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礼:忠诚履职 向法治中国昂扬奋进
—— 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推进法治建设取得新成效(一)
2014-10-09 07:52:16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张先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全国各级政法机关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职能、忠诚履职,大力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积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新常态。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法治新常态”和“十八大以来·聚焦司法新常态”专栏,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系统特别是人民法院系统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和主要成效,敬请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会议对政法机关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新要求,成为新时期全国政法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法机关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从新的起点出发,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忠诚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践行法治全力守护社会平安
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是政法工作的重大任务。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平安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平安中国新部署。
去年5月31日,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强调,要积极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时隔4个多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等中央五单位与中共浙江省委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推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提升依靠群众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的水平。
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树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理念,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突发、多发,公众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评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中国的工作思路清晰可见,一个“大平安”体系正在形成。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暴恐犯罪、打击电信诈骗、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治爆缉枪、扫毒害保平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整治行动,成功侦办“3·19”湄公河特大跨国贩毒案、刘汉刘维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案等一批影响重大的案件。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各级政法机关注重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最广泛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创建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群众权益的一整套“组合拳”,彰显各级政法机关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强决心和艰辛付出。
以法为方,惩治食药犯罪——
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发案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中央政法委积极推动综合治理形成整体合力。最高法、最高检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开展“云端行动”,加强源头治理。一批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食品药品案件先后侦破、宣判,一些跨地区犯罪网络被全环节铲除,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发多发势头得以遏制。
重典治污,呵护美丽中国——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入刑门槛,解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仅半年时间,公安机关立案侦办环保部门移送的案件247起,相当于过去10年立案数总和。
厘清边界,探索依法治网——
公安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剑指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最高法、最高检及时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厘清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如今,依法治网成效已经显现,网上制造传播谣言得到初步遏制。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以来,一批司法解释和相关意见的密集出台,规范定罪量刑标准,是政法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守护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被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定为政法系统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去年开始分四批在各省(区、市)政法机关开展改革试点。
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为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开展,中央政法委印发三个配套文件,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
各级政法机关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总体呈现‘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了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各级政法机关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着眼总体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解决现实问题。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4.7万人,解除社区矫正113.8万人,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只有0.2%,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解决好信访群众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
——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为杜绝暗箱操作,中央政法机关细化相关规定,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中央政法委出台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后,最高法发布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守住司法底线;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完善执法办案多项制度。
——司法公开深入推进,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高法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最高检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公安部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司法部在监狱系统全面推进狱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保廉洁。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标志着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4项改革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省市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为全国推进试点积累经验。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强势推进, 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铁规禁令打造过硬政法队伍
9月29日,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13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这是中央政法委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公开通报。
舆论普遍认为,三次通报自亮“家丑”,体现了政法系统清除害群之马的决心、反腐持续发力的态势,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政法系统反腐倡廉正在常态化、制度化。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去年以来,各级政法机关把过硬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科学用警,下大气力解决政法队伍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决扭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等不良风气,坚决遏制耍特权、抖威风和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等多发问题,坚决惩治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其力度之大、措施之实令群众刮目相看。
对于拥有300多万干警、经常同社会阴暗面打交道、手中又握有很大执法司法权的政法队伍来说,只有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确保干警清正、队伍清廉。
中央政法委专题研究政法队伍纪律作风问题,强调对不良苗头,不能视而不见,要抓早抓小,在思想上设置“警戒线”,措施上筑起“防火墙”,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过硬队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制定法官“十个不准”、检察官“八条禁令”、公安民警“三条纪律”,划定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纪律底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立律师行风监督委员会,加强律师行风监督。
今年4月,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北京开班。6月,厅局级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分两期举办,主要目的是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补足精神上的“钙”,提升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与此同时,各级政法机关强化教育培训,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
世情国情深刻变化,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政法队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是政法机关加强执法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课题。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政法微博总数已达2.4万,占政务微博的四分之一。各级政法机关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与公众互动交流,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法治是根本之道。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立足职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征程中昂扬奋进。
(本报北京10月8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会议对政法机关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新要求,成为新时期全国政法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法机关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从新的起点出发,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忠诚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践行法治全力守护社会平安
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是政法工作的重大任务。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平安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平安中国新部署。
去年5月31日,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强调,要积极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时隔4个多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等中央五单位与中共浙江省委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推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提升依靠群众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的水平。
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树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理念,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突发、多发,公众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评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中国的工作思路清晰可见,一个“大平安”体系正在形成。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暴恐犯罪、打击电信诈骗、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治爆缉枪、扫毒害保平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整治行动,成功侦办“3·19”湄公河特大跨国贩毒案、刘汉刘维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案等一批影响重大的案件。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各级政法机关注重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最广泛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创建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群众权益的一整套“组合拳”,彰显各级政法机关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强决心和艰辛付出。
以法为方,惩治食药犯罪——
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发案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中央政法委积极推动综合治理形成整体合力。最高法、最高检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开展“云端行动”,加强源头治理。一批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食品药品案件先后侦破、宣判,一些跨地区犯罪网络被全环节铲除,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发多发势头得以遏制。
重典治污,呵护美丽中国——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入刑门槛,解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仅半年时间,公安机关立案侦办环保部门移送的案件247起,相当于过去10年立案数总和。
厘清边界,探索依法治网——
公安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剑指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最高法、最高检及时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厘清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如今,依法治网成效已经显现,网上制造传播谣言得到初步遏制。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以来,一批司法解释和相关意见的密集出台,规范定罪量刑标准,是政法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守护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被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定为政法系统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去年开始分四批在各省(区、市)政法机关开展改革试点。
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为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开展,中央政法委印发三个配套文件,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
各级政法机关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总体呈现‘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了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各级政法机关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着眼总体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解决现实问题。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4.7万人,解除社区矫正113.8万人,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只有0.2%,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解决好信访群众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
——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为杜绝暗箱操作,中央政法机关细化相关规定,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中央政法委出台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后,最高法发布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守住司法底线;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完善执法办案多项制度。
——司法公开深入推进,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高法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最高检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公安部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司法部在监狱系统全面推进狱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保廉洁。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标志着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4项改革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省市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为全国推进试点积累经验。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强势推进, 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铁规禁令打造过硬政法队伍
9月29日,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13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这是中央政法委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公开通报。
舆论普遍认为,三次通报自亮“家丑”,体现了政法系统清除害群之马的决心、反腐持续发力的态势,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政法系统反腐倡廉正在常态化、制度化。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去年以来,各级政法机关把过硬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科学用警,下大气力解决政法队伍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决扭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等不良风气,坚决遏制耍特权、抖威风和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等多发问题,坚决惩治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其力度之大、措施之实令群众刮目相看。
对于拥有300多万干警、经常同社会阴暗面打交道、手中又握有很大执法司法权的政法队伍来说,只有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确保干警清正、队伍清廉。
中央政法委专题研究政法队伍纪律作风问题,强调对不良苗头,不能视而不见,要抓早抓小,在思想上设置“警戒线”,措施上筑起“防火墙”,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过硬队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制定法官“十个不准”、检察官“八条禁令”、公安民警“三条纪律”,划定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纪律底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立律师行风监督委员会,加强律师行风监督。
今年4月,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北京开班。6月,厅局级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分两期举办,主要目的是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补足精神上的“钙”,提升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与此同时,各级政法机关强化教育培训,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
世情国情深刻变化,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政法队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是政法机关加强执法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课题。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政法微博总数已达2.4万,占政务微博的四分之一。各级政法机关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与公众互动交流,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法治是根本之道。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立足职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征程中昂扬奋进。
(本报北京10月8日讯)
责任编辑:孙剑岚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