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爱吃面
2018-05-10 16:27:4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刘杨
  十三年前,我爸妈送我到重庆读书。对于我爸这种对鸡鸭鱼、牛羊肉完全无感,胃口不好又吃不得辣的人来说,在重庆待的那三天想必是极其难熬的。加之重庆本地零食品种单一,据我妈事后描述,我爸一直靠面包度日。我妈倒是对招待所楼下的酸辣粉念念不忘,十年间听她迭次提起,一如韶乐。不过,去年年底,二人再次来渝,我爸仿佛开了新的技能点,对小面完全免疫,到后来但凡二人出去逛街,总会到处寻摸面馆。

  我爸妈两家大都是山东移民,主食上米面各半。对于面条最初的印象,大概始于学前班。那时刚刚回迁到现在的家中,因为生日将近年底,刚好在当年小学入学时间之后,我爸妈在家附近找了个学前班,以结束放养生活。学前班只上半天,中午都是刚退休的爷爷接我回家。奶奶是个家里家外独挡一面的人物,从我不多的记忆中,爷爷能做的饭菜包括但不限于普通家常菜、面条、疙瘩汤。每天中午回家,多半是一大锅温热但有些发坨的混汤面,我对味道已完全忘记,但爷爷吃面爱加五香面确是家中尽知的,也许是他独爱那份味道,也许是手艺原因。

  上高中时,早晚通勤,学校离家较远,午饭有时用拉面解决。高中同学中,有不少从初中就开始混迹于多家面馆,对某些远近闻名的馆子了如指掌,在某些面馆甚至和老板有些外人无法窥知的暗语,例如“兄拉加伴侣”。后经询问,得知是“兄弟拉面”馆中的招牌拉面加茶叶蛋。高中附近一家拉面馆的老板膀阔腰圆,不怒自威,眼镜佩光头,牛仔佩围裙,催促店员都是用吼的,招呼客人却气含蔬笋。他家面分量很足,骨汤浓郁,特别是骨汤的副产品酱骨头堪称一绝。有回中午和同学去吃面,恰好就我们几个人,其中一个脑子瓦塔了,来了一句“老板,今天生意不好啊,就这么几个人”,这个梗的切入点无懈可击,大哥只得狞笑一下,转头催着伙计赶紧上面。

  我初到重庆时对小面并没有太多印象,只是觉得辣得太直接,平时在校外吃饭也都是为了打牙祭,小面自然不是备选。那时西政北园食堂还是朴实的食堂摸样,传闻是因为之前质量太差,被02级罢过几次食堂,所以在我读书时,北园二楼食堂即已翘楚。二楼有个卖面的大姐,听口音是北方的,因为总和女朋友去那吃,久之有些相熟,感觉卤子都打得多些。我第一次直观感觉到重庆人做的面霸道是在校外的一家PS店。大二开始,但凡下午没课都和同学到她家店里打个半天,有时兴起错过宿头,就干脆让老板下碗面。她家的面条劲道,汤色油亮,对都是外地人的我们,香辣适中。最赞的,是老板在面里卧的煎蛋。如果说茶叶蛋是拉面的伴侣,那煎蛋就是小面的soul mate。煎蛋出锅的时间与面汤的温度配合地恰到好处,蛋白周围的油酥能够适度吸收面汤的油辣,裹挟着汤头香味的面条与蛋黄中的稍许溏心在提供麻辣体味的同时,又附带着清香,一发入魂。如若煎蛋太烫,只会让人无从下口,更无心分辨唇齿间的层次,而放凉的煎蛋只挂油,不入味,略显单调。从那以后,凡吃面必加煎蛋,心中不免如刮彩票般,期待惊喜。

  读研时,搬到沙坪坝,我才开始系统地吃面,西政老校区的面更显“市侩”,也逐步见识了重庆小面。刚开始,没拜过码头,只捡着连锁店吃。校外有家老麻抄手是初期练级的地方,他家的面分着段位,除了微辣、少辣等惯常等级之外,还有个挑战难度叫麻辣无情,我曾数次鼓起勇气,想让老板上个“少辣麻辣无情”或者“清汤麻辣无情”,都怕被揪出店门而作罢。另一家常去的面馆是五栋楼梯下面的一家牛肉面,老板娘微胖,每次去吃面,她要么在向她老公数落正上学的儿子,要么在数落他老公和刚放学的儿子。总之,去她家店吃面,精神压力很大。铁西附近的简尔文,每回去都能看见临近教工楼的一个小门面外面层层叠叠地晾着面条,现在回想起来,每每怀疑自己是怎么吃下去的三两鸡杂面。

  毕业后吃面更随性,周末买菜,沿线的面馆,看着门脸不错的,都间或进去尝尝,偶尔发现味道尚可,顺路方便的就多去几次。考校一家面馆的手艺,窃以为,干溜最见真章。打料时对口味的掌握倒在其次,单说煮面时,要根据自家面的软硬,既要考虑火候把握,挑面时还要对面条沥干的程度有所掌控。干溜对食客也是挑战,拌面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过程,食客的适度参与让面条的口味产生了些许变化,或许面不好吃,不是人家招牌不硬,而是自己手艺不熟,糟蹋了东西。

  转眼十多年,吃小面已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记得刚工作时,某天下班坐着交通车去嘉州,路旁临街小区的灯火渐次点亮,路灯指引着车流奔向各自的家。那时的我笃定今后的某一天,这城市中也会有盏灯会为我指引方向,我也会汇入这车流,小步快跑地奔向自己的幸福。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