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天休假模式”要来了 “具备条件”很重要
2016-02-04 08:59:43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齐中熙 周慧敏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要推动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在保证每周法定40小时工作时、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这一说法毫无疑问地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传说的“2.5天休假模式”真的要来了,只是,离现实的你有多远?
突然多出的半天假?
事实上,“2.5天休假”并非在这次全国旅游工作会上首次提出。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错峰休假。
正是在这份《意见》上,首次将带薪休假、错峰休假、“2.5天小短假”一并提出,并指出要通过优化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等,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先了解一下大背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却逆势而上,甚至成为很多国家创造就业和创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的关键驱动力。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2015年国际游客预计增幅为3%至4%,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GDP综合贡献约7.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10%;创造2.84亿个就业岗位,占全球总量9.5%。
在国内,去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综合贡献占GDP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2%。此外,旅游投资去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42%。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供给的重要动力。
“旅游业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综合效益高,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李金早说。也就是说,调整休假安排对于激发旅游消费热情、扩大旅游消费规模的作用明显,对抵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值得想象”。
别忙着高兴:“具备条件”很重要
要是真能安排出半天假,还可以自己调剂,对百姓来说自然高兴。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我每周两天的休息都不能保障,2.5天休假怎么可能?”
“对于2.5天的小短假,要看三大关键词:‘鼓励’而非统一、‘夏季’而非全年、‘有条件’的单位而不是全部,说明这项政策惠及的群体和人数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刘思敏说。
国家旅游局也表示,要在不影响各单位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这一方式与劳动法没有任何关系,它并不是意味着每周40小时工作制减为36小时工作制。在保证工时的基础上,它是一种调休的形式,所以对它抱有这样的期待实际上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刘思敏说。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杜炜指出,落实错峰休假首先要合理安排和调整休假制度,在保证国庆、元旦等传统重要假期基础上,结合各地特色,适当调整假日品种。在带薪休假制度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可拆分现有的长假,分解成多个与民族节日相契合的“小长假”。
这个假到底该怎么休?
到底如何休假?争论了多年,意见仍然不同。
一些人认为,“2.5天休假模式”看上去很美,但难以实现,至少短期内落不到自己头上,还不如增加个长假;另一些人认为,集中的长假造成“扎堆”出行,还是错峰休假,能自己安排时间最好。
刘思敏认为,长假短缺才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瓶颈,也可以说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瓶颈。
“由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数以亿计的异地就业人群有探亲的需求。同时,较为富裕的群体有旅游消费的刚性需求。而带薪休假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落实得并不好,因此增加黄金周可能才是现实的解决之道。”他说。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现行的假日制度,造成出游时间过于集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严重拥堵、安全压力大、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消费体验质量下降等。实行错峰休假、增设地方性节假日等措施,或可破解带薪休假落实难的问题。
现实中,有些地方像壮族三月三、傣家泼水节、藏族藏历新年等,当地都施行灵活变通的休假模式。这次全国旅游工作会也提出要推动各级政府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要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同时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2.5天休假模式”和增加长假“都可以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增加长假更加具有现实可行性和针对性;同时,两天半的休假模式也是一种平衡劳动者工作与生活关系的措施。
这一说法毫无疑问地吊起了人们的“胃口”。传说的“2.5天休假模式”真的要来了,只是,离现实的你有多远?
突然多出的半天假?
事实上,“2.5天休假”并非在这次全国旅游工作会上首次提出。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错峰休假。
正是在这份《意见》上,首次将带薪休假、错峰休假、“2.5天小短假”一并提出,并指出要通过优化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等,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先了解一下大背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发展却逆势而上,甚至成为很多国家创造就业和创业、出口创收以及拉动基础设施的关键驱动力。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2015年国际游客预计增幅为3%至4%,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球GDP综合贡献约7.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10%;创造2.84亿个就业岗位,占全球总量9.5%。
在国内,去年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综合贡献占GDP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10.2%。此外,旅游投资去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42%。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供给的重要动力。
“旅游业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综合效益高,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李金早说。也就是说,调整休假安排对于激发旅游消费热情、扩大旅游消费规模的作用明显,对抵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值得想象”。
别忙着高兴:“具备条件”很重要
要是真能安排出半天假,还可以自己调剂,对百姓来说自然高兴。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我每周两天的休息都不能保障,2.5天休假怎么可能?”
“对于2.5天的小短假,要看三大关键词:‘鼓励’而非统一、‘夏季’而非全年、‘有条件’的单位而不是全部,说明这项政策惠及的群体和人数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副会长刘思敏说。
国家旅游局也表示,要在不影响各单位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影响群众办事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员工错峰休假、弹性休息,探索夏季“2.5天休假模式”。
“这一方式与劳动法没有任何关系,它并不是意味着每周40小时工作制减为36小时工作制。在保证工时的基础上,它是一种调休的形式,所以对它抱有这样的期待实际上是一场美丽的误会。”刘思敏说。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杜炜指出,落实错峰休假首先要合理安排和调整休假制度,在保证国庆、元旦等传统重要假期基础上,结合各地特色,适当调整假日品种。在带薪休假制度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可拆分现有的长假,分解成多个与民族节日相契合的“小长假”。
这个假到底该怎么休?
到底如何休假?争论了多年,意见仍然不同。
一些人认为,“2.5天休假模式”看上去很美,但难以实现,至少短期内落不到自己头上,还不如增加个长假;另一些人认为,集中的长假造成“扎堆”出行,还是错峰休假,能自己安排时间最好。
刘思敏认为,长假短缺才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瓶颈,也可以说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瓶颈。
“由于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数以亿计的异地就业人群有探亲的需求。同时,较为富裕的群体有旅游消费的刚性需求。而带薪休假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落实得并不好,因此增加黄金周可能才是现实的解决之道。”他说。
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有关负责人认为,现行的假日制度,造成出游时间过于集中,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严重拥堵、安全压力大、景区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消费体验质量下降等。实行错峰休假、增设地方性节假日等措施,或可破解带薪休假落实难的问题。
现实中,有些地方像壮族三月三、傣家泼水节、藏族藏历新年等,当地都施行灵活变通的休假模式。这次全国旅游工作会也提出要推动各级政府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要制定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同时加强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2.5天休假模式”和增加长假“都可以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增加长假更加具有现实可行性和针对性;同时,两天半的休假模式也是一种平衡劳动者工作与生活关系的措施。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