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首场发布会聚焦“老城提升”
2018-01-26 16:21:14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裴剑飞 郭超
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老城提升”专题发布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彭子洋 摄
  老城如何保护?文物腾退后的空间如何再利用?昨天(1月25日)下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首场发布会聚焦“老城提升”问题。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东城、西城今年都将制订老城保护实施方案,对于腾退空间利用,也将出台利用指导意见,力求让更多便民服务设施和功能保留在老城区。

  今年东城将推进前门地区所有会馆腾退

  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上,代市长陈吉宁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实施方案。此外,要统筹老城内房屋腾退和征收政策,配套建设定向安置房,做到在保护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更好的保护。

  这为老城保护指明了政策方向。昨天新闻发布会上,东城区常务副区长陈之常介绍,东城区组建了一个由书记、区长挂帅的领导机构,编制了十三五文物腾退修缮利用的规划,到2020年时计划腾出47处文物。

  “去年腾退了11处,修了9处,今年计划有太庙、天坛、社稷坛三处文物开始修缮。”陈之常介绍,从市级层面,老城保护受到高度重视,作出了很好的举措,市里面主管领导挂帅,在市文物局,列出了未来几年市、区两级政府包括东、西城共同完成的文物腾退的清单。

  今年东城区要完成对天坛公园内的住户腾退,推进前门地区所有会馆的腾退。“文物的腾退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腾退的政策、产权的不统一,腾退之后的利用和平衡的问题。”陈之常说。

  西城与有经验团队合作确定名城保护战略

  “不久前我们刚刚闭幕的西城区名城委年会上提出了举措,依托专家的力量,帮助我们做好老城保护的顶层设计工作。”会上,西城区政府副区长、新闻发言人徐利表示,西城区与在北京市对老城保护有经验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合作,在他们的帮助下,明确西城区的名城保护战略——围绕中轴线,一横一轴以及长安街这条轴线进行整体保护。

  在“老城不能再拆了”的明确要求下,怎样才能保护和修缮好文保院落,维护老城风貌?徐利认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间,不仅加强物的保护,还注重加强文的传承。让老城更有温度让老百姓觉得城市更有灵魂,更有活力。”

  较大腾退空间将用于发展高精尖产业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赵卫东介绍,为缓解在老城改造过程中,因某些店铺的消失给市民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自2015年发布老城提升实施计划以来,截至2017年累计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店3865个,城六区实现了社区全覆盖,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4.9%,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40.4%,较全市高出5.5个百分点。

  赵卫东表示,2018年上半年,各区要编制完成生活性服务业生活设施规划,把规划细化到街道和社区,同时要建立疏解整治与合理布局生活性服务业设施的联动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当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即将腾退的商业设施应该把相关的一些信息以及补建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提前告知和进行宣传,让大家做到心中有数。

  腾退后的空间如何利用?徐利介绍,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西城区疏解腾退空间资源再利用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要求,对腾退后的空间资源进行分区管理和分类使用。

  分区管理主要是根据西城区的历史渊源、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的情况,分政务活动重点区、历史文化街区、生活居住街区、特色商务街区,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围绕功能,补充供给短板,努力实现街区内均衡发展。

  分类使用主要是对于较大规模的腾退空间,将用于发展金融、科技、文创等高精尖产业。对于规模较小的腾退空间,主要是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留白增绿,拓展绿色空间。同时也用于补足民生短板,优先用于居民商业、养老健康、文化服务和居民停车。

  ■ 代表热议

  崔勇 市人大代表、正阳书局总经理

  腾退后的文保院落可与文化设施结合

  我希望未来北京在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过程中,能对其进行更多、更充分的妥善利用。利用腾退出来的文保院落与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结合,打造一种利用文化保护文物的体系,不断拓展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我们正阳书局和西城区在万松老人塔共同打造的“砖读空间”就是一种尝试,虽然实体书店在经济上的贡献很低,但是它在传播文化、保护文化上能起到的作用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书店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我希望像正阳书局这样坐落在古建筑中的特色书店的影响力能越来越大,慢慢成为北京的文化“新地标”。

  孟令悦 市人大代表、“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博主

  盘活文化内涵让文保院落真正火起来

  据我调研,很多居住在老旧院落中的老百姓还是愿意迁出的。但是迁出以后院落用来做什么?什么人来运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想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精细化的后期管理来实现。最重要的是,腾退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研,考虑好用途,一定不能让文保院落闲置在那里。我认为应该在保护理念、保护人员等方面的措施都齐全以后,再去进行腾退工作。

  另外,我还有一个建议是,引入社会化的管理,原来的胡同大都以自己的功能进行命名,都对应着相关的产业。像是现在非物质遗产都有自己的传承人,文保院落在腾退后,能不能进行社会化的管理,也提供一些胡同、文保院落讲述人的岗位,把保护和讲述这段历史的责任交给“胡同土著”来完成,让他也产生自己的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只有当一件事本身有自己的“赢利点”时,从事它的人才会去更加专注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知识。

  对北京本土文化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教材层面上,而是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该让他们接触本土的文化,让孩子们去了解每条胡同的历史、每座古建筑的故事,如果有一天他忽然喜欢上了这条胡同,那么未来他就是这段故事的讲述者,就会带动更多人去喜欢这段文化,这整个的过程,就是一种传承。只有盘活文保院落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让文保院落火起来。

  老城的留存是个三棱镜,环境是一方面,知识历史是一方面,人是另一方面。不能只停留在环境、知识历史等物的层面,只有光准确地射入到环境内,它才能散发出无穷的光芒。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