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叶在增后人:审判日本战犯是父亲人生的顶点
2015-09-07 15:08:4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记者 朱旻
叶在增法官生前照。
1946年5月开始,南京军事法庭先后对酒井隆、谷寿夫、矶谷廉介、向井敏明、野田岩、田中军吉、田中久一等七名乙级、丙级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叶在增法官主审了日本第六师团师团长、乙级战犯谷寿夫,并执笔起草了该案判决书。
叶于康先生是叶在增法官的长子,现任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理事。8月15日,74岁高龄的叶于康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军礼接下审判谷寿夫重任
人民法院报:请简要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父亲叶在增法官的生平。
叶于康: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朱成山馆长曾经这样评价说,叶老的一生,犹如一部大戏,有高潮有低潮,有辉煌也有暗淡,他用一生铸就了一部史书。
在他的一生中,爱国主义无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审判日本战犯无疑是他人生辉煌的顶点。正是因为爱国,当年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的父亲能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庐山孤军会战,并担任战场指挥官。正因为爱国,当年军事法庭石美瑜庭长让他担纲谷寿夫案件审判时,20多岁的父亲一个军礼,果断而大胆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包括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年迈的父亲写下数万字长文,告诉世人,他可以为历史作证。父亲的一生,是血性的一生,让后人发自内心敬佩。
统计出南京大屠杀被害345337人
人民法院报:您能就您的了解,谈谈叶老审判谷寿夫案的一些具体情况吗?
叶于康:父亲一生的主体角色是一名法官,他有着鲜明的法律人思维。审判谷寿夫是五人合议制,作为承办法官的他这样表态,审判过程无疑是国仇家恨的集中爆发点,审判一定是要让罪恶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审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如果仅是报复,也就违背了国际军事法庭向同盟国各参战国引渡战犯的初衷。审判依据的是法律,依据的是确凿的证据。
为了搜集证据,父亲每天不仅在南京各个区公所的临时讯问处奔走,还去大屠杀最惨烈的地区——南京中华门一带挨家挨户登门调查,跟随军事法庭石美瑜庭长对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东岳庙、斩龙桥等大屠杀现场进行开掘取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调查取证到公审,短短三个月时间,开了20多个调查庭,询问了1000多名南京大屠杀目击者、受害者和幸存者,找到了400多名证人。
谷寿夫案的判决书分量也很重,不仅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国际上的承认,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此,父亲和石美瑜庭长闭门磋商两天,两人商定,判决书“有罪部分”,除了主文、理由,事实部分一定要站得住脚,有理有据。根据谷寿夫纵兵犯罪的事实,分类定为:1.屠杀。2.强奸。3.烧焚。4.抢劫。判决书内容确定后,石美瑜庭长叫父亲执笔。父亲熬了两个通宵把近万字的判决书初稿交到庭长手中。庭长把宋书同、葛召棠、李元庆三位法官和书记官张体坤召到办公室,在草拟本的基础上讨论并签字。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总数的确定。父亲的统计为345337人。合议庭考虑,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又时隔十年之久,一个概数也许更为合适。当时石美瑜庭长沉思一会儿说道,就写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吧,这样较为稳妥,经得起世人和时间的检验!
1985年8月,我陪父亲来南京参加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父亲在大屠杀纪念馆看到石壁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父亲久久凝视这个黑色的阿拉伯数字,他的眼泪浸湿了双眼。
晚年著文批驳日本右翼
人民法院报:1947年7月,国防部南京军事法庭与上海军事法庭合并,叶老就此和石美瑜庭长去了上海。相关资料提到,1949年5月上海外围战打响前,叶在增法官一直坚守军事法庭,等着上海解放,把法庭案卷和所有档案资料交给新政府。
叶于康:对的。当年我八岁,记得上海外围战打响后,一天一位美军少将突然登门造访。父亲迎客进家并与他交流后,才弄明白这位美军少将是受朋友之托,帮助我们一家去美国,并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军舰就停在黄浦江上。
但父亲乡土情重,他不愿远离自己的祖国。至于去台湾,他对母亲说,国民党政府正因为自己的腐败,才会被小米加步枪打败。他对这个政府失望透顶,不会跟着去台湾的,况且他审的是日本战犯,没审过共产党,对新政府问心无愧。就这样,父亲在上海江湾路1号军事法庭所在地开始了一个人的坚守,整理每一份案卷和档案资料,直至交给上海军管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后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坐过牢,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在九江街头当过烟贩,拖过煤球,拉过板车。但父亲一直心情平静,保持一名法官对生活的理性。
1986年父亲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直到1994年去世,父亲人生的最后八年平静而有尊严。但就在这八年中,父亲还在为批驳日本右翼否定历史而战,先后发表《绝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等文章。父亲给当时在国外的我写了很多家书,其中一封信中就谈道:“审理日本战犯让我了解到,民族自尊自强心如果到一种极致化和变态化,是非常可怕的,会带来人类的大灾难。现在很多迹象表明,日本右翼正在蠢蠢欲动,我们应该大声呼唤我们的后代子孙,千万小心!千万警惕!
叶于康先生是叶在增法官的长子,现任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理事。8月15日,74岁高龄的叶于康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一个军礼接下审判谷寿夫重任
人民法院报:请简要跟我们介绍一下你父亲叶在增法官的生平。
叶于康:父亲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朱成山馆长曾经这样评价说,叶老的一生,犹如一部大戏,有高潮有低潮,有辉煌也有暗淡,他用一生铸就了一部史书。
在他的一生中,爱国主义无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审判日本战犯无疑是他人生辉煌的顶点。正是因为爱国,当年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毕业的父亲能够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庐山孤军会战,并担任战场指挥官。正因为爱国,当年军事法庭石美瑜庭长让他担纲谷寿夫案件审判时,20多岁的父亲一个军礼,果断而大胆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包括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年迈的父亲写下数万字长文,告诉世人,他可以为历史作证。父亲的一生,是血性的一生,让后人发自内心敬佩。
统计出南京大屠杀被害345337人
人民法院报:您能就您的了解,谈谈叶老审判谷寿夫案的一些具体情况吗?
叶于康:父亲一生的主体角色是一名法官,他有着鲜明的法律人思维。审判谷寿夫是五人合议制,作为承办法官的他这样表态,审判过程无疑是国仇家恨的集中爆发点,审判一定是要让罪恶得到应有的惩罚。但审判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如果仅是报复,也就违背了国际军事法庭向同盟国各参战国引渡战犯的初衷。审判依据的是法律,依据的是确凿的证据。
为了搜集证据,父亲每天不仅在南京各个区公所的临时讯问处奔走,还去大屠杀最惨烈的地区——南京中华门一带挨家挨户登门调查,跟随军事法庭石美瑜庭长对燕子矶、草鞋峡、中山码头、东岳庙、斩龙桥等大屠杀现场进行开掘取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调查取证到公审,短短三个月时间,开了20多个调查庭,询问了1000多名南京大屠杀目击者、受害者和幸存者,找到了400多名证人。
谷寿夫案的判决书分量也很重,不仅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国际上的承认,更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为此,父亲和石美瑜庭长闭门磋商两天,两人商定,判决书“有罪部分”,除了主文、理由,事实部分一定要站得住脚,有理有据。根据谷寿夫纵兵犯罪的事实,分类定为:1.屠杀。2.强奸。3.烧焚。4.抢劫。判决书内容确定后,石美瑜庭长叫父亲执笔。父亲熬了两个通宵把近万字的判决书初稿交到庭长手中。庭长把宋书同、葛召棠、李元庆三位法官和书记官张体坤召到办公室,在草拟本的基础上讨论并签字。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就是“南京大屠杀”被害人总数的确定。父亲的统计为345337人。合议庭考虑,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又时隔十年之久,一个概数也许更为合适。当时石美瑜庭长沉思一会儿说道,就写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吧,这样较为稳妥,经得起世人和时间的检验!
1985年8月,我陪父亲来南京参加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父亲在大屠杀纪念馆看到石壁上用中、英、日三种文字镌刻的黑色大字:遇难者300000。父亲久久凝视这个黑色的阿拉伯数字,他的眼泪浸湿了双眼。
晚年著文批驳日本右翼
人民法院报:1947年7月,国防部南京军事法庭与上海军事法庭合并,叶老就此和石美瑜庭长去了上海。相关资料提到,1949年5月上海外围战打响前,叶在增法官一直坚守军事法庭,等着上海解放,把法庭案卷和所有档案资料交给新政府。
叶于康:对的。当年我八岁,记得上海外围战打响后,一天一位美军少将突然登门造访。父亲迎客进家并与他交流后,才弄明白这位美军少将是受朋友之托,帮助我们一家去美国,并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妥当,军舰就停在黄浦江上。
但父亲乡土情重,他不愿远离自己的祖国。至于去台湾,他对母亲说,国民党政府正因为自己的腐败,才会被小米加步枪打败。他对这个政府失望透顶,不会跟着去台湾的,况且他审的是日本战犯,没审过共产党,对新政府问心无愧。就这样,父亲在上海江湾路1号军事法庭所在地开始了一个人的坚守,整理每一份案卷和档案资料,直至交给上海军管会。
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后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坐过牢,为了养活一大家人,在九江街头当过烟贩,拖过煤球,拉过板车。但父亲一直心情平静,保持一名法官对生活的理性。
1986年父亲的问题得到彻底平反,直到1994年去世,父亲人生的最后八年平静而有尊严。但就在这八年中,父亲还在为批驳日本右翼否定历史而战,先后发表《绝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等文章。父亲给当时在国外的我写了很多家书,其中一封信中就谈道:“审理日本战犯让我了解到,民族自尊自强心如果到一种极致化和变态化,是非常可怕的,会带来人类的大灾难。现在很多迹象表明,日本右翼正在蠢蠢欲动,我们应该大声呼唤我们的后代子孙,千万小心!千万警惕!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