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追逐法治中国梦
——最高法法研所同志追忆法官方金刚
2017-11-07 08:59: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婧
  “我们愿意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贡献微薄之力。”

  这是方金刚在今年8月底与一位记者的对话。令人惋惜的是,在短短两个月之后,这位一生都在追逐法治中国梦的法官在工作中突发疾病,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2017年10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决定,追授方金刚同志“全国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方金刚法官的去世让所有人扼腕叹息,这样一位富有激情与才华、心怀人民和正义的法官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心痛、惋惜。

  学术探讨:有韧劲很执着

  2004年10月,方金刚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借调到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所长蒋惠岭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方金刚的情景。当时,方金刚手里提着行李,一下火车就直接来法研所报到,对着当时的所长胡云腾和副所长蒋惠岭兴致勃勃地谈他对研究的兴趣和对未来的打算,充满了激情。

  “他对应用法学的研究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对研究的建议和研究的课题都很有想法,当时我们就认为这个同志有一股韧劲,很执着,在这里能够发挥他的特长。”蒋惠岭回忆说。

  就是这样,方金刚开始了他热爱的法学研究工作,他严谨而较真的劲头也是在这个时候出了名,法研所工作的同事几乎都与他探讨过学术问题,进行过激烈辩论。

  现任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的李玉萍在2008年与方金刚成为了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一起讨论专业问题时方金刚的执着、认真。“我们经常会为了一个专业术语讨论半天,甚至还辩论、争论,还打过赌,他在专业问题上是一个特别认真的人。”

  当时有一件再审案件,在应该适用二审程序还是适用一审程序的问题上,方金刚和李玉萍的观点产生了分歧,后来两人查法条、找法理,你一言我一语地辩论起来。

  李玉萍对这次辩论记忆犹新:“当时辩论得特别激烈,以至于隔壁办公室的人都跑来劝,以为我们在吵架,其实我们只是在讨论法理上应该怎么样,应该走什么样的程序。”

  这样的辩论给那时刚来法研所不久的李玉萍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学术问题、司法问题上,一定不能含糊,事实一定要表达准确,法条一定要跟事实紧密地吻合。“他对我的影响特别大。”

  “现在回想起来,有人可以跟你没有任何顾忌地敞开谈问题,感觉特别珍贵特别难得,这是一种真正的学术交流,是令我终身受益的一段时间。”李玉萍感慨地说。

  对于这一点,蒋惠岭也深有体会。“在大家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方金刚对自己认准的东西非常坚持,他有非常良好的学术品格,不会人云亦云。”

  有一次讨论一个量刑模式的问题,关于哪种模式更加适合大家各有看法、争执不休,方金刚也跟大家争执得面红耳赤。后来方金刚邀请了哥伦比亚量刑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在院内专门做了一个有关量刑的讲座。“这一切为我们后来量刑规范化方案的出台奠定了较好的比较法基础。”

  比较研究:很刻苦很开放

  方金刚英语语言能力很强,并且十分擅长吸收、援引域外司法的成功做法,为中国遇到的司法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2004年正值法院研究量刑改革,他组织力量翻译了美国和英国量刑指南的资料近300万字,包括弗吉尼亚州量刑指南、明尼苏达州量刑指南等,自己单独翻译了英国犯罪严重性评估的量刑指南、抢劫罪的量刑指南、认罪减刑的量刑指南、激愤杀人的量刑指南等等。

  “方金刚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蒋惠岭说:“他时刻保持自己的头脑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乐于接纳、了解和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

  方金刚还有个人尽皆知的爱好,他几乎每天都要阅读《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家》《泰晤士报》等西方的主要报刊,收听外文广播,非常关注域外媒体对中国法治的报道。他总是能第一时间掌握国外的最新动向。

  现在在国家法官学院工作的黄斌,2005年与方金刚一起编译《中国应用法学研究信息》,他认为方金刚是一个非常刻苦的人。“他的办公室在我隔壁,每天早上,他的办公室都会传来英语广播声,在他摆满各种资料的办公桌上,总能发现不少英语资料。”黄斌说,“他对学习英语的痴迷程度让我非常敬佩,他对域外司法资料的检索能力和占有量当时在所里是公认的。”

  有一次美国发布了一个世界各国人权报告,方金刚最早发现这一情况,并且自发地把其中关于中国的那一节翻译出来,上报给当时的院领导参考。那时中央也十分关注这件事情,这些重要信息的翻译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由于英语能力和相关学术研究水平突出,方金刚被推荐到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做访问学者,进行量刑、司法改革等专题方面的研究。回来后,他对量刑和司法改革方面的研究热情更加高涨了,他的研究不仅在他所专精的刑事领域,而且向外扩展到了司法改革等更广泛的领域。

  方金刚对比较法研究的关注也让李玉萍印象深刻。当时李玉萍也在做刑事法学研究,方金刚与她的专业领域比较相近,在量刑及量刑程序、量刑规范化的研究方面两人有很多地方可以交流。“他翻译了大量的美国的法典,以及各州发布的法规、指南,也组织一些人做了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李玉萍回忆说:“当时他负责组稿,同时还负责一部分的翻译,经常在办公室用中文加英文跟我们交流,对我们大家的启发、影响都很大。”

  方金刚援藏回来后,有一次对同事说,他非常热爱审判工作,但同时也离不开做学问,要把自己对审判工作的经验和思考进行总结,与学术结合起来。2017年9月,他在《人民法院报》上发表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与美国公司制度之比较》,正是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外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突出体现。

  方金刚是一位以研究为基础而提升业务水平的法官,在法研所工作期间共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一本。司法改革办公室成立之后,方金刚是到司改办工作的第一批人,多年的法学研究工作让方金刚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极大地提升了他之后审理案件的业务水平。

  为人处世:很热情很耿直

  “方金刚法官比我大11岁,刚到所里我叫他方老师,他呵呵一笑,说就叫我金刚吧,这样显得亲切。”黄斌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方金刚的样子。方金刚还爱把生活中的乐趣分享给同事们,有一次他给黄斌推荐了一部美国电影,并且认真地说起推荐这部影片的理由。“他说话中气十足,是一个说话带着湘音让人开怀大笑的人。”黄斌说,“这样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工作中特别投入、拼命。”

  李玉萍2007年来到法研所工作,当时方金刚已经在所里工作多年。“我第一感觉就是他特别热情爽朗,他的大嗓门是大家特别怀念也特别喜欢的。”

  方金刚脾气直,这是大家对他一致的评价。对于喜欢的事情他会手舞足蹈,对于不喜欢的事情他就爱憎分明,是个言行高度一致的人,这样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

  2008年,蒋惠岭与方金刚一同去香港考察,考察的研究报告要求时间很紧,但是一贯较真的方金刚却不愿为了加快速度而放弃反复核查报告内容,以确保报告的高质量。为此他还与蒋惠岭发生了争执,最后在两人共同努力下,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在时限内成功上交。方金刚对工作的这份耿直和韧劲,给蒋惠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一股研究热情,而且性格非常直率,因此大家非常信任他。有什么事情交代给他,即使熬夜加班,他也要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

  方金刚是一个特别热情爽朗的人,他的笑声特别有感染力,他身上那股子拼搏劲儿也特别能感染人。他平常爱打乒乓球,在法研所期间,乒乓球是全所共同的爱好,他算是“种子”选手。他打球水平很高,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他的影响下,同事们几乎都学会了打乒乓球,每天午休时间的球桌旁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那时我们都说他是名副其实的‘金刚’,身体特别好,充满活力。”李玉萍唏嘘不已。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方金刚离开了法研所,但仍然与这些同事们保持着联系。在法研所所庆的时候,方金刚因为身处西藏无法回到北京,惋惜了好久,嘱咐李玉萍一定给他留一个所庆的小纪念品。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