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谈改革喜用比喻 讲话带点狠劲传递决心
2013-11-09 14:11:15 | 来源:新华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今天开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即将展开。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再次果敢抉择,指引改革的方向。

  今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十八届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工作,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会议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1月2日,习近平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

  □观察

  高层会前密集调研显示经济改革要点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数位中国高层先后赴地方调研。透过这些行程紧凑的密集调研,可以管窥三中全会将要讨论的话题,也显示了下一步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几个要点。

  1

  创新驱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企业要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本月4日,在文化产业发达的湖南省考察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

  习近平对于创新驱动的高度重视,在中南大学得到了进一步体现。他强调,中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要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否则是无法实现的。”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服务业研究室主任姜长云说,基于此,着眼于发展方式转变,十八届三中全会应将创新驱动战略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2

  农村改革

  与习近平一样,改革也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调研的重点。在本月4日至6日于黑龙江省的考察中,李克强表示,农村改革又到了新的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得靠改革。

  “要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此为龙头,配套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并带动金融和保险更好地支持服务农业。”李克强指出。

  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看来,鉴于中国多地已试点开展农村土地权益抵押贷款业务,李克强的上述表态或预示着这一创新将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得以肯定和推广。

  “很多农业问题都是老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上的很多政策尚未贯彻实施,当务之急是要把没做好的做好做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室主任党国英指出。

  3

  开放升级

  更早之前的本月1日至4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赴对外开放前沿和民营经济活跃的上海、浙江调研,他强调,要进一步为民营企业松绑放权,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特别指出,要发挥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先行先试政策效应,为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应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将更多国企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剥离出来,让民营经济更多地介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指出,这样国企既甩掉了包袱,民企也可借机拓展,进而实现双赢。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为全局改革探路的责任和非常艰巨的制度创新的任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认为,这虽然是试验的一小步,但却是“管理和改革的一大步”。据中新社

  □综述

  改革“修辞学”传递高层攻坚决心

  改革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

  ——习近平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李克强

  生动比喻显政治勇气

  谈及改革,中国高层喜欢用比喻。

  “啃硬骨头”、“涉险滩”已成为习近平为人熟知的“改革比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他又一次用类似的生动表达发出改革动员令。

  9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指出,中国正在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研究。他说,“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用“爬坡过坎”、“成长的烦恼”来形容中国经济转型之艰,又以“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表明坚持改革的信心。他说,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李克强10月在中越工商界午餐会上说,将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险滩还是深水区,我们都会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改革面临攻坚克难的任务,形势十分复杂。领导层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讲改革起到了传递政治勇气和智慧、凝聚改革民意的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高层用比喻讲改革是有政治考虑的,能使大家理解改革的方向,明晰改革的路径。

  讲话都带着点“狠劲”

  去年11月产生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国情复杂,改革需要破除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机制弊端并触动一些既得利益。

  人们注意到,十八大以来,以往在“官话”中少见的生动比喻多次出现在中共领导人关于改革的讲话中。

  去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习近平首次用“啃硬骨头”、“涉险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等比喻强调改革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李克强在十八大后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说,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还说,要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一句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使人印象深刻。他说,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提到简政放权,他直呼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5月,在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谈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要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壮士断腕”、“涉险滩”、“开弓没有回头箭”都带着点“狠劲”,传递了领导人攻坚改革的决心。

  妙语是改革经验之一

  分析人士说,“改革比喻”不仅巧妙地凝聚民意,还包含了重要的改革智慧。

  在报道习近平去年12月在广东的讲话时,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分析人士的评论:“习近平提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其实就是要打破各种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垄断,这种局面已经严重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

  李克强在阐述改革的方法时也善用比喻。他说,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谈转变政府职能,他说:“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引用比喻推动改革是中国改革经验之一。“摸着石头过河”,“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些比喻已成改革名言,流传甚广。邓小平的“猫论”后来演变成“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仲川认为,政治家都知道动员群众的重要性,他们有个性、精彩、贴近群众的话流传开来,后辈政治家也会从前辈身上汲取政治智慧。在改革比喻帮助形成改革共识之后,人们期待三中全会出台的改革方案。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