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灯的嘲讽
2017-11-21 15:26:2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错 刘霞
1
晓棠被猥亵的时候只有十七岁。那天,迅猛的雨滴仿佛万千蜜蜂向她蛰来,似乎是一种预警,但她浑然不觉,独自走向了未知的命运。
这一年,她高三,来县城参加高考前的体检。体检结束后,她撑开雨伞,像一朵浪花飘过大桥,停留在了将军山上。中途,晓棠在桥面上偶有驻足,当她遥望浩渺的江水时,不知是否对未来充满了迷惑和想象。
此时的晓棠并不知道,激流暗涌正是危险的所在。
十七年的掌珠,一朝将被罪恶蒙尘。
关于她为何独自出行,始终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许是和闺蜜闹了矛盾,也许是正纠结于初开的情窦。也或许她根本连闺蜜都没有,也情窦阙如,独来独往本就是她一向的行事习惯,毕竟她的家人长年在外打工,她一直都是留守的状态。
社会格局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深刻到无法察觉。当晓棠孤独前行时,步子轻微,耳边只余寒冷风声。
她从将军山上下来,觉得还有时间,便继续沿江而行,毫无目的。
这时候,晓棠看到了新修的健身步道往另一座山上延伸而去,于是决定一探究竟。晓棠不知道的是,当她登上第一级台阶时,便背对了隔江对岸鳞次栉比的繁华县城。
她离开江流越来越远,但却被卷进了最汹涌的漩涡里。
2
案件并非发生在幽深的步道上,而是出人意料的发生在寺庙里,寺庙位于步道的尽头,半山腰。
也或许,纠结于案发地实无必要,因为对于野外独行的女孩来说,何处不是步步惊心?
但即便是这样,最后,最精确的案发地,却仍像是对晓棠生命的巨大嘲讽。
作案的是一名和尚——至少大家都这么看待他。他的头发是剃光后,长起了一点点的。证人说,这个和尚不同寻常,他不戒荤腥,常坐寺里司机的车进城,和司机开浪荡的玩笑。
但主持否认了他的和尚身份,说他只是一名俗家弟子,因为他吃肉喝酒,主持骂过他好多次。但,没有改变。纵然是这样,主持还是收留了他,让他在寺里做一些杂务。
他和主持相识于邻县另一个寺庙里。主持来到本寺后,念及他患过小儿麻痹症,腿脚残疾,又因为品行有亏,时常争吵,不容于那间寺庙,便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他来。
主持说,他每天清晨都起来洒扫,还是比较勤快的,也没有滋扰香客的先例。
就是这样的他,35岁,猥亵了错步前来的晓棠。
3
这间寺庙历史悠久,但占地局促,几乎就是普通民房的大小。它潜藏在山间,檐牙破坏,梁柱蠹朽,十分荒废了。后来,县里修了健身步道,也因为发展旅游业,便同时开始了对它的扩建。
香火间或也是有的,虽然绝算不上鼎盛。门口两母女,母亲70岁左右,女儿50岁左右,支着简陋的摊子,售卖香烛纸钱。这天,骤雨初歇,他们看到了懵懂的晓棠。
按照套路,他们向晓棠介绍了200、100、50等不同价位的香火套餐。但晓棠只是一名学生,无力负担,便拒绝了。他们又说还有20元的一炷香,最便宜,专门照顾学生。晓棠仍是摇头。最后,晓棠只掏了10元钱的门票费,进去参观了。
两母女百无聊赖,见再无人前来,便收了摊子,回家看热播的电视剧《伪装者》。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旁边就站着一个“伪装者”,他朝着晓棠的背影追进了庙里。
他就是后来作案的“和尚”。
和尚说,我看到他们下了山……
晓棠参观了前殿、后殿,中间也注意到了这和尚一直跟着自己、盯着自己,但因为对方是僧人,她也没多想,以为他只是防备自己偷东西。
结果从后殿出来,和尚疾步上前,她吓了一跳。
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十多盏油灯,晓棠问,这是什么?
和尚说,平安灯,你要不要点一盏?
晓棠未及反应,和尚竟从后面抱住她,手伸进了她的上衣里乱摸。她反抗,双方摔倒在地,和尚迅速骑坐到她身上,手嘴并用,前后一共两三分钟。
晓棠不住挣扎,终于脱身跑了出来。和尚追出,说,你的伞不要了?
晓棠不敢返回,和尚于是将伞丢向她,掉在了草丛里,溅起泥泞。
晓棠跑下了山。
那把伞,还能为她遮挡些什么呢?
4
案发时,晓棠的母亲正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工厂里加工零件,机器的轰鸣声仿佛怒吼。她接到了晓棠哭哭啼啼的电话,闻讯之后,急忙让她报警,并且嘱托了身在县城的晓棠的姑父前来抚慰。这是她能做到的全部。
没有立即返回,没有亲自陪伴。来回的成本都需要计算,事情已经发生,生活还要继续。而且,对于混迹工厂的农民工来说,一次请假可能就会丢掉越来越难找的工作,现实如此,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晓棠拒绝出庭。
不堪回首!
主持怒斥和尚,知不知道殿后是什么地方?
佛像之下,平安灯所在!
主持很生气,就像当初知道和尚吃肉喝酒一样,很生气,责骂他。
和尚第二天被取保候审了,回来一直跟主持道歉。
主持说,知道他做的事后,我非常生气,一直都在骂他。
他道了很多次歉,后来,我就原谅他了。
当初,和尚品行有亏,不容于邻县的寺庙,主持收留了他;
后来,和尚吃肉喝酒,污言秽语,主持容忍了他;
如今,和尚淫施恶行,毁人清白,主持竟同样能原谅了他。
这种恻隐和不忍,是不是一步步为晓棠的厄运种下了因?喂她吞咽苦果!
寺庙的平安灯嘲讽了这个无辜的人。
晓棠的雨伞,无知所踪。
5
案发时,平安灯的桌台下,还堆叠了许多建筑材料,一些木板。
寺庙会越建越大,香烛也会越来越贵。
但佛前的修行,却少有人关心。
大家以为那人是和尚,但其实是一名杂工。
而主持是否又真的是德行无疑的主持呢?
原谅这个问题的失礼和唐突。
即使是持证上岗的主持,和真正普渡慈航的主持又岂可等量观之?
其实,引人疑虑的不只是修行的问题,还有由此牵扯出的社会格局,以及它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打下的深刻的烙印。
深刻到无法察觉。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
晓棠被猥亵的时候只有十七岁。那天,迅猛的雨滴仿佛万千蜜蜂向她蛰来,似乎是一种预警,但她浑然不觉,独自走向了未知的命运。
这一年,她高三,来县城参加高考前的体检。体检结束后,她撑开雨伞,像一朵浪花飘过大桥,停留在了将军山上。中途,晓棠在桥面上偶有驻足,当她遥望浩渺的江水时,不知是否对未来充满了迷惑和想象。
此时的晓棠并不知道,激流暗涌正是危险的所在。
十七年的掌珠,一朝将被罪恶蒙尘。
关于她为何独自出行,始终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许是和闺蜜闹了矛盾,也许是正纠结于初开的情窦。也或许她根本连闺蜜都没有,也情窦阙如,独来独往本就是她一向的行事习惯,毕竟她的家人长年在外打工,她一直都是留守的状态。
社会格局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深刻到无法察觉。当晓棠孤独前行时,步子轻微,耳边只余寒冷风声。
她从将军山上下来,觉得还有时间,便继续沿江而行,毫无目的。
这时候,晓棠看到了新修的健身步道往另一座山上延伸而去,于是决定一探究竟。晓棠不知道的是,当她登上第一级台阶时,便背对了隔江对岸鳞次栉比的繁华县城。
她离开江流越来越远,但却被卷进了最汹涌的漩涡里。
2
案件并非发生在幽深的步道上,而是出人意料的发生在寺庙里,寺庙位于步道的尽头,半山腰。
也或许,纠结于案发地实无必要,因为对于野外独行的女孩来说,何处不是步步惊心?
但即便是这样,最后,最精确的案发地,却仍像是对晓棠生命的巨大嘲讽。
作案的是一名和尚——至少大家都这么看待他。他的头发是剃光后,长起了一点点的。证人说,这个和尚不同寻常,他不戒荤腥,常坐寺里司机的车进城,和司机开浪荡的玩笑。
但主持否认了他的和尚身份,说他只是一名俗家弟子,因为他吃肉喝酒,主持骂过他好多次。但,没有改变。纵然是这样,主持还是收留了他,让他在寺里做一些杂务。
他和主持相识于邻县另一个寺庙里。主持来到本寺后,念及他患过小儿麻痹症,腿脚残疾,又因为品行有亏,时常争吵,不容于那间寺庙,便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他来。
主持说,他每天清晨都起来洒扫,还是比较勤快的,也没有滋扰香客的先例。
就是这样的他,35岁,猥亵了错步前来的晓棠。
3
这间寺庙历史悠久,但占地局促,几乎就是普通民房的大小。它潜藏在山间,檐牙破坏,梁柱蠹朽,十分荒废了。后来,县里修了健身步道,也因为发展旅游业,便同时开始了对它的扩建。
香火间或也是有的,虽然绝算不上鼎盛。门口两母女,母亲70岁左右,女儿50岁左右,支着简陋的摊子,售卖香烛纸钱。这天,骤雨初歇,他们看到了懵懂的晓棠。
按照套路,他们向晓棠介绍了200、100、50等不同价位的香火套餐。但晓棠只是一名学生,无力负担,便拒绝了。他们又说还有20元的一炷香,最便宜,专门照顾学生。晓棠仍是摇头。最后,晓棠只掏了10元钱的门票费,进去参观了。
两母女百无聊赖,见再无人前来,便收了摊子,回家看热播的电视剧《伪装者》。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旁边就站着一个“伪装者”,他朝着晓棠的背影追进了庙里。
他就是后来作案的“和尚”。
和尚说,我看到他们下了山……
晓棠参观了前殿、后殿,中间也注意到了这和尚一直跟着自己、盯着自己,但因为对方是僧人,她也没多想,以为他只是防备自己偷东西。
结果从后殿出来,和尚疾步上前,她吓了一跳。
面前有一张桌子,上面摆着十多盏油灯,晓棠问,这是什么?
和尚说,平安灯,你要不要点一盏?
晓棠未及反应,和尚竟从后面抱住她,手伸进了她的上衣里乱摸。她反抗,双方摔倒在地,和尚迅速骑坐到她身上,手嘴并用,前后一共两三分钟。
晓棠不住挣扎,终于脱身跑了出来。和尚追出,说,你的伞不要了?
晓棠不敢返回,和尚于是将伞丢向她,掉在了草丛里,溅起泥泞。
晓棠跑下了山。
那把伞,还能为她遮挡些什么呢?
4
案发时,晓棠的母亲正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工厂里加工零件,机器的轰鸣声仿佛怒吼。她接到了晓棠哭哭啼啼的电话,闻讯之后,急忙让她报警,并且嘱托了身在县城的晓棠的姑父前来抚慰。这是她能做到的全部。
没有立即返回,没有亲自陪伴。来回的成本都需要计算,事情已经发生,生活还要继续。而且,对于混迹工厂的农民工来说,一次请假可能就会丢掉越来越难找的工作,现实如此,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晓棠拒绝出庭。
不堪回首!
主持怒斥和尚,知不知道殿后是什么地方?
佛像之下,平安灯所在!
主持很生气,就像当初知道和尚吃肉喝酒一样,很生气,责骂他。
和尚第二天被取保候审了,回来一直跟主持道歉。
主持说,知道他做的事后,我非常生气,一直都在骂他。
他道了很多次歉,后来,我就原谅他了。
当初,和尚品行有亏,不容于邻县的寺庙,主持收留了他;
后来,和尚吃肉喝酒,污言秽语,主持容忍了他;
如今,和尚淫施恶行,毁人清白,主持竟同样能原谅了他。
这种恻隐和不忍,是不是一步步为晓棠的厄运种下了因?喂她吞咽苦果!
寺庙的平安灯嘲讽了这个无辜的人。
晓棠的雨伞,无知所踪。
5
案发时,平安灯的桌台下,还堆叠了许多建筑材料,一些木板。
寺庙会越建越大,香烛也会越来越贵。
但佛前的修行,却少有人关心。
大家以为那人是和尚,但其实是一名杂工。
而主持是否又真的是德行无疑的主持呢?
原谅这个问题的失礼和唐突。
即使是持证上岗的主持,和真正普渡慈航的主持又岂可等量观之?
其实,引人疑虑的不只是修行的问题,还有由此牵扯出的社会格局,以及它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打下的深刻的烙印。
深刻到无法察觉。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