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种”来袭,何以应对?
——我国种业市场状况扫描
2014-05-27 10:13:13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刘羊旸 于文静
“洋种子”是否已控制了中国种业市场?外资种子企业纷纷入华到底利弊何在?国产种业能否保障粮食安全、支撑农业发展?
记者日前通过采访了解到,如今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小种子”长成“大产业”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已吸引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种业市场全面放开,目前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共有25家,其中4家经营玉米品种、1家经营棉花品种,其他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
与此同时,国产新品种在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仍稳控大局。目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3%以上,特别是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设施蔬菜等一大批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新品种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生产用种得到有效保障。”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与此同时,我国种子企业实力也在快速增强,企业育种投入加大,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我国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种子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种子年出口总额已超过3亿美元。除了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在非洲、中亚等市场也加强和所在国的合作。如今,我国种子企业已和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等种子的贸易关系。
“与狼共舞”提升种业竞争力
“洋种子”的进入,在丰富我国品种资源、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引进先进营销理念和激发国内种业竞争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进口蔬菜品种,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菜篮子”,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玉米种子引入单粒播等先进营销和种植理念,促进了种子质量的提高。与之相伴的,是给国内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竞争愈加激烈。
“我国种业发展到今天,贯穿着一个改革的主线。通过改革不断地增强了中国种业发展的活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以至于国际的竞争力。”余欣荣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个个“重磅”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了种业改革: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放开种子市场,推动种业经营体制改革,集中打破国有企业统一计划经营种子的工作格局;
2006年,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出台,集中解决中国种业界的政企不分,结束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历史;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予以强调;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开启了我国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新局面;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提出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作出这样强有力的部署,对于推动我国种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余欣荣说。
打造“种业强国”仍要突破藩篱
我国种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种业市场价值已超过650亿元,种业的市场化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玉米亩产目前只有390公斤,与美国差距近300公斤。”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举例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我国仅为43%,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世界种业前10强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由2006年的37%攀升到2011年的5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装中国粮,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水平总体还不高,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如何筑牢种业安全根基,深化种业体制改革?韩长赋认为,要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藩篱”,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着力解决地方保护、不当干预和监管不力的问题,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着力解决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问题,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记者日前通过采访了解到,如今我国每年推广使用农作物主要品种约5000个,自育品种占主导地位,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小种子”长成“大产业”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已吸引孟山都、杜邦、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种业市场全面放开,目前持有效经营许可证的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共有25家,其中4家经营玉米品种、1家经营棉花品种,其他从事蔬菜花卉种子经营。
与此同时,国产新品种在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仍稳控大局。目前,水稻、小麦、大豆、油菜等几乎全部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3%以上,特别是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设施蔬菜等一大批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新品种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强,国内生产用种得到有效保障。”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与此同时,我国种子企业实力也在快速增强,企业育种投入加大,种子研发、生产的集中度明显提升。我国前10强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近6亿元,占其销售收入的6%以上。种子企业总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销售额过亿元企业119家,增幅30%。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种子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种子年出口总额已超过3亿美元。除了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在非洲、中亚等市场也加强和所在国的合作。如今,我国种子企业已和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杂交水稻、玉米、蔬菜等种子的贸易关系。
“与狼共舞”提升种业竞争力
“洋种子”的进入,在丰富我国品种资源、转变传统种植模式、引进先进营销理念和激发国内种业竞争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进口蔬菜品种,丰富了我国人民的“菜篮子”,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玉米种子引入单粒播等先进营销和种植理念,促进了种子质量的提高。与之相伴的,是给国内种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竞争愈加激烈。
“我国种业发展到今天,贯穿着一个改革的主线。通过改革不断地增强了中国种业发展的活力,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以至于国际的竞争力。”余欣荣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个个“重磅”文件的出台有力推动了种业改革: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放开种子市场,推动种业经营体制改革,集中打破国有企业统一计划经营种子的工作格局;
2006年,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出台,集中解决中国种业界的政企不分,结束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历史;
近年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予以强调;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开启了我国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的新局面;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明确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提出建设种业强国的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作出这样强有力的部署,对于推动我国种业发展尤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余欣荣说。
打造“种业强国”仍要突破藩篱
我国种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国种业市场价值已超过650亿元,种业的市场化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玉米亩产目前只有390公斤,与美国差距近300公斤。”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举例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我国仅为43%,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世界种业前10强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已由2006年的37%攀升到2011年的5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装中国粮,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水平总体还不高,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弱,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健全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如何筑牢种业安全根基,深化种业体制改革?韩长赋认为,要破除阻碍种业发展的“藩篱”,着力解决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加快培育生产急需的突破性新品种;着力解决地方保护、不当干预和监管不力的问题,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着力解决我国种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的问题,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造现代种业集团,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