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阳光司法,维护公序良俗
——人民法院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综述
——人民法院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综述
2015-12-15 17:00:5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罗沙 王茜
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开展“用公开促公正建设核心价值”主题教育活动以来,人民法院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统筹促进司法公正与自身公正司法的关系,提升司法公信力,用法律法规和公正司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以信息化促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司法公开是法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法院及时跟上脚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建设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总访问量为86万次,公开信息项18.66万余项;全国有3145家法院实现向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传裁判文书,已公布裁判文书1165万份;中国执行信息网累计公布执行信息5068万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5万名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司法公开,人们从身边就可以感受到。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大门口设立了一个24小时面向社会开放的诉讼服务便民亭,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试用。“通过这台机器,当事人可以24小时随时查询立案登记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起诉书样本以及自己起诉的案件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东城法院副院长薛峰说。
在吉林,吉林省电子法院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可随时上网申请立案,原被告关系人可在线阅卷交流,查看法律文书、证据,法官可随时办理业务。
“新时期,信息化服务依法治国战略的职责更加重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荣表示,到2017年底,由“网络法院”“阳光法院”和“智能法院”组成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将建成,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服务法院司法改革。
扬善惩恶,引导社会公序良俗
8月的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一口气发布了8个惩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从家庭成员伤害到因网络聊天遭受侵害,这些案例几乎涵盖了当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主要类型。
“法院的这些案例让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慎重交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有网友这样评论。
从毒品犯罪、涉医犯罪到拐卖妇女儿童等一系列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今年以来严惩危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犯罪的缩影。
近年来数起“暴力伤医”案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最高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监督、指导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涉医犯罪,形成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维护医疗秩序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国法院去年以来共受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近3万件,审结2万余件。
在与每个百姓生活都有关联的家庭婚姻案件方面,最高法11月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30例婚姻家庭纠纷典型案例,用赡养、抚养、婚姻类纠纷等案件正反面典型以案说法,倡导培育良好家风。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无疑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活教材”。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锋表示,通过这些鲜活案例,可以进一步通过司法的引领、示范功能,保障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
用司法的力量维护蓝天碧水
5月,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6件,审结2件。有法律专家指出,环境公益诉讼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维护社会环境公共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维护蓝天碧水,司法的力量必须“挺在前头”。
半年内,最高法连续出台《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司法解释,同时发布环境侵权典型案例,进一步统一环境资源裁判尺度。
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14874件,审结12566件,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资源犯罪的高压态势,有效发挥了刑罚的震慑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类行政案件29999件,结案20279件。各级法院通过行政审判监督环境行政执法,依法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并积极推动审判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在加强审判工作的同时,法院加大公众参与环境资源审判的力度。从鼓励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到选任人民陪审员、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再到对重大环境资源案件实行庭审直播,法院一步步努力加强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现代环境司法理念,以审判专门化为总抓手,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表示,最高法将设立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探索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审判专门化。
以信息化促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司法公开是法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民法院及时跟上脚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建设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三大公开平台,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总访问量为86万次,公开信息项18.66万余项;全国有3145家法院实现向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传裁判文书,已公布裁判文书1165万份;中国执行信息网累计公布执行信息5068万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5万名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司法公开,人们从身边就可以感受到。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在大门口设立了一个24小时面向社会开放的诉讼服务便民亭,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试用。“通过这台机器,当事人可以24小时随时查询立案登记制的相关法律法规、起诉书样本以及自己起诉的案件目前处于哪个阶段。”东城法院副院长薛峰说。
在吉林,吉林省电子法院8月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群众可随时上网申请立案,原被告关系人可在线阅卷交流,查看法律文书、证据,法官可随时办理业务。
“新时期,信息化服务依法治国战略的职责更加重大。”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荣表示,到2017年底,由“网络法院”“阳光法院”和“智能法院”组成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将建成,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服务法院司法改革。
扬善惩恶,引导社会公序良俗
8月的最后一天,最高人民法院一口气发布了8个惩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从家庭成员伤害到因网络聊天遭受侵害,这些案例几乎涵盖了当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主要类型。
“法院的这些案例让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慎重交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有网友这样评论。
从毒品犯罪、涉医犯罪到拐卖妇女儿童等一系列典型案例,是人民法院今年以来严惩危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犯罪的缩影。
近年来数起“暴力伤医”案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最高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监督、指导各级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涉医犯罪,形成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维护医疗秩序的良好氛围。据统计,全国法院去年以来共受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近3万件,审结2万余件。
在与每个百姓生活都有关联的家庭婚姻案件方面,最高法11月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30例婚姻家庭纠纷典型案例,用赡养、抚养、婚姻类纠纷等案件正反面典型以案说法,倡导培育良好家风。
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无疑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活教材”。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锋表示,通过这些鲜活案例,可以进一步通过司法的引领、示范功能,保障和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
用司法的力量维护蓝天碧水
5月,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福建南平生态破坏案”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全国法院已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36件,审结2件。有法律专家指出,环境公益诉讼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维护社会环境公共利益发挥重要作用。
维护蓝天碧水,司法的力量必须“挺在前头”。
半年内,最高法连续出台《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两个司法解释,同时发布环境侵权典型案例,进一步统一环境资源裁判尺度。
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类犯罪案件14874件,审结12566件,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资源犯罪的高压态势,有效发挥了刑罚的震慑作用。
与此同时,全国法院受理环境资源类行政案件29999件,结案20279件。各级法院通过行政审判监督环境行政执法,依法纠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并积极推动审判机关与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合力。
在加强审判工作的同时,法院加大公众参与环境资源审判的力度。从鼓励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到选任人民陪审员、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再到对重大环境资源案件实行庭审直播,法院一步步努力加强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要树立绿色发展的现代环境司法理念,以审判专门化为总抓手,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表示,最高法将设立环境资源司法实践基地,探索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机制、审判专门化。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