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政治体制改革难题 中共走渐进稳妥务实之路
2013-11-18 15:15:04 | 来源:中新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 石龙洪)“改革力度空前”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引发海内外强烈关注,作为“上层建筑”、“顶层设计”的政治体制改革备受瞩目。
有专家指出,此次全会显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共并未回避,选择直面政改难题,至少释出三大信号。
其一,中共治国理念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公布。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决定在继续推行中共十八大既定的“三位一体”的政改方针,但也进一步强调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他说,决定将上述狭义的政改与司法体制改革等分开,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提出显新意,具体方针亦“不乏亮点”、“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广义的政改方面,汪玉凯指出,决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都与政改息息相关,都展示了“大动作”。
决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汪玉凯认为,这是中共的新提法,并将过去的国家、政府、社会“管理”转变为“治理”,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现中共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证明中共最高层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发生较大改变,更加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公开透明化与政策互动。
其二,中共政改路线渐进稳妥务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决定所作的说明中指出,“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肖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上述提法显示两个信号:一、法治优先。中共希望以法治中国建设夯实法治基础,将民主纳入法治轨道,唯有如此,民主才稳固可靠。二、协商民主优先。民主有多种形态,中共选择将协商民主置于民主发展的优先地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李金河对中新社记者指出,中共在此刻力推协商民主,可谓“时至我需”。他分析,社会多元化及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影响中国发展,需有多元利益诉求反映和疏导的渠道;而协商民主有助于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加强对社会的整合,且协商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李金河也认为协商应不仅包含精英协商、高层协商,还应有基层协商、社会协商,才能集纳更多民众的利益诉求。他说,“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目标,在中共的重大决议中尚属首次,体现中共力图变‘人治’协商为‘制度化’协商,发挥协商民主的真正效应”。
李金河亦指出,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稳定是前提;无稳定,改革无从谈起。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协商民主作为政改突破口“最稳妥,风险极小,作用极大”。
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决定强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如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汪玉凯认为“大动作”颇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亦指出,法制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以此推进中国政改更加成熟、积极稳妥、规范有序。
学者普遍认为,中共将协商民主、司法体制改革等作为政改切口之一,显示中共在政改议题上推行渐进稳妥务实的路线。
其三,中共政改路线图逐步清晰化。
汪玉凯指出,从决定的整体架构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政改虽非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但也异常关键。
学者援引“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6年就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论述:“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指出:“新一轮改革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体现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汪玉凯认为,狭义政改将不会激进地推进,而将渐进地进行,司法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等广义的政改将优先进行。
李金河强调,中共推动包括政改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革需“顶层设计加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还需有冷静的闯劲,通过实践创新,走出整体性、协调性的改革之路。
肖滨则认为,法治优先、协商民主优先的道路正确,适合中国当前国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民主质量,“法治中国加协商民主,显示中共的民主路线图逐步清晰化”。
同时他亦指出,中共在未来政改的道路上,需逐步推动基层民主等其他形式的民主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为下一步的政改奠定基础。
有专家指出,此次全会显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共并未回避,选择直面政改难题,至少释出三大信号。
其一,中共治国理念重大突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5日公布。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决定在继续推行中共十八大既定的“三位一体”的政改方针,但也进一步强调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他说,决定将上述狭义的政改与司法体制改革等分开,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提出显新意,具体方针亦“不乏亮点”、“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在广义的政改方面,汪玉凯指出,决定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等都与政改息息相关,都展示了“大动作”。
决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汪玉凯认为,这是中共的新提法,并将过去的国家、政府、社会“管理”转变为“治理”,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定位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现中共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证明中共最高层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发生较大改变,更加强调社会公众的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公开透明化与政策互动。
其二,中共政改路线渐进稳妥务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关于决定所作的说明中指出,“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司法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政治学教授肖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上述提法显示两个信号:一、法治优先。中共希望以法治中国建设夯实法治基础,将民主纳入法治轨道,唯有如此,民主才稳固可靠。二、协商民主优先。民主有多种形态,中共选择将协商民主置于民主发展的优先地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李金河对中新社记者指出,中共在此刻力推协商民主,可谓“时至我需”。他分析,社会多元化及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影响中国发展,需有多元利益诉求反映和疏导的渠道;而协商民主有助于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加强对社会的整合,且协商的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具有独特优势。
同时,李金河也认为协商应不仅包含精英协商、高层协商,还应有基层协商、社会协商,才能集纳更多民众的利益诉求。他说,“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目标,在中共的重大决议中尚属首次,体现中共力图变‘人治’协商为‘制度化’协商,发挥协商民主的真正效应”。
李金河亦指出,发展仍是中国的第一要务,稳定是前提;无稳定,改革无从谈起。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协商民主作为政改突破口“最稳妥,风险极小,作用极大”。
在司法体制改革方面,决定强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如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等,汪玉凯认为“大动作”颇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亦指出,法制建设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口,以此推进中国政改更加成熟、积极稳妥、规范有序。
学者普遍认为,中共将协商民主、司法体制改革等作为政改切口之一,显示中共在政改议题上推行渐进稳妥务实的路线。
其三,中共政改路线图逐步清晰化。
汪玉凯指出,从决定的整体架构来看,经济体制改革仍是重中之重,政改虽非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但也异常关键。
学者援引“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6年就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论述:“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指出:“新一轮改革必须比以往更加注重体现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汪玉凯认为,狭义政改将不会激进地推进,而将渐进地进行,司法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等广义的政改将优先进行。
李金河强调,中共推动包括政改在内的全方位的改革需“顶层设计加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还需有冷静的闯劲,通过实践创新,走出整体性、协调性的改革之路。
肖滨则认为,法治优先、协商民主优先的道路正确,适合中国当前国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民主质量,“法治中国加协商民主,显示中共的民主路线图逐步清晰化”。
同时他亦指出,中共在未来政改的道路上,需逐步推动基层民主等其他形式的民主试点,逐步积累经验,为下一步的政改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