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航天梦的壮丽篇章
——党中央推进载人航天工程纪实
2013-07-26 10:10:34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曹智 李宣良 李清华
  浩瀚太空,谱写下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

  2013年6月26日8时07分,遨游太空15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顺利完成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后,其返回舱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

  至此,中国十艘神舟飞船、一个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飞行全部取得成功。中国人朝着建设空间站的梦想,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如同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组织、实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牵动着全国各族人民。

  6月11日,就在神舟十号飞船即将升空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切看望执行这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为他们壮行。

  情牵神舟,梦圆太空。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天地对话到太空授课……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跨越,都凝聚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都响彻着我们国家追求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

  党中央科学决策,引领中华民族筑梦太空

  2013年6月11日,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新使命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

  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习近平,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对巩固和完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推动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希望大家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精心做好各项后续工作,确保任务取得全面胜利,在实现航天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中华民族是最早诞生飞天梦想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看到了梦想变为现实的曙光。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腾空而起。当时,没有加压设备,科研人员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

  虽然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短短8公里,但中华民族在走出地球的远征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10年后的4月24日,西北大漠深处,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华民族从此进入航天时代。

  这颗“东方红”卫星的重量超过苏、美、法、日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的总和,实现了毛泽东的愿望——“要抛就抛大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国科技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呈送到邓小平案头。

  两天后,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在他亲自推动下,中央组织数百位专家对4位科学家的建议进行论证,研究制定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当年10月2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准实施这一计划纲要。

  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对中国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实施“三步走”战略……

  1992年9月21日,是中国航天的一个历史性日子。这一天,江泽民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审议《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在仔细听取专家汇报后,江泽民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载人航天是综合国力的标志,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去搞。

  本次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远航。

  一个民族积蓄多年的能量得以释放,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创造着世界航天史上的“中国速度”——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发射升空。短短七八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4年后,神舟五号搭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两年后,神舟六号遨游太空;3年后,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行走……

  从方案论证、总体规划,到组成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协调机构,从勘测选址、工程建设,到全力保障人力、物力、财力……正是在党中央直接指挥和推动下,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

  “精心组织、精心指挥、精心实施,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神舟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不久,胡锦涛就对神舟六号任务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计划进行审议。在世界载人航天事业面临重大选择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果断决策,继续发展载人航天,进一步按照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步骤,在2016年前后完成空间实验室建设。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空间站建设立项报告。胡锦涛明确要求,在2020年前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空间站。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党中央的一系列决策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步步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用短短21年时间,一举跨越了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面向未来,党中央以长远的眼光超前谋划,相继对新一代航天员选拔、大型运载火箭研制、深空探测等作出部署。

  在太空,中国人的脚步将走得更快、更远……

  党中央深情关怀,激励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

  “你们进入太空工作生活已经有13天了,我们大家都很牵挂。你们现在总的情况怎么样?身体状况如何?工作进展如何?”

  2013年6月24日,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神舟十号3名航天员亲切通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慰问。

  “感谢习主席的关怀!我和晓光、亚平的身体状况都非常好,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贡献力量,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指令长聂海胜回答。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以来,习近平十分关心执行任务的3名航天员。飞船发射之前,他专门指示有关方面,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

  鼓舞激发斗志,关怀催生力量。

  作为一个承载着责任、使命和荣誉的特殊群体,中国航天员队伍成长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 

  早在199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组建不久,江泽民就来到航天员中间,深情地对大家说,中华民族将会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航天员系统被列为载人航天工程第一系统,始终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作为第一准则,8位飞天航天员先后被授予“航天英雄”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舱外航天服不仅决定着出舱活动的成败,更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在神七任务准备期间,胡锦涛不仅关注着舱外航天服的研制进展,还亲笔为我国自行研制的航天服题名——“飞天”。

  何止是航天员队伍,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那一天起,每一位航天人都能够亲身感受到来自中南海的暖流。

  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进程中,党中央始终关注着工程的进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工程进展汇报,到研制和发射现场看望科技人员,鼓励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创新,奋起直追。

  1999年11月24日,江泽民、胡锦涛等兴致勃勃地来到北京航天城,详细了解神舟一号飞船发射试验情况,仔细观看了一天前刚刚从内蒙古着陆场运抵这里的飞船返回舱,亲切会见了参加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的部分科技人员。

  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船发射后,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按计划在2003年秋天实施。还在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将这项工作列入这一年的工作要点。正当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进入紧张准备阶段,突如其来的非典为准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深入到任务一线,亲切慰问参试人员,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使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排除疫情干扰,以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工作中。

  2003年10月14日下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刚闭幕,胡锦涛就赶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连夜听取载人航天飞行准备工作情况汇报。次日凌晨,他又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杨利伟壮行……

  执行出舱活动试验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原定于2007年发射。由于受部分核心部件的进度影响,计划被迫推迟。中央领导同志得知这一情况,专门嘱托工程负责同志:不要抢进度,要将确保质量放在第一位。广大科技人员奋力攻关,很快攻克了关键技术。

  每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都褒奖参试人员;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登门看望航天工作者或邀请他们参加联谊活动;每次召开有关会议,都征求航天老专家的意见;国家设立专门的航天人才特殊津贴,鼓励年轻一代早日成才……

  在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中央领导同志或亲临发射现场慰问科技人员,或深入科研一线解决实际困难……把来自中南海的关怀和激励送到广大航天人心头。

  党中央的深情关怀,化作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巨大动力,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党中央大力倡导,载人航天精神助推航天事业不断跨越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2013年6月24日,在与神舟十号3名航天员天地通话时,习近平充满深情地说。

  中国梦牵引航天梦,航天梦助推中国梦。

  就在这次通话中,习近平勉励3名航天员说:“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你们身上体现出了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这种宝贵的意志品质对全国人民都是启示和鼓舞。”

  在梦圆九天的壮丽航程中,中国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跨越和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以“四个特别”为主要内涵的载人航天精神。

  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指出:“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

  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向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聂荣臻元帅和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献身的英烈敬献花篮,向共和国的功臣们表示敬意。习近平参观了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视察了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勉励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

  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到2013年神舟十号胜利归来,在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成功将十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支撑起这“十全十美”辉煌战绩的巨大动力,正是党中央大力培育和倡导的载人航天精神。

  十全十美,靠的是科学求实搭就的登天之梯——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党中央坚持把质量第一作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根本要求,强调指出要“严而更严、慎而更慎、细而更细、实而更实”,要“一丝不苟,分秒不差”。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中国航天人把质量当作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正是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归零”,成就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成功飞行。

  十全十美,靠的是团结协作凝聚的飞天合力——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协调面最广的工程,直接承担工程任务的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如果算上协作单位,共有十几万人参与到工程之中。

  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努力实现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组合。依靠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依靠现代化的交通,在西安生产的火箭发动机,在天津制造的飞船太阳帆板,在上海制造的推进器,在四川制造的元器件,在哈尔滨制造的控制器……最终组装成完美的船箭组合体。

  十全十美,靠的是爱国奉献奏响的动人旋律——

  2004年2月20日,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胡锦涛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这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动情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大有作为。”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根本原因。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

  中国航天人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载人航天精神的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人才方阵——今天的中国航天人,比世界同行平均年轻15岁,工程各系统总设计师大多在40至50岁之间,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工程科研人员的80%。

  神舟翱翔,青春作桨。60后唱主角,70后挑大梁,80后当中坚,他们因伟大的事业而出彩,伟大的事业以他们为骄傲。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的年轻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2013年6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对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指出,这一重大成就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展示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胜利迈进,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

  中国,一个崭新的世界航天强国,必将出现在世界东方。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