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宗是如何变厚的?
2017-03-23 08:53:3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小笑
  常常看到审判庭的书记员抱着一大摞卷宗出入扫描室,有时甚至用小推车搬运,而执行局的卷宗则没那么夸张,每本卷宗也没那么厚重,似乎执行局的工作相对较为轻松。如果以卷宗的厚度来衡量法官工作量多少的话,只要随便翻看两个庭室的任何一本卷宗便会发现其间差异。审判庭卷宗里除了基本的当事人信息外,占卷宗一大部分的是当事人双方提交的证据材料或相关申请材料,不可否认也会有一部分法官的调查材料,但这相对于当事人提交的材料数量而言常是少数。执行局的卷宗则相反,多数情况下当事人几乎没材料可提交,占卷宗三分之二以上的是法官的调查材料,银行、车辆、房产、户籍、甚至案件相关人的这类材料。前者以法官被动接受材料为主,后者主要来源于法官调查取得材料,当然这是由两个庭室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但至少从这样的区别来看,不可以卷宗的厚度来评价工作量多少。

  执行局的工作要求对被执行人进行基本的“四查”,虽然北京高院、最高法的网络查控系统正逐步完善,部分查询工作可通过网络进行,但多数情况下银行冻结、扣划工作仍需法官去开户银行亲历亲为。在跟随执行法官承办的一个案件中,在元旦前一天发现被执行人银行卡里有六万多元存款,为了避免被执行人随时隐匿、转移财产,不得不当天乘飞机前往山西,下机后又乘车几百公里深入山区寻找银行,抵达现场时所幸银行尚未下班,而第二天回京后带来的只有一张银行扣划的回执。这是在发现明确财产线索前提下所取得的成果,部分案件几乎没有财产线索,比如被执行人在案件诉讼时早已下落不明,但为了不放弃任何一丝可能,执行法官又到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走访,调查其最近可有回家,银行可有存款,从而形成几张调查笔录,正是这样的一张张回执、调查笔录在填充着那一本厚厚的卷宗,这是门头沟法院执行法官承办案件中的一个缩影,而他又是所有执行法官的一个缩影。可见,执行法官是在用脚步丈量着卷宗的厚度。

  或许诉讼法官会认为,自己虽然被动接受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但需要运用严密思维去评判这些是否符合证据要件,需要认真查看每页材料并从中甄别并提炼出案件争议焦点,最终形成审判依据,这是一个消耗脑力的过程。在我看来,执行法官亦是如此。如果查不到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执行法官常常会调查其最近一段时间的账户明细,看是否有大量数额的存款转移,若在其中发现一笔可疑资金流向,就会顺藤摸瓜查询这笔存款流入方是何人,是否与被执行人有亲属关系,是否属于故意隐匿转移财产,这无疑在考察法官的细致、耐心甚至侦查能力。通过这样的链接式的调查取得银行一张张回复,为卷宗填上厚度,为申请执行人提供答复。

  用脚步丈量卷宗厚度,用脑力填充卷宗高度,这是执行法官面对申请人的一张简单的申请执行书和几页执行依据所给予的答复,尽管这样,有时得到的却是申请人的不理解与疑惑,用心血换来的卷宗却没让他们对法官的付出感受深切。或许只有在书记员装订卷宗的那一刻,才会发现每次订针穿透卷宗时,其订下的是多少脚步声,多少笔尖在纸上书写声,多少倦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