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间已无九步法 法官当如邹碧华
2014-12-17 15:33:51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蒋安杰
12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龙华殡仪馆一号大厅,是上海市高院副院长邹碧华人生谢幕的终点。
4天前,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47岁的邹碧华突感不适,和自己钟爱的司法事业匆匆告别。生于1967年的邹碧华,把一生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最“平和”的年纪。
邹碧华离开后,他的人生以另一种方式在互联网上“存续”,被更多人忆起:有过故交的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往事,表达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深思;素昧平生的网友尽管知道博主永远无法再更新,依旧选择在评论栏留下一句“一路走好”。
对此,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沈彬将互联网上的哀悼概述为“一位法官的身后冠冕”:没有刻意的拔高报道,没有行政力量动员的哀荣,但网上网下,整个法律界的一致哀悼、惋惜这位“官阶”并不算很高的法官。
坦坦荡荡大写的好人
“世间已无九步法,法官当如邹碧华”。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在悼词中说,邹碧华对司法改革的推动,对法律工作者的平等和尊重,对学术的专注专研,对年轻同事的热情引导,对学生的耐心教导,都令人深受感动,他无愧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
江苏高院院长许前飞也表达了无限哀思,邹碧华是法官中的佼佼者,品德高尚,才华横溢,这无疑是人们痛惜和怀念他的理由。然而,当下的中国,法官职业早已风光不再,尤其在法律圈内,法官屡遭同行诟病,甚至不乏有人“死磕”。想不到竟有如此之多的法律人为一个法官的去世扼腕痛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评价说: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好法官、好院长……最核心的是:他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大写的好人。
“从未有一位同行的去世让我如此难过,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很久,才缓过神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在得知噩耗后不久,写下了这番感悟。
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则通过法律博客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实在无法相信,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竟然就这样划上休止符!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年仅47岁的生命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故人!实在无法相信,一个正处于上升期被普遍看好的厅级干部竟然就这样写上了句号!
请律师“坐下来”的法官
邹碧华因病去世的消息,引发了司法界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在他身后,司法界在网络上对他的集体悼念成为了“邹碧华现象”,有人评价这一现象之所以罕见,是因为他不仅得到法官同行的敬佩,还在身后赢得了中国律师界的一致钦佩。
12月10日,著名律师陈有西在他的微博上推送了“一个法官的早逝与律师的怀念”——上海高院副院长今天下午工作途中因心脏病猝逝。而他供职的律所两个微信群里,一片发自内心的惋惜哀悼之声。一个法官早逝,有这么多律师怀念。
邹碧华之所以能赢得了中国律师界的一致钦佩的原因在于,对公平的追求和对律师的尊重,这样的信念一直陪伴着邹碧华。
“在律师界,对邹院长的业务和为人评价都很高。”在律师岳雪飞的记忆里,几年前,邹碧华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时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律师界意见,出台了一份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希望法官要“善待律师”,共同推动司法公正。
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
邹碧华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
老律师坐下来后很快找到了材料,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他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有评论认为,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
就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后不久,他也在自己的博客中表态,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
有理想有追求的燃灯者
邹碧华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在律师界广为传颂。他认为,法官与律师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要先从法官做起,法官应当包容、超越、谦和、关怀,具有清醒的职业认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对于邹碧华那篇声名远扬的《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也得到了法律人的一致认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曾经做了三个评价:一、这是一篇好文章,好就好在讲道理、讲情理、讲法理;二、这是一个好法官,好就好在平和客观、客观理性、理性正面,不居高临下,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三、这是一种好主张,好就好在邹碧华院长提出法官与律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是需要认真对待、理性看待、真情善待的。
在长宁区法院任职时,邹碧华制定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以尊重、理解、友善的态度,保障律师合法行使诉讼权利。他宽广的胸怀不仅引导了法官,也感动了律师界。
他出版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曾被赵旭东教授断言“可被视为对法官裁判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三种进路——实证的方法”。
他留下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以及那些闪光的思想火花,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在庭审中用好九步法,以及让他的理念传承下去。对于许许多多法律人来讲,邹碧华院长就是一位燃灯者——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
邹碧华在世期间,曾在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校任教,他离开后,许多学生纷纷表达了哀痛之情。
“他在其他人眼里是法官是学者,但在我们心里,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已经走上司法岗位的夏关根曾是邹碧华在华政的学生:“导师常说,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跟学生交流沟通,我对你们很抱歉。但实际上,即便再忙,他也总是挤出休息时间来跟我们交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帮我们列一张书单。”
夏关根说:“工作有困惑的时候,我问导师,难道你就没有过抱怨吗?他跟我说,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也不要抱怨,你办好一个案子,可能就能影响到一个家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这个世界就进步一点”。
张晓丹也曾是邹碧华的学生,邹碧华对她而言更像是精神上的导师:“导师告诉过我,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付出与承担是他所有的情怀。导师曾经跟我们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去,他希望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他的一生献给了司法
邹碧华离开后,在同行、好友缅怀他的同时,邹碧华21岁的儿子也在社交媒体上连发3条消息,表达了对父亲的钦佩和追念。
邹碧华去世前一天,恰逢儿子21岁生日,儿子在朋友圈写道:“昨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祝我21岁生日快乐,还和我谈到他21岁的时候,刚刚本科毕业,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找工作。除了妈妈谁都不认识,住在纺织大学学生公寓,一家家单位敲门,投简历。还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机会要和我细说,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此外,邹碧华的儿子发了家中书房的照片,并写道:“爸爸每天工作的地方。因为他,家里到处都是书。一直以来,他整晚整晚地在这里工作,读书,写书,有时候甚至我爬起来看球他还在工作。在他身体指标比以前好的同时,我一直担心的就是他的晚睡问题,可惜一直没跟他说,这也是我作为儿子沟通不够的地方。”
47岁正当壮年,如此仓促离世令人唏嘘不已,儿子在微信中感慨:“你不抽烟不喝酒,平时饮食也注重健康,天天锻炼。你如此优秀,如此正直,凭自己的学识和本事走到今天的位置,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是你。看到你每天在家里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才知道你是真的把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可能你只是累了,想休息了。爸爸,一路走好。”
邹碧华逝世后,他的同事——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给自己的微信账号改了名字:“累了就歇会”。“没事,我不累。”这是邹碧华的口头禅。张新说,直到邹碧华去世后,他和邹碧华妻子聊天时才知道,原来他眼中“身体一直很好”的邹院长,最近也一直觉得“有点累”。一直都是凌晨1时后休息的邹碧华,去世一周前已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至晚上12时,但最终还是倒在了最挚爱的司法工作岗位上。
4天前,在赴徐汇区法院参加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47岁的邹碧华突感不适,和自己钟爱的司法事业匆匆告别。生于1967年的邹碧华,把一生永远定格在了这个最“平和”的年纪。
邹碧华离开后,他的人生以另一种方式在互联网上“存续”,被更多人忆起:有过故交的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往事,表达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深思;素昧平生的网友尽管知道博主永远无法再更新,依旧选择在评论栏留下一句“一路走好”。
对此,东方早报首席评论员沈彬将互联网上的哀悼概述为“一位法官的身后冠冕”:没有刻意的拔高报道,没有行政力量动员的哀荣,但网上网下,整个法律界的一致哀悼、惋惜这位“官阶”并不算很高的法官。
坦坦荡荡大写的好人
“世间已无九步法,法官当如邹碧华”。上海高院院长崔亚东在悼词中说,邹碧华对司法改革的推动,对法律工作者的平等和尊重,对学术的专注专研,对年轻同事的热情引导,对学生的耐心教导,都令人深受感动,他无愧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
江苏高院院长许前飞也表达了无限哀思,邹碧华是法官中的佼佼者,品德高尚,才华横溢,这无疑是人们痛惜和怀念他的理由。然而,当下的中国,法官职业早已风光不再,尤其在法律圈内,法官屡遭同行诟病,甚至不乏有人“死磕”。想不到竟有如此之多的法律人为一个法官的去世扼腕痛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评价说: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好法官、好院长……最核心的是:他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大写的好人。
“从未有一位同行的去世让我如此难过,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了很久,才缓过神来。”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在得知噩耗后不久,写下了这番感悟。
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则通过法律博客表达了自己的震惊,实在无法相信,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竟然就这样划上休止符!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年仅47岁的生命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故人!实在无法相信,一个正处于上升期被普遍看好的厅级干部竟然就这样写上了句号!
请律师“坐下来”的法官
邹碧华因病去世的消息,引发了司法界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在他身后,司法界在网络上对他的集体悼念成为了“邹碧华现象”,有人评价这一现象之所以罕见,是因为他不仅得到法官同行的敬佩,还在身后赢得了中国律师界的一致钦佩。
12月10日,著名律师陈有西在他的微博上推送了“一个法官的早逝与律师的怀念”——上海高院副院长今天下午工作途中因心脏病猝逝。而他供职的律所两个微信群里,一片发自内心的惋惜哀悼之声。一个法官早逝,有这么多律师怀念。
邹碧华之所以能赢得了中国律师界的一致钦佩的原因在于,对公平的追求和对律师的尊重,这样的信念一直陪伴着邹碧华。
“在律师界,对邹院长的业务和为人评价都很高。”在律师岳雪飞的记忆里,几年前,邹碧华担任长宁区法院院长时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律师界意见,出台了一份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希望法官要“善待律师”,共同推动司法公正。
一次,一位深圳的老律师到上海来开庭。老律师在法庭上要找一份证据材料,由于先前整理得不是很清楚,翻来翻去翻不到,急得满头大汗。
邹碧华说,“律师,请你坐下来,慢慢找,相信大家都会等着你,你不用着急。”
老律师坐下来后很快找到了材料,如释重负。开完庭后,老律师在其他人签笔录的间隙,对邹碧华说,他在全国各地开了很多庭,在上海第一次感受到法官这么好!有评论认为,就是这样一个细微的细节,给了当事人很特殊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而这种细微的东西需要在从事这份职业的过程中,去一点一点体会。
就任上海高院副院长后不久,他也在自己的博客中表态,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
有理想有追求的燃灯者
邹碧华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在律师界广为传颂。他认为,法官与律师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要先从法官做起,法官应当包容、超越、谦和、关怀,具有清醒的职业认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对于邹碧华那篇声名远扬的《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也得到了法律人的一致认可,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辑刘桂明曾经做了三个评价:一、这是一篇好文章,好就好在讲道理、讲情理、讲法理;二、这是一个好法官,好就好在平和客观、客观理性、理性正面,不居高临下,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三、这是一种好主张,好就好在邹碧华院长提出法官与律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是需要认真对待、理性看待、真情善待的。
在长宁区法院任职时,邹碧华制定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以尊重、理解、友善的态度,保障律师合法行使诉讼权利。他宽广的胸怀不仅引导了法官,也感动了律师界。
他出版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一书,曾被赵旭东教授断言“可被视为对法官裁判方法进行研究的第三种进路——实证的方法”。
他留下的《要件审判九步法》以及那些闪光的思想火花,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纪念他的最好方式,是在庭审中用好九步法,以及让他的理念传承下去。对于许许多多法律人来讲,邹碧华院长就是一位燃灯者——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
邹碧华在世期间,曾在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校任教,他离开后,许多学生纷纷表达了哀痛之情。
“他在其他人眼里是法官是学者,但在我们心里,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师”,已经走上司法岗位的夏关根曾是邹碧华在华政的学生:“导师常说,我没有太多的时间来跟学生交流沟通,我对你们很抱歉。但实际上,即便再忙,他也总是挤出休息时间来跟我们交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帮我们列一张书单。”
夏关根说:“工作有困惑的时候,我问导师,难道你就没有过抱怨吗?他跟我说,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也不要抱怨,你办好一个案子,可能就能影响到一个家庭。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这个世界就进步一点”。
张晓丹也曾是邹碧华的学生,邹碧华对她而言更像是精神上的导师:“导师告诉过我,他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付出与承担是他所有的情怀。导师曾经跟我们说,如果有一天他离去,他希望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他的一生献给了司法
邹碧华离开后,在同行、好友缅怀他的同时,邹碧华21岁的儿子也在社交媒体上连发3条消息,表达了对父亲的钦佩和追念。
邹碧华去世前一天,恰逢儿子21岁生日,儿子在朋友圈写道:“昨天晚上爸爸打电话给我祝我21岁生日快乐,还和我谈到他21岁的时候,刚刚本科毕业,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找工作。除了妈妈谁都不认识,住在纺织大学学生公寓,一家家单位敲门,投简历。还说这里面有很多故事,下次有机会要和我细说,没想到却成了永别。”
此外,邹碧华的儿子发了家中书房的照片,并写道:“爸爸每天工作的地方。因为他,家里到处都是书。一直以来,他整晚整晚地在这里工作,读书,写书,有时候甚至我爬起来看球他还在工作。在他身体指标比以前好的同时,我一直担心的就是他的晚睡问题,可惜一直没跟他说,这也是我作为儿子沟通不够的地方。”
47岁正当壮年,如此仓促离世令人唏嘘不已,儿子在微信中感慨:“你不抽烟不喝酒,平时饮食也注重健康,天天锻炼。你如此优秀,如此正直,凭自己的学识和本事走到今天的位置,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是你。看到你每天在家里的工作量和工作态度,才知道你是真的把一生都献给了司法系统。可能你只是累了,想休息了。爸爸,一路走好。”
邹碧华逝世后,他的同事——上海高院研究室副主任张新给自己的微信账号改了名字:“累了就歇会”。“没事,我不累。”这是邹碧华的口头禅。张新说,直到邹碧华去世后,他和邹碧华妻子聊天时才知道,原来他眼中“身体一直很好”的邹院长,最近也一直觉得“有点累”。一直都是凌晨1时后休息的邹碧华,去世一周前已将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至晚上12时,但最终还是倒在了最挚爱的司法工作岗位上。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