这3个案件构成了《阳光下的法庭》的故事主线。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些案件虽是虚构的,却正是当下的社会热点: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冤假错案,甚至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一开始,该剧便呈现了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民营企业志成化工是清水河污染修复案的被告方,其董事长韩志成想通过利益手段摆平此事,把与此案无关的大学教授杨振华牵扯进来。原来,担任此案审判长的便是杨振华的妻子、省高院院长白雪梅……由此,矛盾逐一展开。

  导演李巨涛告诉记者,选择从这些典型案件切入,极具现实意义。省高院审理的案件,看似“高大上”,却与老百姓的生活、权益息息相关。不少网友看到剧中的清水河污染修复案,联想到了近日爆出的山西洪洞工业废渣污染农田事件。李巨涛说:“这样的巧合正说明剧中的案件映射了现实。”

  在这些案件背后,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推进司法改革。大多数普通观众对于司法改革并没有很深的认知。《阳光下的法庭》从一开始便对法院推进员额制、建设智慧法院、解决执行难等进行了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司法改革的内容和精神,客观地呈现司法改革的成果及痛点、难点。有的老法官面临着失去法官员额的风险,不禁无奈、感伤;应对行政诉讼,法院院长坚持省长应诉出庭也要顶住压力……这实际上就是我国司发改革进程的一个切面。电视剧通过细腻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案件讲述,直观呈现了司法改革的内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评价该剧是“司法题材影视剧中时代信息最丰富的一部”。的确,与时代命题高度契合,呈现我国当下紧迫的司法课题,其时代性与现实性是《阳光下的法庭》最大的特点。

  一部法律的辞典

  法治题材的电视剧在我国并不缺乏,但整个剧情围绕法庭、法官、法院的作品很少。《阳光下的法庭》少有地采用“大法官”视角展开叙事。由颜丙燕饰演的某省高院院长、二级大法官白雪梅是整部剧的核心。李巨涛说:“以省高院院长为主角,更能体现省高院在司法改革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地位。”

  以法官为故事主体,剧情的呈现、人物的设定就必须具备司法特征。该剧从策划阶段,就将法官、律师等纳入创作团队,对剧本里的涉法情节、台词中的术语、道具中的司法元素层层把关,保证专业性和严谨性。在一场监狱戏中,李学政饰演的警监的肩章戴错了,剧组在拍了3场戏后才发现这个失误,最终不得不重拍。在一次剪辑中,演员把“申请再审”说成了“申诉”,这个错误被当时协助把关的山东省高院法官发现了,剧组立即重新剪辑。

  有人戏称,这部剧有着不肯屈就“说人话”的法言法语。李巨涛回应:“法官就是那样的,他们的工作、思维方式以及多年受到的法治教育产生的结果,就是这种带着职业惯性的语言。法治题材作品要有明显的对错之分,如果演员说错了某个术语就会产生负面作用。”

  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法律本体上,也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为了再现司法改革过程中的故事,创作团队阅读了大量相关文件,和法官聊天,了解法官群体对于司法改革的真实心态和情绪。在剧中,葛卫东和陈俊这一对法官师徒因员额制改革产生了误会,师父葛卫东与陈俊因一分之差没有入额,最终陈俊念及师徒之情,主动申请将法官名额留给师父。这一情节构想其实是青岛海事法院的一位法官提出的,法官对主创人员讲述了司法改革对每一个人产生的切实影响,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司法改革的大图景。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说,做法治类的电视剧,处理好生活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功力。“这部剧在题材、角度、人物、情节上,始终坚持专业内行的尺度,用司法专业统筹了艺术创作。”

  一抹温暖的阳光

  有人说《阳光下的法庭》是一部反套路的“大女主”戏。白雪梅既是省高院院长,担负着审案与司法改革的压力,在生活中又是一位妻子、母亲。丈夫杨振华是知识产权案的当事人,同事穆国柱被举报受贿,几十年的老法官未能入额……她不得不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在剧中,她多次因为案件涉及丈夫而选择回避,但丈夫却期盼妻子的帮助,冲突之下,她也常感无力。志成化工董事长韩志成违反了法律,却养活了3000名员工,她在判决时做出多方考量,铁面之外,超越职责,帮助解决员工的生计问题。

  与过去影视作品中的法官形象不同,白雪梅既有秉公司法、讲原则的一面,也有着女性柔情、亲切温暖的一面。她重塑了法官的形象:不是冰冷的法律机器,而是有温度的法律执行者。

  除了司法逻辑线,该剧也有情感逻辑线。剧中,年轻律师鹿鸣与记者宁佳怡的情感纠葛也占据一定篇幅,但这并不是为了单纯说爱情而设置的戏份。在这里下笔墨是想通过侧面描写让观众认识到冤假错案对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在引以为戒的同时凸显人文关怀。

  通过人物故事,法治观念和现代司法改革的曲折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整部剧给人向上之感。李巨涛说:“我们通过了解司法改革,看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希望。我们想把这种希望传递出来,让大家真正了解司法改革背后的故事,感受现实题材作品的正面力量。”

  这部剧矛盾冲突交织,却处处彰显温情,给当下的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提供了经验。李巨涛十分强调创作的基调和叙事角度的重要性,现实题材作品发现矛盾,也要发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阳光下的法庭》通过架构真实性、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将新时代的法治思想转化成了一种温暖与关怀,如同剧名,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与光明。
责任编辑:高赞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