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圈子化”,最严招投标成儿戏?
——聚焦一些大型项目招投标“违规三部曲”
2014-07-09 11:03:47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程士华 段续 姜刚
大型项目、大型央企、大额投资,与之相对应的本应是最严的招投标程序和监管,而这些项目却被曝问题重重,法定程序屡屡被“冲破”……记者调查发现,利益“圈子化”、程序“私人订制”、监管“真空化”等“奏响”了此类招投标的“违规三部曲”。
“圈内游戏”:“子孙”“兄弟”中标成“潜规则”
“招标成游戏,投标靠兄弟”,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业界典范”的央企,本应执行最严的招投标规定,一些审计结果却显示,大型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乱象仍突出存在。违规招标、串标陪标、不公开招标已被部分央企视作“正常”,而这些项目大多被“圈内人”瓜分。
审计署披露的西电东送21个输变电项目审计结果中,不少项目被央企的“子公司”“孙公司”违规揽去。一些电网公司未经招标将部分工程直接发包给关联企业,涉及金额34.39亿元。
企业间本应公开招投标的项目成了只给“自己人”的“香饽饽”,招投标参与主体组成了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熟人圈子,利益输送更为隐蔽,招投标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项目法人南方电网公司指定该公司所属技术研究中心和科学研究院(两个单位是一套人马),承担3个项目的系统研究和成套设计。在无收费依据的情况下,确定合同金额为4.66亿元。实际上,2家单位无设计资质。
招投标项目给谁“自己说了算”。2012年,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所属中海集运和中海发展,在部分燃油、润滑油采购中未经过招标、询价、考察等程序,而由下属部门自行选择供应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等指出,大型央企的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涉及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信息分散、封闭,实际操作中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违规操作的机会。
程序“私人订制”:领导干部屡插手是“公开秘密”
违规介入让程序“为我所用”,一些领导干部亲自或间接过问工程建设已成“公开秘密”。
领导干部的一些亲朋好友也能介入其中。2013年,中央第九巡视组对三峡集团公司进行巡视,发现的问题中,就包括一些领导人员亲友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暗箱操作等。
在“授意”下,违规指定中标人的把戏不断上演。2005年至2011年,中移动集团总部及山东移动等所属8家省公司651个工程建设项目存在违规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擅自更改评标结果指定中标人等问题,涉及金额342.66亿元。
有的在准入要求上“量身定做”。“招标内容中会设定和项目有关的要求,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来问题。”业内人士说,但实际上基本等同于为特定的关系公司“量身定做”。
受访专家表示,央企履行招投标程序流程是应有之义,而近年来曝出的领导干部和亲友插手工程的案例,使得招投标规定沦为儿戏,巨额利益输送导致利润“缩水”,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监管“真空化”:整治招投标乱象不能仅靠“审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等领域管理规范进行明确规定。然而,“年年审计、年年整改”的怪圈凸显,虽然每次出具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但对其他企业难以形成震慑作用。
一些主管干部频频插手招投标项目,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充当起“圈子”的构建者和保护伞,专家建议,应构建政企分离的第三方招投标实施、监管机构,进行透明的项目进程披露,接受公众监督。
安徽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黄卫东表示,招投标领域腐败频出的一大原因在于执行环节,应将执行环节标准化、规范化。“灵活度越大,出问题概率越大,针对一些招投标的关键环节,可依据地方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设计,限制人为因素影响。”
黄卫东认为,在严肃惩处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制度健全及落实是防腐关键点,比如将“重审批轻监管”逐步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构建“标前+标中+标后”全程化和“体内+体外+社会”立体式的监管体系,强化制度和执行等环节齐抓共管。
“圈内游戏”:“子孙”“兄弟”中标成“潜规则”
“招标成游戏,投标靠兄弟”,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业界典范”的央企,本应执行最严的招投标规定,一些审计结果却显示,大型工程建设中的招投标乱象仍突出存在。违规招标、串标陪标、不公开招标已被部分央企视作“正常”,而这些项目大多被“圈内人”瓜分。
审计署披露的西电东送21个输变电项目审计结果中,不少项目被央企的“子公司”“孙公司”违规揽去。一些电网公司未经招标将部分工程直接发包给关联企业,涉及金额34.39亿元。
企业间本应公开招投标的项目成了只给“自己人”的“香饽饽”,招投标参与主体组成了一个外人难以进入的熟人圈子,利益输送更为隐蔽,招投标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项目法人南方电网公司指定该公司所属技术研究中心和科学研究院(两个单位是一套人马),承担3个项目的系统研究和成套设计。在无收费依据的情况下,确定合同金额为4.66亿元。实际上,2家单位无设计资质。
招投标项目给谁“自己说了算”。2012年,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所属中海集运和中海发展,在部分燃油、润滑油采购中未经过招标、询价、考察等程序,而由下属部门自行选择供应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毛寿龙等指出,大型央企的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涉及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有关信息分散、封闭,实际操作中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晰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违规操作的机会。
程序“私人订制”:领导干部屡插手是“公开秘密”
违规介入让程序“为我所用”,一些领导干部亲自或间接过问工程建设已成“公开秘密”。
领导干部的一些亲朋好友也能介入其中。2013年,中央第九巡视组对三峡集团公司进行巡视,发现的问题中,就包括一些领导人员亲友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暗箱操作等。
在“授意”下,违规指定中标人的把戏不断上演。2005年至2011年,中移动集团总部及山东移动等所属8家省公司651个工程建设项目存在违规采取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擅自更改评标结果指定中标人等问题,涉及金额342.66亿元。
有的在准入要求上“量身定做”。“招标内容中会设定和项目有关的要求,很难从字里行间看出来问题。”业内人士说,但实际上基本等同于为特定的关系公司“量身定做”。
受访专家表示,央企履行招投标程序流程是应有之义,而近年来曝出的领导干部和亲友插手工程的案例,使得招投标规定沦为儿戏,巨额利益输送导致利润“缩水”,可能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
监管“真空化”:整治招投标乱象不能仅靠“审计”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等领域管理规范进行明确规定。然而,“年年审计、年年整改”的怪圈凸显,虽然每次出具审计处理及整改情况,但对其他企业难以形成震慑作用。
一些主管干部频频插手招投标项目,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充当起“圈子”的构建者和保护伞,专家建议,应构建政企分离的第三方招投标实施、监管机构,进行透明的项目进程披露,接受公众监督。
安徽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黄卫东表示,招投标领域腐败频出的一大原因在于执行环节,应将执行环节标准化、规范化。“灵活度越大,出问题概率越大,针对一些招投标的关键环节,可依据地方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标准设计,限制人为因素影响。”
黄卫东认为,在严肃惩处违规单位和个人的同时,制度健全及落实是防腐关键点,比如将“重审批轻监管”逐步转变为“宽准入严监管”,构建“标前+标中+标后”全程化和“体内+体外+社会”立体式的监管体系,强化制度和执行等环节齐抓共管。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