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百余院团海外狂热“镀金”,搭钱没人看?
——变味的“走出去”是该刹刹了
2014-07-10 10:06:33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许晓青 白林
  “金色大厅”一掷千金,观众手头一堆赠票,登台表演走个过场,“组团”包场砸重金,观众全是演员“扮”,回国称“盛况空前”……

  9日,文化部发出禁令,坚决制止国内艺术团组赴国外“镀金”。近些年来,大力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是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一些文艺院团和社会团体“镀金”性质的海外演展活动日益严重。权威人士指出,长此以往不仅造成“文化浪费”,也损害国家艺术尊严,助长形式主义之风,此类演出风该刹刹了。

  自娱自乐:烧大钱、包大厅、凑观众

  “我国现在有些艺术团体,不管水准如何,一窝蜂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快成为一种灾难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谭利华等“吐槽”文化“走出去”的窘相。

  2014年,由文化部组织的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在全球103个国家和地区展开,“四海同春”“中华风韵”等已形成海外文艺演出品牌,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也有一些艺术团组和社会团体,打着“文化交流”的名义,自费赴海外“镀金”演展,通过炒作捞取名利,“囧”态频现。

  囧事一:“烧大钱、包大厅”。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到9月,中国到访金色大厅的文艺院团达133个,其中有相当部分“只为海外镀个金”,没啥声响,即使对方开出“天价”场租费,也要争着上。

  囧事二:“观众不够演员凑”。“搭钱都没人看,成了自娱自乐。”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直言,现在有乐团玩出新招。“一次走四五个团去金色大厅,一看底下坐得满满当当的,一个团演出时,其他三四个团的演员在底下坐着,这个团演完,下一个团再上去。还能录下像,拿回国内,美其名曰‘很成功,很热烈’。”

  囧事三:一流院团变成“穷游团”。一年多前,某地方民族歌舞团赴东欧访问演出,演出行程仓促,海外接待方疑惑,“演出团是不是来旅游,顺带演出的。”

  “文化浪费”:部分地方院团走出去“四风”问题引人忧

  专家指出,文艺院团走出去大把花钱却未达效果,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浪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孟建指出,一些文艺院团急于走出去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与此同时,院团和机构往往对海外文艺市场认识不足,出国艺术团组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差。有的甚至不计成本,动用政府经费,借文化项目大旗,行私利之实,造成不少的“文化浪费”。

  调查发现,一些院团的“走出去”之所以难如人意,一方面,不了解、不适应国际通行的演出季“预约制”模式,导致艺术产品游离于西方主流文艺演出市场之外。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说,一般发达国家知名文艺院团的演出计划排到2-3年后。而对初出茅庐的中国院团而言,“送戏出海”往往比较仓促,只有3个月到半年的策划周期。“真正的文化‘走出去’,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烧钱’走过场!”

  专家表示,文化院团的“走出去”,应当掌握国际通行的渠道,进行文化资源投放,对国际流行文化的合作交流趋势有所把握。

  长期从事百老汇舞台剧运营及代理的马敏辉告诉记者,演出季“预约制”相配套的是经纪公司模式,由相关经纪公司签约后安排院团进入主流演出季,包装明星,翻译文案及推广等。但目前,真正采用类似方式进行“文艺公关”较少。

  不允许把国家战略变成捞取名利的温床

  近年来,国家艺术团体的精彩海外展演,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扇窗,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正在上海参加夏季音乐节的世界级指挥大师迪图瓦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我们欢迎代表中国高水准的艺术团队海外出访。”

  陈光宪等认为,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不能变成个别人、个别团体通过炒作捞取名利的温床。“变味的海外演出,损害的是国家艺术尊严,助长的是形式主义之风。”

  中国要取得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国际文化地位,文化走出去依然任重道远。文化部提出,坚决杜绝政府资助项目赴国外“镀金”。未经文化部等同意,对国内艺术团组和个人赴海外的演展活动不予批准。专家表示,只有对文化领域的人、财、物等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将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对“文化浪费”说不。

  “走出去”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对外文化交流政绩观。“只有向世界呈现中国最优秀的文化经典,才能赢得他国的文化认同和尊重。”谭利华说。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