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最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新进展综述
2013-11-12 07:50:13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董峻 杜宇 樊曦 何雨欣 杨维汉
  眼下立冬已过,北方各地相继进入供暖季。为了让百姓过个更舒适的冬天,许多城市提前了供暖时间。与此同时,为了整治雾霾,一系列以“煤改气”“限能耗”“严控车”为重点的环境治污行动正在各地加快推进。多管齐下的目标,正是为了百姓温暖的居所和干净的空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发展和民生优先的方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医疗、教育、户籍、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改善,着力攻坚克难,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正不断织就织密。

  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项项举措回应着民生关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深情的话语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民生情怀”。

  加快解决民生难题、早日补齐民生短板,既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扇窗,不难发现,民生议题如此集中。一年来,从住房、医疗、教育,到物价、就业、社保等,只要是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就会成为政府工作部署和解决重点。

  “早就盼着拆迁了!”71岁的韩嘉瑶老人站在狭窄的院子里说,住在北梁有“三怕”:一怕下大雨淹了自家的小窝;二怕冬天结冰路难走,三怕上厕所。老人住的北梁位于包头市东河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棚户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过去5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础上,2013年至2017年将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重点是中西部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副司长张学勤看来,这三类棚户区改造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像棚户区改造这样的“硬骨头”民生攻坚战,正在各个领域展开——积极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等。

  改善民生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钱从哪里来?

  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另一方面“挖”钱,盘活存量。中央出台八项规定,遏制公款消费;国务院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

  同时,一笔笔真金白银按时拨付民生工程——987.7亿元用于城乡低保补助。22.6亿元用于保障57.4万名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5亿元中央财政疾病应急救助补助资金,用于身份不明确或无负担能力患者发生的急救费用补助。221.52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补助……

  一个个数据组成了本届政府民生工作的初步答卷:1至9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6万人,超出预期166万人;截至9月底全国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20万套,基本建成410万套,分别达到年度目标任务的98%和87%;到8月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已在23个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覆盖城乡居民2.1亿;物价上升水平温和可控,可以完成全年3.5%的调控目标。

  彰显民生特色的政策措施,犹如冬日阳光,温暖着百姓生活。

  “兜住底”“补短板”,解决最基本、最迫切民生问题

  每年7至9月,都是繁忙的就业季。今年,高达699万的高校毕业生总量更是前所未有。今年7月,大连市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帮助来自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等困难毕业生实现100%的“兜底”就业。

  民生之本乃就业。这种“兜底”就业的措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并完善,社区里、高校中,涌现越来越多的就业帮扶平台。在今年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包括减免小企业税收、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优先对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扶持。

  “社会政策要托底”“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都在强调这一民生思路。

  “每年财政对民生的支出都是刚性增长,在保障民生方面政府要做的是保障基本。”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首要任务就是要由政府兜住底线,让社保安全网实现全覆盖,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再提高标准。”

  解广大群众燃眉之急,为困难群体雪中送炭。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心头”事中,哪些是要尽快解决的、哪些是必须全力保障的,也就是党和政府优先要做的事。教育、医疗、社保、社会救助等在内的一张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正在不断织密,这不仅是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度的必由之径,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空气、水、土壤、食品安全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最基本的民生关切。多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失衡让这些问题一度被忽视,如今成为政府正在全力补上的民生“短板”。

  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工作,要求全社会都要本着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让孩子喝上“放心奶”上升为一项国家行为。

  今年以来,国家以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生产流通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市场准入制度、召回制度、诚信体系等为重点,建立覆盖各环节、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源综合治理。

  “要围绕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社会事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领域加快改革,补上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

  用改革的办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从制度上为所有人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为民间投资创业去除了“门槛”。

  “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的。改革提高了登记效率,激活了社会创业热情。”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说。

  民生保障安全网同样需要用改革的办法织牢。

  8月,在四川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王家庵村,村民周立新第一次以农民身份办理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前由于户籍限制,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比现在差很多。”周立新说。内江市的很多农民都受益于这个打破了户籍壁垒,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方案。

  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国家正积极有效地整体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管理职能,逐步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健全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有序推进公租房、廉租房并轨,地级以上城市将农民工纳入保障房范围。

  民生的改善,就需要通过改革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这同样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

  今年高考后,全国约3万名特困地区的考生通过“特殊通道”进入了重点高校学习,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此外,国家还确定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在养老方面,今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这正是从顶层设计上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突出表现。

  此外,在就业方面,国家要求完善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以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人们相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民生问题将在更高层次上得以解决,越来越多的群众将能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