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砸窗的孩子
2017-11-24 14:26:5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错 刘霞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工,在他出生之前,已漂泊打工数年。后来回老家结婚,生下他,又继续出去打工。

  他仿佛就是他们打工间隙,一件抽空完成的产品,一件放置在家乡不是遗失物的遗失物。

  父母每年争取回来过年,看看老人和孩子,然后年味未消,又匆匆挤上火车,坐下、站着、踮着或蹲着,去北上广,去一切异地他乡,努力投奔生活。

  火车空洞洞空洞洞的飞驰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经过哪座山哪条水,远近都有房子,都有人生活或生活过的迹象。有时候能看见一些面孔,更多的时候则看不见。

  那些铁轨仿佛是大地的骨骼,无尽的延伸,无尽的被碾压。

  2、

  未辍学之前,他最期待的应该是暑假,可以去父母身边生活一两个月。而平时当然都是跟着爷爷奶奶。

  父母尽量每周打电话回来。

  案发之后,警方问他的父亲:你对他的学习情况掌握多少?

  父亲:不是很了解,他自己说还是不错。老师这些我也不认识,没有接触过。

  警察:你对他的社交情况了解吗?

  父亲:不了解。

  警察:你对他的性格及行为习惯了解多少?

  父亲:他就是不喜欢说话,性格内向。

  父亲举例,“过年回来看到他也没得啥说的。”后面跟着一句“就是平常那样。”

  暑假去父母身边生活是很奇特的经历,这并非就弥补双方关系而言,而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同村的人都在一个地方打工,租房也聚集在一起,一到暑假,村里好多孩子都来了,除了老人之外,仿佛全村搬迁到了这里。

  但这只是生活的假象,他们终将退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即使是繁华城市的边缘,这些人也不可久居,拿在手上的只有“暂住证”。

  3、

  警方将他抓获的时候,他十八岁的生日刚过去十天,成年了。

  他的同案犯32岁,是在网吧认识的,被抓获后咬出了他。

  案子很简单,他们深夜砸破车窗,共同盗窃了四辆车的财物。包括红包、香烟等,红牛现场喝了,罐子丢到草丛里,渔具也扔到路边,行车记录仪也扯下来扔掉了。

  曲折之处在于这竟然是一项漏罪。他之前因为盗窃手机被抓获,因为未成年,罪微不诉,不予追究。但当时他已经犯下了这一系列砸破车窗盗窃案件,警方未掌握这一情况,而他也选择了隐瞒。

  他读完初一,父母接他去外地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了初二初三。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令人堪忧,但父母本身也对他的学业不抱任何希望吧。

  父亲说,想把他拖大一点,再打工。

  有一种论调会指责这些孩子,读书不够勤奋努力。“只要认真读书,就能改变命运。机会是有的,关键是自己。”

  这话表面上逻辑严密、无可辩驳,但完全忽略了留守儿童们家庭关爱的缺失、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等社会问题。

  大而无形,被责备的就能是孱弱个体了。

  他的母亲在塑料花工厂做事,他未考上高中,母亲就介绍他到加工厂学艺。他和她的关系不好,嫌她唠唠叨叨。这期间,他经常和加工厂的人一起跑出去上网,有时候整晚不回家。母亲生了气,和他大吵一架。结果,他自己和加工厂结了工资,跑回了老家,走的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后来打电话给他,他也不接。

  父亲说,在广东的时候,他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住,他们不再给他钱用。他负气跑回老家后,他们也没有给他寄过钱,觉得跟着爷爷奶奶做农活不用花钱。

  回来后,他在网吧认识了后来的同案犯。对方大他14岁,犯盗窃罪刚刑满释放。这时候,他没有钱,就选择跟着去偷。一开始是偷手机,后来手机越来越难偷,就深夜去砸路边的车窗。

  4、

  他的父亲此生永远记得这样一件事:盗窃手机案案发之后,他回来处理完这件事,带着他回到了广东。他生平第一次给父母煮了一顿饭。父亲哽咽着吃饭、夹菜,眼睛通红的看他。

  吞咽入腹的是寻常的人间烟火,烫印心底的是难以言喻的生活千般滋味。

  为什么有这顿饭?

  后来,他说,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带着他辗转于威严的国家机关,告诉他只要改好了,他们就不会放弃他。

  他说,出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父爱这回事。

  是在这样的情境下。

  盗窃手机案,取保候审后的一个月,有一份笔录。

  警察:他在取保候审阶段表现如何?

  父亲:现在在家,我们大人喊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也比较听话,也没有出去到处乱跑了。现在是我专门在家负责管教他,他肯听话了。

  这应该是真实的,而非为了轻判而虚言砌词。

  砸窗盗窃案发之前,他重新回到广东打工,进了钟表厂,效益还可以。他用挣来的钱给爷爷奶奶买了衣服。在塑料花厂的母亲手受伤了,他还给了她5000元钱,让她自己买点吃的,虽然他们关系一直不太好。

  5、

  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谁为这些孩子负责呢?

  城乡结构下,无数被悄然改写的人生!

  他已经悔悟,渐渐步入了生活的正轨。但破窗盗窃案的秘密还是暴露了,人生的拐点突如其来。

  承办法官思虑再三,力主缓刑。

  这毕竟是一个人的人生,值得给一个机会。

  他是幸运的,迷途未远,今是昨非。但那些在关键时刻,或自始自终都没有父母拉扯一把的孩子们,在犯罪之途上渐行渐远,数量又有多少!

  缓刑执行完毕后,他或许又将回到广东,开始一个农民工的生涯。

  据说,他懵懂的喜欢着厂里的某个女孩子,但没有说破。

  他们将会结婚吗?

  他们的孩子会送回老家吗?

  他们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中学吗?

  他们的孩子也会成为一名农民工吗?

  他们的孩子会犯罪吗?

  就像那个著名的故事:

  一名记者看见农村的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孩。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说:“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小孩!”

  “生小孩来干什么?”

  “放羊!”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