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迎暴雨大量车辆被淹 八问城市型水灾害
2013-07-20 15:19:46 | 来源:中国新闻网-云南网 | 作者:赵希
  一场夜雨让昆明迅速沦陷,大范围的道路积水和交通拥堵,无论是坐在开着空调的车里还是站在风雨大作的街头,无论是城市白领还是贩夫走卒,在大自然突如其来的考验面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现代化的光彩瞬间被冲刷殆尽,城市里弥漫着雨的危险,从网络到现实,几乎所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在持续多年耗费巨资,进行反复的排水系统改造后,昆明这座城市为什么还会一次次在暴雨中陷入困境?

  现实摆在面前,比发泄怨气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冷静反思,在昨日的现场指挥会议上,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荣表示“应该反思”。在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眼中,随着全球气候异常成为常态,现代城市面对暴雨洪水显得更为脆弱。除非随着城市的发展同时增大治水的投入和管理的力度,否则必然会出现水灾损失急剧增长的恶性局面。

  Q&A

  Q:媒体

  A:中国地质学会理事、省政协委员费宣

  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国家水利部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郑晓云

  省政协委员、云南明靖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文曙

  昆明规划设计院院长王学海

  1

  暴雨预警机制在哪里?

  内涝让昆明市内众多的道路严重堵塞,大量汽车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多条城市主干道,一度瘫痪达数小时之久,当大雨停后,昆明各家4S店迎来了一波史无前例的汽车维修浪潮。在等待办理手续时,一位遭受厄运的车主告诉晚报记者,前晚昆明市气象局利用短信发出了蓝色预警信号,但他所在的办公室中只有一个人收到这样的预警短信,而且那个人并不理解这个预警信号有什么含义。 在费宣看来,这次暴雨暴露了昆明城市洪涝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比如建立了四级应急响应制度,但现在只是笼统地说启动了红色或是橙色预警或应急预案,却没有告诉公众这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提前告知如何规避风险,应对灾难。

  而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即使发布了红色预警,还会在地图上标注出哪些地方是高风险的红色,哪些地方是风险次之的橙色或蓝色,哪些地方是安全的绿色,并且通过电视和网络向公众发布。“现在无论是公共媒体还是社交媒体都非常发达,如果及时告知市民减少出行,那就不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交通瘫痪,也不会有那么多车主开车上路。”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预警系统更多的是为职能部门所用,用于抢险和排水,其中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蓝色是最轻的一级,意味着未来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进一步是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然后是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最严重的是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而昨天这一场单边暴雨已接近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标准,但却没有看到官方充分利用媒体渠道发布预警信息。记者了解到,昨晨向昆明市领导通报情况时,昆明市气象局相关领导也坦言,昆明很有必要建立雨量监测和报警系统,目前有了一个系统,但是不完善,同时未来要整合水文水利等雨量观测资源,建立信息共享系统,这个资源要为公众服务。

  2

  怎么向市民推广防灾常识?

  近几年来国际上特大城市水灾事件频繁发生,并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那么对于城市洪水风险的研究与预测,以及对市民防灾常识的推广,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郑晓云表示,近年来国内研发了城市洪涝的仿真技术,为城市洪涝风险的预测与风险图绘制提供了先进手段。在国外,风险图是对市民公布的,以帮助大家树立风险意识。例如目前在日本,利用计算机进行预测,水灾的风险信息还只能表现到街区,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预测技术,处在危险区中的每一栋住宅,相应不同频率的淹没水位也要表示出来。公开发布这些风险信息,住宅的所有者或购买者,就可以去查对了。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为保险费率的计算提供依据。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风险图还只是为防汛指挥部门内部掌握。

  3

  今夏昆明的内涝与以往有何不同?

  大量的地下建筑进水,停车场变成“水库”,新建小区成了水塘,交通陷入瘫痪,一些地方停水停电,郑晓云认为,昆明昨日的水灾更多地显现出了“城市型水灾害”的特点。

  “1982年日本长崎大水灾,第一次使人们建立起了‘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现在这种新型灾害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共同面对的考题。”今年初,水国际论坛在云南召开期间,各国专家围绕“城市洪涝”开了一个小型的专题会,郑晓云告诉记者,专家们在会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国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与过去的水灾相比,城市内涝不再只是一种突发性,而是周期更短,频率更高。

  而且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城市面积扩张,新增市区过去为农业用地,防洪排涝标准较低,而洪涝风险较大;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变成了市内的排水渠沟,加重了防洪负担;城市空间立体开发,一旦洪涝发生,不仅各种地下设施易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由于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损失亦在所难免。

  4

  昆明为何频繁遭遇暴雨袭击?

  与过去相比,城市似乎正频繁地成为暴雨袭击的对象,这种现象是偶发的还是将长期存在?

  采访中,记者得到的答案并不乐观,专家判断,昆明昨天这样的暴雨绝对不会是近年来唯一一次,原因有二,一是气候,二是城市化。

  “由于城市气温高、空气中粉尘大,热气上升,形成周边气流向城市汇聚的运动。一旦上升的热气流遭遇高空强对流的冷气团,形成暴雨,就使城市更容易成为暴雨袭击的中心,即所谓城市雨岛效应。”采访中,一位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城市经常遭受暴雨袭击这属于“热岛效应”引发的“雨岛效应”。因此,人口密集城市容易出现市区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而且这种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而更严重的则是全球气候的紊乱化,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昨天,本报记者联系了气象专家,他认为,在极端天气情况下,不能仅仅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城市的排水问题、政府的管理和应对问题上。

  5

  为何老旧城区淹水不严重,而新城区最厉害?

  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谈到这一点,昆明市受灾最严重的北市区恰恰是新建区,而传统意义上的老昆明片区受淹并不严重。“北京2012年暴雨中,受灾最厉害的房山区只有20多年历史,但主城区相对无碍,今天我观察了昆明的淹水点,昆明也有老城新城之分,弥勒寺、昆百大等地区 也有积水但不严重,但北市区新区淹水很厉害,暴雨中,老区比新区安全,充分反映出我们的城市化只注重地表不注重地下。” 郑晓云最近正在研究《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看城市排水》,他感慨古人智慧,昆明历史上就非常注重城市排水的综合功能,明清开建的下水道都是动辄数米宽、高。

  郑晓云说,不仅昆明,国内大中城市都面临暴雨灾害的难题,这在国外有个准确定义,从学科来说叫《城市暴雨管理》,遗憾的是在中国,无轮从观念还是实践,这些学科没有发展起来,在学科培养中没有获得应有重视。此外,从实践来看,迅速的城市化,许多具有良好渗水功能的农田绿地被抹上水泥铺上石板,人口密度增加而地下管网建设未能跟上。城市的功能设计方面,忽视了排水的功能,地表建设得很漂亮,但地下建设则依然是活在解放前。

  一位受访的省政协委员感慨:“看得见的高楼,看不见的下水道”,注重高堂华屋的建设,而对地下排水系统建设短视甚至采取漠视的态度,建议城市的主政者多加反思。

  6

  为何投入巨资建设,地下排水系统依然不堪一击?

  昨日昆明城中出现多处内涝,对于为何会这样,莲华街道办事处主任李洁云说,降雨量太大了,已经超出现有排水管网的承受能力,无法及时排出的雨水回灌小区,淹了不少地方。但下午雨一停,情况就好转了,江水水面都下降不少。关上街道办事处主任罗春元表示,昨天关上片区主要的淹积水出现在国贸中心周边和官南大道与日新路交叉口近2公里范围内。特别是国贸中心片区才经过南博会的整治,路面以下的排水管网都是重新铺设的,没有问题,关键是周边的排洪河道已无容纳能力,河水通过管网倒灌回路面。雨停后,水都下去了,下午基本都见不到淹水了。

  那么为何投入巨资建设,地下排水系统依然不堪一击?昆明排水设施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负责人对媒体表示过,昆明的排水设施一直处于“亚健康”:河道标准“先天不足”——昆明市的排水设施都是由一些天然的河道和沟渠形成的,截至目前,仍然有22条大小河道穿过昆明主城,这些河道构成了昆明市防洪的主系统。如果河道的防洪标准不提高,其他设施再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以同样断面或者越来越小断面的河道,承担着越来越重的排洪任务,如今城市快速发展,如果排水系统没有一个大的提升,淹水的频率自然而然就会增加。昆明的雨水管道标准规范上就是按照一年的重现期在设计。重现期越长,管道越粗。与世界很多城市相比,昆明市的管道建设标准处于较低的水平。排水设施建设的速度与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发展不同步。

  7

  “城市型水灾害”对传统的治水理念与模式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2008年遭受暴雨水灾之后,昆明加大了城区排水系统建设的力度。晚报记者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出之后昆明市在地下管网建设中的大动作,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工作应该说都没有摆脱“大灾之后有大治”的模式,算不上“未雨绸缪”,而是“亡羊补牢”之举。

  “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地方已经饱尝了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的恶果,建好没多久的高层建筑被推倒,交通要道上就像拉链一样,被不停地撕开,填平,各种管网在施工中被反复开挖。” 地下管网谁来监管?挖了多深?埋了多粗的管道?周文曙认为,科学规划与布局才能收到相应效果。“新闻报道昆明建设了很多蓄洪池,但是这一次收效不理想,下穿隧道和立交桥是这一次淹水重灾区,类似这样的节点应该多布蓄洪池啊。”

  8

  如何用法治水?

  “日本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巴黎的排水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周文曙认为,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目前我国城市排水法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应该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定防汛应急预案。

  比如以立法形式要求新建、改建小区必须设置相应容积的雨水调节池,调节池中储存的雨水可在洪峰过后排入河道,或作为绿地浇灌和城市清洁等用水。比如,明确职能部门在预警、应急、救援等各环节的职责,失职、不当都应该被问责。
责任编辑:顾小娟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