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旅途,一路风景
2018-04-25 11:10:4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洁
  五一小长假马上就要来临,很多人想借此时机外出旅行。人在旅途,不仅是一名游客,本身也是他人眼中的一道风景。旅游不仅是享受美、发现美的过程;更是尊重美、营造美的过程。然而在旅途中,总有部分游客在带走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某旅客在神庙柱栏上镌刻一行字;某旅客朝野兽扔几片垃圾;某些旅客在某宫殿前挽起裤腿泡泡脚,在公共场所抢座插队、大声喧哗;在饮食场所斯文扫地进餐……以为自己不过是率真酷炫、轻描淡写家常行为,孰不知,这早已成为别人一个放大的镜头。当“人在旅途”变成“人在囧途”,无数张沉默的照片拼凑成一个大写的“中国式”,我们任何只言片语的辩解都显得那么乏力而苍白。

  或许,很多人还不曾意识到自己出行旅游,特别是随着出境旅行渐成日常,随意而为的言谈举止所暴露的真正意义。黑头发、黄皮肤,黑色的眼睛,每一言每一行都在对外展示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很多人更可能想不到,自己一口不经意的痰水、一个习惯脱口的脏字会被有心人捕捉到,甚至带偏了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可是,如果用一个饱含意味的“中国式”来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出游行为贴上标签,真就不偏不倚,那么客观、合适吗?

  有人看到“中国式旅游”,牵带想到的是“素质”这个词。某些西方人带着不知从何而来的优势和骄矜,站在文明的高度对此“掩鼻”,大力渲染和批判,仿佛这个词是带着“恶臭”的。这些西方人或许忘了在自己的国家,一大批小偷、抢劫犯正在广场上,无聊而又贪婪地望着来往的人群,觊觎前来观光的游客身上的钱包、手机、行李……他们偷偷窃取游客鼓囊囊的钱包,而正在慢悠悠巡逻的警察却对此熟视无睹……对于“礼仪”这种文化,我们历来不乏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孔子以前,我们就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因革相沿。最初的礼仪是由老百姓集体约定俗成的,是建立在民俗之上、基于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行为规范。“仓廪实而知礼”,说得大抵这个道理。《礼记•表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在当时,所谓的“鬼”与“礼”不过是两种事神的方式,既要心怀敬畏,又要能实现形而上的心灵的交流与相通。到了西周,礼仪已经从神坛上走下来,来到人群之间,被视为治国手段之一,并由此确立了西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生逢春秋末年、礼教式微的孔子,曾满怀向往地慨叹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不论是从内心还是到实践都是非常尊崇礼仪的。在战火纷扰的争霸时代,他提出要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主张治国要“为国以礼”,个人要“克己复礼”,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约之以礼”。以此而言,后人尊奉孔子为“一代宗师”,不独尊崇他的治学论世之道,更在于贯通他血脉全身的彬彬“君子”风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脉络中,“礼”作为一种行为要求,涉及到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独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有所要求,更对一个人的衣着容貌、言语辞令、交往等各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约束。不论是身处公共场合还是在一个家庭之内,从生活各个方面都要严格遵循“礼仪”尺度,庄重、谨慎、从容,而绝不能为人轻浮、傲慢无礼。 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舍生取义”、自上而下要“与民同乐”,奉献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对“尊重”这一行为,从书本到生活,我们并不乏经验。从流传至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从内心尊重他人迥异于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强行渗透、文化同化;我们也在包容大度的真诚实践中,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向往。十八世纪的中国,尚处于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国内政治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已全面下滑,但与此同时的欧洲几位声名卓著的思想家——英国的坦布尔、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在拥有三千年礼仪文化的中国面前,毫不掩饰内心的钦羡和仰慕,他们纷纷要求欧洲人不仅要自惭形秽,更要身体力行,努力学习并实践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礼仪文化。由此可见,文化本身,也是实力一种。

  而今,我们国力昌盛,我们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刷新了西方的视野。但是,我们也应该留意:在一个个颇具意味的谑称背后,确实存在某些不文明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类现象,予人口实。老一辈人常讲“入乡随俗”,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我们之所以会给西方人留下不好的出行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老一辈人一路积累至今的“礼仪文化”被我们渐渐忽视,被我们束之高阁。被各种外来文化裹挟的今天,我们很多年轻人忘记了撷取本民族礼仪文化,也忘记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且让礼仪向真正的“中国”回归。“中国”给人真正的印象应该是“盛世气象”。如果每个人在出行前,能在自己的行囊里放一两本咱们老祖宗自己留下来的书,在旅途中,在西湖桥畔,在青石街角,一路细读,且读且行,在古色古香的书中阅读古人的智慧,在实践中蹈行古人的礼仪文化,我想,“中国式旅游”一定也会成为镜头下一道道别样的风景,一张张动人的美……

  作者简介: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