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金案: 自认其罪 证据说话
2013-12-31 08:34:0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杨建文
  起点

  2005年1月18日,河南省荥阳警方在当地抓获逃犯王书金。其坦白曾在河北省广平县、石家庄市等地强奸多名妇女并杀害其中4人,其中一起细节、地点等,与聂树斌奸杀康某案存在一致。2013年7月10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第三次开庭审理王书金案,河北检方庭审坚持否认王书金系聂树斌案真凶。

  关注

  7月14日,本报刊发《王书金案庭审中的法治真实》;9月28日本报刊发《自证其“罪”也要靠证据说话》;10月1日,本报刊发《在激流勇进中坚守司法底线》等文章。纵观王书金一案,回归到冷峻的司法现实,它阐述了一个常识,那就是自称其罪和自证清白有着相同逻辑内涵,即要以证据为唯一标准。

  结果

  9月27日上午,备受关注的王书金故意杀人、强奸上诉案二审宣判。河北高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人王书金上诉,维持一审判处王书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

  点评

  自证其罪并不能排除司法机关查明真相的义务。案件真相具有客观性,本案中,法院允许王书金及其辩护人就自认的犯罪事实充分阐述,恰恰就是为了更好地查明事实真相,做到既不放纵罪犯,也不冤枉无罪的人。不予采信王书金的自认,是贯彻“证据确实充分、犯罪事实清楚”刑事证明标准的必然结果。真相系于证据。此案公诉机关提供的现场勘查笔录、尸体检验报告等均源于原始卷宗材料,虽有一些形式瑕疵,但不足以否定其客观真实性,也不属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形,较为可信。对比王书金的供述,其在关键的情节、隐蔽的细节与前述证据存在根本性差异。

  证据规则的限制或许让一些案件永远无法真相大白,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摒弃了严格的证据规则,那么法官认定的事实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极有可能沦为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的主观臆断。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