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
黑土不能再“瘦”了
2013-11-04 14:16:46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郑少忠 史鹏飞 袁泉
黑土地被认为是肥力最高、最适合农耕的土地。我国东北黑土区是世界3个黑土区之一,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曾经“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正在面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等问题。
黑土面临“变薄”
东北黑土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山前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区。黑土层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层,其厚薄是黑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刘宝元说,1956年至1959年中苏联合考察时,东北黑土厚度中值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调查黑土厚度中值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厚度中值为40厘米,调查显示黑土厚度变薄了。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姜佰文说,目前大部分地区黑土层只有30厘米。
不少学者认为,除了肉眼可见的“破皮黄”现象,黑土层变薄的依据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不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认为,黑土层变薄的说法目前还缺乏充分科学证据,除有学者证明水土流失地区黑土层变薄外,其他的都是估计。
水利部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已达295663条,水土流失严重。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垦区下辖9个管理局112个国有农牧场,有73个农牧场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9080平方公里,占垦区土地总面积的16.39%,且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目前水土流失治理率仅为58.4%。
姜佰文说,大规模农业开垦与不合理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化肥治“瘦”恶性循环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量度,其退化也不容小觑。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定点监测检测数据,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6.8克/千克,比1982年的43.2克/千克下降了38.0%。0—20厘米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84克/千克,比1982年减少15%;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46.8毫克/千克,比1982年下降了49%。
有专家认为,我国黑土利用率高,养护少,管理水平低,长期粗放耕作、保护性措施缺失、不注重土地养护,都导致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大大降低。
虽然黑土在“变薄”、“变瘦”,但黑龙江近年来粮食产量年年递增。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的背后,一组数据值得注意。
黑龙江省农委数据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纯量)240.3万吨;亩均化肥施用量11.48公斤,比1982年增加3.37倍,但粮食单产仅提高1.55倍。上世纪60年代,农民施用1公斤氮肥可以增产15—18公斤粮食,到了2012年同样投入只能增产5—7公斤粮食。
专家分析,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和使用效果的降低与黑土“变瘦”形成了恶性循环。土壤肥力变弱,为了多产粮食,再多施化肥。近年来,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农机具普及应用,导致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耕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
保护性耕作试点有效
为遏制黑土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耕地保养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条例,组合应用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及旱作农业示范等技术方案。
姜佰文指出,国外黑土区开发利用相对较早,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措施。专家认为,美国西部黑土区与我国东北黑土区纬度大体一致,其耕作方法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据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贾洪雷介绍,上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探索保护性耕作,主要方法是,在30%以上的地表覆盖作物残留物(如秸秆、根茬等),在播种时将肥料直接旋入土壤,并用除草剂控制杂草。在风蚀严重的地区,需有1121千克/公顷以上的小粒谷物残留物覆盖地表,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长期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失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蚯蚓数量,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及透水性。
在我国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已有好的试点。据介绍,黑龙江省克山农场自2008年以来,秸秆还田达到80%以上,小麦、马铃薯、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100%,原来板结的地块已经逐渐松软。
土地使用方式重在引导
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介绍,不少地方存在顺坡耕作、超载过牧。姜佰文也指出,黑土地边治理边流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姜佰文说,为了生计和经济利益,民众对土地的破坏性使用方式已成习俗,示范区土地使用与治理模式推广困难。地方性政策法规等也存在问题。如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多采取土地短期分散承包使用制,土地使用人不注重水土流失防护治理和土地的养护。
同时,黑龙江农垦总局数据显示,治理的投入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许多坡面水土流失只能得到初步治理,大量的侵蚀沟不能根本治理。
姜佰文呼吁,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从全局性和发展的角度认识黑土的重要性,协同水利、林业、农业、环保、国土部门,制定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对此,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提出,将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土地使用者保护土地的法律责任;采取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参与黑土保护的积极性;对水土保持工程占地给予补偿;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韩晓梅参与采写)
黑土面临“变薄”
东北黑土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山前平原、辽河平原等地区。黑土层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层,其厚薄是黑土地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刘宝元说,1956年至1959年中苏联合考察时,东北黑土厚度中值为55厘米,1973年至1978年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调查黑土厚度中值为45厘米,1979年至1983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黑土厚度中值为40厘米,调查显示黑土厚度变薄了。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姜佰文说,目前大部分地区黑土层只有30厘米。
不少学者认为,除了肉眼可见的“破皮黄”现象,黑土层变薄的依据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
不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认为,黑土层变薄的说法目前还缺乏充分科学证据,除有学者证明水土流失地区黑土层变薄外,其他的都是估计。
水利部2010年至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显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道已达295663条,水土流失严重。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垦区下辖9个管理局112个国有农牧场,有73个农牧场存在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达9080平方公里,占垦区土地总面积的16.39%,且呈逐年扩大趋势。而目前水土流失治理率仅为58.4%。
姜佰文说,大规模农业开垦与不合理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化肥治“瘦”恶性循环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量度,其退化也不容小觑。
根据黑龙江省农委定点监测检测数据,2010年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6.8克/千克,比1982年的43.2克/千克下降了38.0%。0—20厘米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84克/千克,比1982年减少15%;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46.8毫克/千克,比1982年下降了49%。
有专家认为,我国黑土利用率高,养护少,管理水平低,长期粗放耕作、保护性措施缺失、不注重土地养护,都导致土壤的保肥保水性能大大降低。
虽然黑土在“变薄”、“变瘦”,但黑龙江近年来粮食产量年年递增。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增强的背后,一组数据值得注意。
黑龙江省农委数据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纯量)240.3万吨;亩均化肥施用量11.48公斤,比1982年增加3.37倍,但粮食单产仅提高1.55倍。上世纪60年代,农民施用1公斤氮肥可以增产15—18公斤粮食,到了2012年同样投入只能增产5—7公斤粮食。
专家分析,化肥使用量的增长和使用效果的降低与黑土“变瘦”形成了恶性循环。土壤肥力变弱,为了多产粮食,再多施化肥。近年来,化肥投入逐年加大,小型农机具普及应用,导致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耕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上移,耕地质量变差。土壤蓄水能力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
保护性耕作试点有效
为遏制黑土耕地质量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耕地保养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条例,组合应用土地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及旱作农业示范等技术方案。
姜佰文指出,国外黑土区开发利用相对较早,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措施。专家认为,美国西部黑土区与我国东北黑土区纬度大体一致,其耕作方法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据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贾洪雷介绍,上世纪40年代,美国开始探索保护性耕作,主要方法是,在30%以上的地表覆盖作物残留物(如秸秆、根茬等),在播种时将肥料直接旋入土壤,并用除草剂控制杂草。在风蚀严重的地区,需有1121千克/公顷以上的小粒谷物残留物覆盖地表,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长期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失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蚯蚓数量,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及透水性。
在我国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已有好的试点。据介绍,黑龙江省克山农场自2008年以来,秸秆还田达到80%以上,小麦、马铃薯、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100%,原来板结的地块已经逐渐松软。
土地使用方式重在引导
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介绍,不少地方存在顺坡耕作、超载过牧。姜佰文也指出,黑土地边治理边流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姜佰文说,为了生计和经济利益,民众对土地的破坏性使用方式已成习俗,示范区土地使用与治理模式推广困难。地方性政策法规等也存在问题。如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多采取土地短期分散承包使用制,土地使用人不注重水土流失防护治理和土地的养护。
同时,黑龙江农垦总局数据显示,治理的投入资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许多坡面水土流失只能得到初步治理,大量的侵蚀沟不能根本治理。
姜佰文呼吁,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从全局性和发展的角度认识黑土的重要性,协同水利、林业、农业、环保、国土部门,制定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
对此,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提出,将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明确土地使用者保护土地的法律责任;采取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参与黑土保护的积极性;对水土保持工程占地给予补偿;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户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韩晓梅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