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利益而谋 为公平正义而战
——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亮点巡礼
2016-07-07 07:32:33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李阳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绘就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蓝图。作为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人民法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为全面展示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各项新举措、新成效,人民法院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亮点巡礼”,敬请关注。

  2016年3月13日,中国再次行进到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世瞩目。

  “把方便带给群众、把困难留在法院。”“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发展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与会代表印象深刻,也让亿万人民读出了人民法院的使命与担当。

  公平正义,字字千钧,承载着广大群众的万千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向始终鲜明体现着党的根本宗旨,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在全国法院落地生根,一些影响群众诉权顺利行使的障碍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线,始终如一。

  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一场最坚决的改革让司法对诉权的保障更加彻底

  如果将人民法院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加一个“有史以来最坚决、最彻底”的定语,其指向显然是立案登记制改革。

  问题是改革的突破口。进入本世纪以来,人民法院办案数量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持续攀升。在立案审查制背景下,立案难成为长期困扰人民群众诉权行使的一大障碍。

  法治是保障诉权的最佳路径。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这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的期待。

  变审查为登记,书面补证,先立案、后缴费……2015年5月1日,《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国法院正式实施。

  这意味着,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起诉材料,人民法院都应当予以登记立案;意味着,当事人可以依法无障碍地行使诉权;更意味着中国的案件受理制度发生了彻彻底底的变革。

  仅一个月,全国法院立案数增幅近三成,其中,行政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21%,当场立案率逾九成;一年后,全国法院收案数大幅增长,北京、上海法院当场立案率高达98%。

  “立案登记制改革不仅回应了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期待,也兑现了人民法院‘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庄严承诺,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监察厅副厅长蒋厚琳说。

  改变的不只效率,还有服务。

  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诉讼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开发了自助立案机,将立案时间缩短到15分钟;江苏全省法院推行网上立案服务,当事人或律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立案手续;福建泉州实行异地立案,以法院多辛苦换得当事人少跑路……立案工作更加规范,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立案流程更加透明。

  “我们已经把立案难这顶帽子,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壮士断腕之后,留下的是人民法院自信的声音。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形式多样的诉讼服务让司法更加贴近群众

  5月的合肥已是烈日炎炎,但走进合肥中院诉服中心,却袭来阵阵凉意。360°全景导诉系统和机器人诉讼服务员提供智能导诉服务,各种便民诉讼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查阅电子卷宗与复印打印服务相连,诉讼群众立等可取……

  方便快捷地参加诉讼、解决纠纷,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提出的迫切要求。

  “要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作为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周强院长坚定的决心和铿锵的话语擂响了改革的隆隆鼓声。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文件,要求全国各级法院全面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及移动客户端、12368热线“三位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建设,最大限度地方便当事人集中办理除庭审之外的所有事务。司法为民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公平正义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体现在点滴的民生中。走进诉讼服务中心,群众可以享受立案、保全、费用缴退、诉调对接、材料收转、法官会见、查阅卷宗、信访接待等一站式、综合性、低成本的诉讼服务,可通过多项人性化设施,体验自助查询案件流程信息、免费上网查法律法规,以及饮水、阅读、书写、残疾人特别通道等便利。

  让法官多做事、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各地法院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电子法院”让群众足不出户可以完成全部立案服务,诉调对接平台满足群众多元化解纷需求,律师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案件查询、材料收转、约见法官等事项的一站式管理。

  “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证明法院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脉联系不是一句空话。”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赵皖平感慨道。

  目前,全国98.9%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2189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网,781家法院开通诉讼服务手机APP,1734家法院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

  这并非简单的数据统计,而是一份底气十足的成绩单,一本实实在在的民情账。

  重心下移,就地解纷——法律权威与人文关怀的结合让司法更具亲和力

  最高人民法院,许多当事人一生从未到过的地方。能在家门口旁听共和国最高审判机关的法官办案,这在一年前更是难以想象。

  2015年8月,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村的一个农家院里,土坯墙上挂着一枚法徽。当事人陈家父子没有想到,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竟然开到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开到了自家门口。

  主审法官深入田间地头,一揽子化解了困扰他们近20年的邻里纠纷,并解决了一家15口人的居住问题。

  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最高人民法院第一、第二巡回法庭自2015年初在深圳、沈阳相继挂牌以来,在巡回区开庭、听证两百余次,接访1万余人次,11个巡回审判点遍及东北三省,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

  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亲临第一巡回法庭,称赞巡回法庭实现了诉讼便民利民,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见微知著,枝叶关情。4月15日,一起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案件在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案的主审法官全部来自最高人民法院。

  考虑到再审申请人肢体残疾,行动不便,诉求多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法庭从北京“搬”到了当事人住所地,司法为民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最高人民法院首次为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赴基层法院开庭,体现出司法权威性与司法人性化的高度结合,令人感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感慨地说。

  一次次巡回审判,拉近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的空间距离;一份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判决,拉近了人民法官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类似的许多场景熟悉又难忘:一面国徽,一条横幅,一次次大山深处的巡回审判;一条急流,一根铁索,一群坚守基层的“溜索法官”;一片牧场,一排毡房,一辆辆标准化的巡回审判车;一座农院,一棵古树,一场法理情相融的谈话……

  民需为重,民生为本。

  一年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接受央视专访。当主持人撒贝宁问及2015年的法治期待时,首席大法官提笔写下“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这是回答,是承诺,更是绘就13亿人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浓重底色。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