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净土历练身心
——记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援藏干部牛克乾张志刚杨根
2016-07-05 10:57:19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五版 | 作者:荆龙 亚永向巴
  从空中俯瞰青藏高原,到处是纯洁的白、干净的蓝和鲜亮的绿,长天辽阔,雪山巍峨,树木葱茏,大美西藏震撼人心。

  绝美的风景,总在难以到达的地方。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不及内陆的70%,地广人稀,交通险阻。在这片高原冻土地带,生存是人们面对的首要问题。

  环境越艰难,越需要精神的滋养。几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援藏干部和西藏人民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以“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真情投入,倾情付出,把西藏当故土,把这里的人民当家人。

  “有人说,在西藏,躺在这里不工作也是奉献。我们不能这么做,共产党员要有顶天立地的豪情,不能做一只匍匐在地的爬虫。”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援藏干部牛克乾、张志刚、杨根。

  2013年7月,他们肩负智力援藏和项目援藏的任务,告别亲人和同事,踏上了有“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之称的雪域高原,开启了难忘的三年援藏生涯。

  牛克乾

  援藏三年是我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

  离开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岗位后,牛克乾很少回北京。按照有关规定,在藏工作的干部,每年有三次、每次25天的轮休,牛克乾三年里只轮休了五次。除去到内地出差,他在西藏工作的时间平均每年在300天以上。

  “这三年,真是全情投入,有苦有乐,甘苦自知!”牛克乾告诉记者,援藏三年的经历饱满而丰富,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页。

  说起进藏后最难忘的工作经历,他首先提到了那曲比如专案。2013年11月到2014年4月,牛克乾受命担任比如专案审判组组长,远赴那曲地区比如县审理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

  “那曲海拔4500米,冬天晚上零下30度,没有暖气,靠烧牛粪取暖;一天供给一桶水,早晨起来冻成了冰坨子,喝水都困难。没有合适的床,只能蜗居藏式沙发。经常断电,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回忆过往,当时的办案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在如此困苦的办案条件下,牛克乾带领从全区抽调的业务骨干,完成了20案31人的审判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俱佳,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这次办案经历,让我从藏族法官身上学到了安之若素的情怀,视险路为坦途的乐观,磨炼了意志,收获很大。”

  忘我的工作让牛克乾忽略了高原反应对身体的危害。办案间隙,牛克乾因头晕摔倒送医院检查,罹患高原性高血压。

  “这是高原常见病,得上了就得长期吃药。”牛克乾说,为了尽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他边吃边试,摸索换了五种降压药。“同事们说,我是自学成才的降血压专家。”

  其实,在西藏高院干警心中,牛克乾是名副其实的审判业务专家。

  牛克乾进藏前是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审判长。进藏后,牛克乾担任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分管三个刑事审判庭。从主持合议庭的审判长到分管刑事审判的院领导,急遽的岗位转换让牛克乾顾不得高原反应带来的压力,迅速进入角色,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

  根据西藏法院和法官的司法能力实际,牛克乾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定罪和量刑并重,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以庭审和诉讼文书规范化为切入点,切实提升全区法院的刑事司法水平。

  泽仁拉姆是西藏高院刑三庭副庭长,和牛克乾在工作上有很多接触。她至今还记得在办理严某故意杀人案时,牛克乾给她思想上带来的冲击。

  “凭我三十多年的办案经验,这个案子的主要证据证明故意杀人的事实没有问题,可牛院长的意见是定‘无罪’。我当时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泽仁拉姆说,牛院长认为案件侦办过程存在多处瑕疵,现有证据还存在多处疑点,在排除之前,应先作无罪推定。

  “我理解牛院长的用心。他是想通过办这个案子,向我灌输非法证据排除的观念,指导我把好证据关,确保办案不出错。”泽仁拉姆说,和牛院长一起办案三年,在司法理念上提升了一个层次。

  达嘎巴珠也是一名有几十年办案经验的老法官。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2015藏法刑三终字第五号刑事裁定书的初拟稿,记者数了一下,这份司法文书至少有七处大的修改。既有文章结构的重排,也有把“匕首捅了”改成“匕首捅刺”等细节改动。

  “牛院长对我们写的文书改得很细,都改到了点子上,改后稿子很精炼,一看就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嘎巴珠告诉记者,牛院长经常说,裁判文书是法院的“成品”,要经得起上网公布的考验。他要求我们,要用参加评比的标准用心制作好每一份司法文书。

  “这三年,牛院长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无论是司法能力、工作作风、为人处事还是品行,他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每天都有新提高。”刑二庭庭长赵青江感慨地说,真想让牛院长在西藏再留三年!

  在援藏即将结束之际,《西藏法院刑事审判实务手册》第二册付梓。由牛克乾牵头编辑的这两本实务手册,收录了2013年至今,与西藏刑事审判工作有关的领导讲话、规范性文件、调研文章、讲稿和典型案例分析,是法官们审判案件的案头参考书。

  “这两本书算是我们给西藏司法事业作的一点贡献。想对藏汉同事们说的话,里面都有了。”言及离别,牛克乾眼中溢满了欣慰与不舍。

  张志刚

  享受援藏 快乐援藏

  在西藏高级法院院内一隅,停放着一辆8人座长安小面包车,他的主人是援藏干部、西藏高院立案一庭副庭长张志刚。

  “这是我花3万块钱买的二手车,来一趟西藏不容易,想到处走走看看。”张志刚说,“愿望挺好,三年里跑出去的机会不多,就是在拉萨附近看了看。”

  “西藏路况不好,开这个车安全吗?”记者问。

  “没问题,这车油门踩到底也就20迈。”张志刚笑呵呵地说。

  和张志刚交谈的一个多小时,听不到一句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不满意。“援藏对个人事业发展是一次挑战,对人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享受援藏,快乐援藏,对选择援藏终生不悔。”

  张志刚说,西藏高院党组对援藏干部“厚爱三分、高看一眼”,关怀无微不至;藏汉同事“一家亲”,相交以诚,相处和谐。干事创业的氛围促使他想为西藏做点什么。

  为了尽快帮助提高西藏法官的司法能力,张志刚在同事们的协助下,开展了全区三级法院立案法官的业务培训工作,并以此为抓手,规范立案实体审查和立案流程。

  2014年到2015年7月,西藏法院举办了几期立案信访法官培训班,张志刚从最高人民法院请来资深法官授课,面对面解答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

  为了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张志刚要求,每次培训前,每个中级法院要提出5个问题,每个基层法院要提出3个问题。每节培训课后连着开一个小型座谈会,提问题,讲案例,以教促学,学以致用。

  “下级法院要求举办司法实务培训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但一直没有渠道和平台。立案培训形成制度后,法官们对这种面授机宜的方法很欢迎。”西藏高院立案一庭法官黄英告诉记者,2015年5月1日后,全国法院实施立案登记制,西藏三级法院的立案工作运行顺畅,当场立案率超过了90%,人民群众很满意。“张庭抓的这

  次业务培训恰逢其时。”

  请专家授课的同时,张志刚还多次到自治区法官学院讲课,并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从此以后,他的手机常响,内网QQ常亮,对下级法院法官们的请示和咨询,张志刚不分节假日,有问必答。为此,同事们给他加了一个头衔:全区三级法院立案庭长。

  案少事多人少是西藏法院的普遍现象。2015年下半年,由于人员调整和干警抽调驻村维稳等原因,立案一庭只有三人在岗。张志刚主动承担了立案登记、案件录入、接待当事人等需三四人完成的工作。

  “张庭长经常白加黑、五加二地干,以办公室为家是常态。尽管事务繁忙,遇到当事人咨询立案,不管多累,总是热情接待,耐心解释。立与不立,都会给一个明确的说法。”立案一庭副庭长刘海霞和张志刚同在一个办公室,对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很了解。

  在她的印象里,性格平和的张志刚却有两次情绪反常。一次是对一名案件代理人“变脸”,一次是为儿子租房焦虑。

  “那次‘变脸’是我回办公室拿东西偶然撞上的。”刘海霞看到,张志刚站在办公桌前,瞪大了双眼看着这名代理人,一脸严肃,气氛尴尬。“他为案子的事来找过几次,张庭每次都笑脸相迎,这次怎么了,不是他的风格啊。”

  “你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再不拿回去,该立的案不给你立!”刘海霞看到桌上一个厚厚的信封,大概明白了张志刚发火的原因。

  “张庭为人坦荡,人前人后一个样,这点让我们很佩服。”刘海霞说。

  “都说张庭快乐,其实操心的事儿真不少。”刘海霞说,张志刚一家三口,三地分居,爱人在河南老家工作,孩子在北京上初中,自己租房居住,舅舅帮着照顾。最近,张志刚儿子的房东提出来要卖房,让两天之内搬出去。“北京的房子不好找,张庭这几天很焦虑,来回往北京和河南打长途。张庭这个当爹的,不容易!”

  杨根

  花小钱办大事的信息化设计师

  杨根说话直接简洁,就如他干练的外表。

  “我是典型的‘三门干部’,来西藏以前没在基层锻炼过,理论一大把,能不能干成事不好说。”杨根坦率得让人吃惊。

  不过,西藏高院行装处原处长扎西多吉(现任西藏自治区检察院阿里分院检察长)对他的评价恰恰相反,“杨根为人正派、业务能力强,他对西藏法院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7月以前,西藏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是全国法院唯一一个未能开通人民法院三级专网的地区。更困难的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信息化建设无从下手。唯一的利好消息是,天平工程项目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当年8月,杨根被任命为西藏高院行装处副处长,主管装备采购和信息化项目,他对全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很有信心,“起点低,潜力大,提升的空间也大。”

  为了做好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杨根对7家中院和50多家基层法院进行了物质装备和经费保障的专题调研。“有些基层法院办公楼陈旧,没有基础布线,信息化建设基本上要从零开始。”

  天平工程是西藏法院近年来最重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国家批复项目资金5526万元。调研回来后,杨根就开始琢磨,怎么花小钱办大事。

  在天平工程开标后,杨根引入竞争机制,多次召集商家进行竞价谈判,想尽办法压低设备价格。

  “为了把价格压下去,杨根把每项设计、每套设备‘揉碎’了,分项考察市场行情,了解设备里每颗螺丝的市场价格。”西藏高院行装处副处长普琼扎西告诉记者,为了在谈判中取得优势,杨根查资料跑市场,做足了功课。

  在杨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天平工程实际中标价为2548万余元,一次性为西藏法院节约经费2700万余元。

  对结余出的资金,杨根按照西藏高院党组的要求,比照省外信息化建设先进法院的标准,为天平工程扩容。在原有五大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大公开平台、执行查控、绩效考核、法官办案辅助等软件系统,远程提讯、执行指挥中心、诉讼服务中心等硬件系统。

  2015年10月,西藏法院天平工程项目顺利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工信部、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的共同验收,一位验收组专家说,西藏法院白手起家,用五千万完成了几个亿才能完成的项目,“钱虽然花得少,但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了全国法院中等以上水平。”

  西藏高院信息处副处长郑卫难忘三年里和杨根一起跑基层的经历,“一天一家法院,白天安装调试设备,晚上连夜往下一个法院赶,一个月跑了5000多公里,把直通基层法庭的四级专网全部建了起来。没有杨根,实现这个目标很难。”

  进藏之初,杨根曾许下诺言,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问收获多大,但求无愧于心。“援藏这三年,我说到做到了,心里很踏实。”

  杨根说,他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孩子刚满一岁就舍家进藏,中间相见不过数次,三年里无尽牵挂时常涌上心头。“没办法,回去补吧。”说到亲人,杨根已是两眼泛红,泪光点点。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