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受访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治安领域的运用
2017-10-10 10:19:45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作者:王品芝 毛鑫
靠“刷脸”0.7秒登机、“刷脸”识别闯红灯的行人、公厕“刷脸”取纸、学生宿舍“刷脸”识别进门……近日来,人脸识别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这一技术会给生活创造更多的便利,有人则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5.1%的受访者体验过人脸识别技术。受访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治安(60.4%)领域的运用。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的毕业生潘畅的毕业设计就与人脸识别技术有关。潘畅介绍,当下在火车站可以人脸识别自动检票进站,有的智能手机能通过人脸识别解锁,“还听说一些大学通过人脸识别记录上课考勤”。
调查中,65.1%的受访者体验过人脸识别技术,34.9%的受访者没体验过。
中国海洋大学在读研究生孙宇,在支付宝人脸识别登录刚推出时就进行了尝试,“人脸识别挺方便的,我已经习惯‘刷脸’登录了。而且还挺智能,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脸的胖瘦有变化,但还是能够辨认出来”。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生进说,人脸识别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合,相应的成熟度也有很大差别,“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场合,有这样几种:一个是民用级的人脸验证系统,比如公司的考勤、门禁、考场以及一些需要身份认证的场合。另一种是证件照的比对,比如出入境管理。第三个是准正面的网络照片检索,比如在网络上查某个人。这些情境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调查中,66.5%的受访者看好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13.2%的受访者不看好,20.3%的受访者不好说。具体来看,受访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治安(60.4%)领域的运用,其他适用领域依次是:金融(56.0%)、社保(43.9%)、海关边检(37.9%)、交通(36.1%)、智能商业(31.3%)、教育(29.8%)、智能办公(27.0%)。此外还有:智能监狱(24.7%)、卫生(24.3%)、行政(19.4%)和建筑工地(6.6%)。
潘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高校存在很多缺课、翘课,替课、替考的现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降低这些不当行为的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律性”。
王生进表示,人脸识别相对于密码和指纹,有一定的优势。“密码需要记忆,有些人记不住就记到本子上或者别的地方,万一丢了就会产生安全威胁。而人脸识别属于人的生物特征,不需要记忆。另外,人脸属于非接触式,而指纹是接触式的。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留了指纹,所以安全性要比人脸差一些”。
潘畅认为人脸识别的应用首先可以使生活更加安全,比如在刑侦安保领域可通过人脸识别快速破案,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其次,生活也因此更加便捷,如火车票自动检票,省时省力。另外还可以使生活更加智能,比如人脸识别配合大数据,可自动分析获取客户的性别、喜好等,为客户提供精准快捷的服务。
调查中,68.7%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会提高认证效率,50.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节省人力。同时,50.0%的受访者提醒人脸识别有个人隐私泄露风险,43.3%的受访者建议提高验证的安全性。
王生进也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就是要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应用,要避免光照条件的影响。还有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年龄跨度、相似的人脸的识别等。人脸这个生物特征的唯一性没有那么严谨,怎么去鉴别,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重庆某银行工作的刘梦婷也觉得人脸识别技术很方便,“对我这种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忘记密码的时候刷一下脸就行了。但有一次我‘刷脸’居然登录了我妹妹的支付宝,所以这个技术还是有漏洞的”。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调查中,69.3%的受访者担心一旦容貌发生变化,可能无法识别;55.1%的受访者指出相似度高的脸容易出现识别误差;54.3%的受访者担心机构采集客户的面部信息资料,泄露隐私;43.9%的受访者感觉易被破解,会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30.3%的受访者指出图像库的建立对计算机系统要求高。
潘畅指出,人脸识别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给社会的隐私安全带来隐患。此外,通过技术合成可伪造人脸通过验证。
“人脸识别的应用有两类:一类是公共安全的应用;一类是私密安全的应用。”王生进说,“人脸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公安在公共场合追逃,或者说在追寻某个人的时候,这些是可以运用的。因为脸作为一个生物特征,它是公开的。公司考勤、考生身份认证等都可以归纳到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但在银行、网络账户等私密安全领域,用人脸或者单独用人脸认证是有隐患的。以前通过活体检测可以规避用照片代替人脸的问题。但现在从技术上也可以伪造人脸”。
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71.6%的受访者认为关键在于设置指纹、密码等配合性验证方式;60.2%的受访者建议及时更新面部信息资料库,动态识别;56.8%的受访者建议提高辨识精确度;44.3%的受访者指出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则,防止滥用。
孙宇认为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很有必要。“在首次使用人脸识别的时候最好全方位录入人脸信息,把一些细节也录入进去,或者让人多做一些动作”。
潘畅建议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加入语音识别或者表情识别,避免单一识别的隐患。同时改进算法以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使其可辨别出后期合成、图片视频等伪造的人脸。
王生进介绍,有两种方式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一种是更加严谨的活体认证。以前只要眨一眨眼睛就可以完成认证,现在可以要求用户做特定的表情或者说出指定的语句,根据嘴形比对识别。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多个生物特征认证。比如,声纹识别加人脸识别或者人脸识别加指纹识别。“伪造单一的生物特征容易,但是伪造多个生物特征是不容易的”。
受访者中,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4.9%,二线城市的占44.1%,三四线城市的占17.2%,小城镇、县城的占3.8%。此外,90后占17.3%,80后占51.9%,70后占23.8%,60后占5.9%,50后占0.8%。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5.1%的受访者体验过人脸识别技术。受访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治安(60.4%)领域的运用。
华南理工大学今年的毕业生潘畅的毕业设计就与人脸识别技术有关。潘畅介绍,当下在火车站可以人脸识别自动检票进站,有的智能手机能通过人脸识别解锁,“还听说一些大学通过人脸识别记录上课考勤”。
调查中,65.1%的受访者体验过人脸识别技术,34.9%的受访者没体验过。
中国海洋大学在读研究生孙宇,在支付宝人脸识别登录刚推出时就进行了尝试,“人脸识别挺方便的,我已经习惯‘刷脸’登录了。而且还挺智能,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脸的胖瘦有变化,但还是能够辨认出来”。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生进说,人脸识别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场合,相应的成熟度也有很大差别,“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场合,有这样几种:一个是民用级的人脸验证系统,比如公司的考勤、门禁、考场以及一些需要身份认证的场合。另一种是证件照的比对,比如出入境管理。第三个是准正面的网络照片检索,比如在网络上查某个人。这些情境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
调查中,66.5%的受访者看好人脸识别技术的未来,13.2%的受访者不看好,20.3%的受访者不好说。具体来看,受访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治安(60.4%)领域的运用,其他适用领域依次是:金融(56.0%)、社保(43.9%)、海关边检(37.9%)、交通(36.1%)、智能商业(31.3%)、教育(29.8%)、智能办公(27.0%)。此外还有:智能监狱(24.7%)、卫生(24.3%)、行政(19.4%)和建筑工地(6.6%)。
潘畅最看好人脸识别技术在教育方面的运用。“高校存在很多缺课、翘课,替课、替考的现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降低这些不当行为的发生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自律性”。
王生进表示,人脸识别相对于密码和指纹,有一定的优势。“密码需要记忆,有些人记不住就记到本子上或者别的地方,万一丢了就会产生安全威胁。而人脸识别属于人的生物特征,不需要记忆。另外,人脸属于非接触式,而指纹是接触式的。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留了指纹,所以安全性要比人脸差一些”。
潘畅认为人脸识别的应用首先可以使生活更加安全,比如在刑侦安保领域可通过人脸识别快速破案,使犯罪分子无所遁形。其次,生活也因此更加便捷,如火车票自动检票,省时省力。另外还可以使生活更加智能,比如人脸识别配合大数据,可自动分析获取客户的性别、喜好等,为客户提供精准快捷的服务。
调查中,68.7%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会提高认证效率,50.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节省人力。同时,50.0%的受访者提醒人脸识别有个人隐私泄露风险,43.3%的受访者建议提高验证的安全性。
王生进也指出,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还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就是要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应用,要避免光照条件的影响。还有人脸识别技术本身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年龄跨度、相似的人脸的识别等。人脸这个生物特征的唯一性没有那么严谨,怎么去鉴别,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在重庆某银行工作的刘梦婷也觉得人脸识别技术很方便,“对我这种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忘记密码的时候刷一下脸就行了。但有一次我‘刷脸’居然登录了我妹妹的支付宝,所以这个技术还是有漏洞的”。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哪些问题和隐患?调查中,69.3%的受访者担心一旦容貌发生变化,可能无法识别;55.1%的受访者指出相似度高的脸容易出现识别误差;54.3%的受访者担心机构采集客户的面部信息资料,泄露隐私;43.9%的受访者感觉易被破解,会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30.3%的受访者指出图像库的建立对计算机系统要求高。
潘畅指出,人脸识别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给社会的隐私安全带来隐患。此外,通过技术合成可伪造人脸通过验证。
“人脸识别的应用有两类:一类是公共安全的应用;一类是私密安全的应用。”王生进说,“人脸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是没有问题的。比如公安在公共场合追逃,或者说在追寻某个人的时候,这些是可以运用的。因为脸作为一个生物特征,它是公开的。公司考勤、考生身份认证等都可以归纳到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但在银行、网络账户等私密安全领域,用人脸或者单独用人脸认证是有隐患的。以前通过活体检测可以规避用照片代替人脸的问题。但现在从技术上也可以伪造人脸”。
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71.6%的受访者认为关键在于设置指纹、密码等配合性验证方式;60.2%的受访者建议及时更新面部信息资料库,动态识别;56.8%的受访者建议提高辨识精确度;44.3%的受访者指出要建立完善的管理规则,防止滥用。
孙宇认为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很有必要。“在首次使用人脸识别的时候最好全方位录入人脸信息,把一些细节也录入进去,或者让人多做一些动作”。
潘畅建议在人脸识别的基础上加入语音识别或者表情识别,避免单一识别的隐患。同时改进算法以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使其可辨别出后期合成、图片视频等伪造的人脸。
王生进介绍,有两种方式可以提高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一种是更加严谨的活体认证。以前只要眨一眨眼睛就可以完成认证,现在可以要求用户做特定的表情或者说出指定的语句,根据嘴形比对识别。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多个生物特征认证。比如,声纹识别加人脸识别或者人脸识别加指纹识别。“伪造单一的生物特征容易,但是伪造多个生物特征是不容易的”。
受访者中,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34.9%,二线城市的占44.1%,三四线城市的占17.2%,小城镇、县城的占3.8%。此外,90后占17.3%,80后占51.9%,70后占23.8%,60后占5.9%,50后占0.8%。
责任编辑:李宁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