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助平台诱导入会遭质疑 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2018-04-11 16:58:02 |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严慧芳
  朋友圈随手转发网络筹款献爱心,却被“爱心奖励”误导加入了网络互助平台,但何为互助,是否符合加入条件,均没有事先明确告知。近日,有读者向南方日报记者爆料,有网络互助平台涉嫌以3元低门槛诱导会员加入领取“30万互助金”,但实际上却需要连续充值付费。网络互助平台靠谱吗?资金去向谁来监管?

  读者爆料

  献爱心疑似掉进“圈套”

  最近,广州的刘女士遇上一件烦心事:朋友圈里看到有前同事因身患癌症通过轻松筹发起筹款,刘女士随手转发并进行了捐助。“想着能帮一点是一点。”随后,刘女士的手机收到轻松筹款平台发来的信息:感谢您的善意捐助,请领取您的爱心奖励“30万大病互助权益”。刘女士以为真是筹款平台的奖励,点击进去,看到“每人3元即可领取30万大病互助金权益”的内容,并可为本人、爱人、孩子、父母等一并领取。刘女士心想,自己刚才捐的都不止这点钱,就带上老公和孩子,点击了“立即领取”字样,支付了9元钱。

  “我看到页面上还写着‘患大病最高得30万救助金,全家都领更安心’。”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支付完成后,平台要求刘女士输入身份证和手机号码进行确认。虽然有点犹豫,刘女士觉得钱都交了,就填上了实名认证信息。但是让刘女士更窝火的还在后头:在完成身份认证后,平台又提醒她,想要获得30万互助金权益,需要再充值金额到账户中,否则一旦账户钱被扣完,就无法获得相关权益。到这个时候,刘女士感觉自己掉进了“圈套”:“我这是进了无底洞吗?以后每个月都要往里面充钱吗?平台扣钱去了哪里,怎么监管?”

  事实上,与刘女士类似感受的不止一人。今年37岁的李女士,前不久也是因为转发了网络筹款信息,点击领取“互助金奖励”而加入网络互助平台。“当时我一看只需要3元钱就可以获得30万元互助金保障,毫不犹豫就给全家人都买了。”可是支付完成后,填写身份验证信息时,李女士才发现,由于父母已经超过65岁,并不属于平台互助保障范围,她无法为父母加入平台。李女士只好联系公众号后台,要求退款。“幸好及时退款了,不然真觉得被骗了。”

  行业现状

  网络互助自带争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网络互助平台多达200多家。这种基于会员互助共同分摊抵抗大病的模式,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争议:网络互助是保险还是公益?风险如何监管?

  据悉,对于网络筹款平台,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名单,成立于2014年9月的轻松筹位列名单之中。业内消息称,第二批名单即将公布,水滴筹也“转正”有望。但网络互助却处在“爹不疼娘不爱”的尴尬境地。记者获悉,虽然多家平台表示日常工作会向保监会汇报沟通,但保监会曾多次发文,明确警示互助不同于保险,也不能以保险名义宣传。

  早在网络互助模式兴起之初的2015年,保监会就曾发出警示,提出一些非保险机构基于网络平台推出“互助计划”,“但部分经营主体业务模式存在不可持续性,相关承诺履行和资金安全难以有效保障,同时还可能诱发诈骗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2016年11月,保监会联合有关部门印发《互联网保险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指出目前各网络互助平台仍存在大量问题,包括网络互助计划严重误导消费者,承诺的赔付难以兑现,消费者权益无法保障等。同时,这些网络互助平台的风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诱发金融风险。保监会曾要求对各地网络互助平台进行摸底,不少平台因此关闭。

  记者从多个网络互助平台发现,为了吸引用户加入,各个平台均有不少诱导性内容。如一家网络平台推出的升级计划,标明一年交30元会费可获得最高300万额度保障,覆盖180种疾病和两次癌症,而且不限社保用药、不限治疗手段,单项疾病还可在5年内持续互助,看起来相当诱人。但点开细则发现,该互助计划要求会员承诺身体健康,包括一年内未因同一病症持续或反复用药、女性要求未孕等与保险相差无几的“苛刻”条件。而且,“平台并不对互助金额做出承诺和保证,互助申请人最终获得的互助金额以会员实际捐赠金额为准。”

  前景剖析

  风险控制是行业痛点

  学界对于网络互助模式的态度也相当谨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精算中心主任宋世斌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互助计划缺乏长效保障机制,难以避免如造假骗钱、逆向选择等风险,导致参加人员未来得不到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李晓林教授曾专门撰文提醒警惕互助平台与保险混淆。李晓林教授认为,按照疾病发生率测算,网络互助平台的分摊远不止目前的费用。“目前的网络互助平台不仅没有针对相关的承诺安排社会公众可以信任的兑现机制,而且,向社会不特定群体做出的承诺存在明显的技术障碍使之难以兑现。因此,所发布的信息和宣传口径,自然就存在严重的误导性、虚假性内容,通过误导来吸引消费者,更谈不上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了”。

  如何控制风险,是网络互助行业最大的痛点。2014年7月上线的e互助平台,截至今年2月有超过261万会员,累积1.21亿元募捐,为782名会员提供互助。e互助CEO雨乔坦言,对于这一行业来说,资金归集问题和用户真实性的监管尤其重要。造假是网络互助平台必须面对的难题。此外,一些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不断扩大互助病种,但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治疗成本是否可控却难以保障,存在风险筛选失灵的可能。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网络互助平台个人分摊较少,一大原因可能是平台成立时间不长,大部分会员仍在半年的观察期内。“这有点击鼓传花的意思,平台需要大量新会员的加入支撑,如果一旦所有会员都开始享受互助金的权益,疾病分摊数额应该会远高于目前的数字,如何控制其中风险,考验平台的运营智慧。”

  不过,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却更为乐观。他告诉记者,水滴互助平台的续费率在70%以上,目前付费用户有2500多万人。“每个平台的运营方式和运营能力是有差别的,水滴互助的理念是经营信任,严谨地做好透明度,日积月累把用户信任就做起来了,续费率自然就高了。”沈鹏坦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都不赚钱,“水滴互助也不是保险,而是用户之间互帮互助的社群,很多参与者都是买不起保险以及没有社保的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有病可医的资金,但没有社群费用。但是我们自己的保险经纪业务是赚钱的,我们的健康服务电商业务是赚钱的。”而在风控方面,水滴公司有200多名专门做病情核实的全职员工以及覆盖全国的1.2万名志愿者以及多家做核保理赔的合作方来进行三重审核风控。

  国内第一家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众托帮,平台目前有近千万用户,众托帮助理总裁吴岩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网络互助只能是公益,而商业模式需要依靠平台的增值服务。如吸引用户购买升级版“百万抗癌计划”“名医直通车”“美国智能诊疗服务”等项目。

  尽管争议颇多,受益者也不在少数。

  今年47岁的广州单亲妈妈叶女士,2014年在家人推荐下加入某网络互助平台,每年充值不到100元,“当时只当是做公益”。2017年,查出结肠癌的她,最终从平台拿到19.8万元的互助金,基本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而对于帮一家人购买了会员的李女士来说,加入网络互助平台让她感觉有了一种“安全感”。只是不知道,这种“安全感”,能持续多久。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