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如同卖白菜,只要花钱啥都卖
——揭秘“假荣誉买卖”的灰色利益链
2013-07-15 11:06:47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熊红明 程群
举办全国性大典,邀请您作为“荣誉贵宾”参会,会议费用须交2980元;聘您为“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主席”,须交纳终身会务费800元;邀请您参加国际艺术联展,并自动拥有国际艺术家协会中华区荣誉会籍,须交纳通联费1300元……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南宁一位七旬老汉老刘收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荣誉评选邀请、花了数万元得了上百个“高级奖项”的背后,是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营造的一个“假荣誉买卖”的灰色利益链。
老刘所收到的这些荣誉评选邀请,大多为一些挂名“研究会”“研究院”“协会”的组织。为了方便与各种奖项评选组织单位联系,老刘特意用一本笔记本,将各种奖项进行归类,组织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所需费用等一应俱全。
去年12月,“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欲聘任老刘为专职副会长,并为其制作2013年官方年历,在此项记录中,老刘特别注明“需费用,谢绝。”
记者通过老刘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多家评奖团体组织进行核实时,部分团体组织联系电话要么变成空号,要么欠费停机。记者通过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查询系统对“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中国传统文艺学会”等机构组织进行查询时,发现没有相关机构登记信息。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号称是北京《艺术品投资人物》的编委会,工作人表示,编委会只是一个临时机构,一旦典籍编纂工作完成,编委会也就解散了。对于收费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民间团体没有资金来源,搞活动收取一点费用很正常,如果参评人不愿意,可以不参评。”
“荣誉评选背后有很多‘猫腻’,一些人为了赚钱,专门做那些沽名钓誉者的生意,给人颁奖就像卖白菜。”在采访中,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揭秘典籍编纂和荣誉评选背后的商业秘密。
最常见的就是作品选集和《人物大典》之类评选。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各种书籍编纂、奖项评选名目繁多,主办方多为一些商业网站和艺术公司临时成立的组委会。这类评选看上去十分正式,组委会甚至还会在介绍资料中增加官方背景。一般情况下,参评者需要交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的评审费,而有作品入选的参评者,则需要花高价购买这些书籍。
“当你真正参选,就会发现被冠以全国性名号的精装典籍不过是一本本没有正规书号的印刷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非法出版物。”业内人士称,他曾见过一本“投资人物大典”,封面上注明出版单位是“中国人民出版社”。事实上,我国并没有“中国人民出版社”,单位名称相近的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都未曾出版类似的书籍,也未授权其他单位出版类似书籍。
“至于各种荣誉评选,则更是匪夷所思。”业内人士介绍,很多荣誉评选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拍脑袋想出个类似“21世纪民间艺术传承大师”等听上去名头响亮,实际上“云里雾里”的名号,然后随便弄个组委会就可以向全国的艺术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为了让这些评选活动具有迷惑性,有的组委会还会临时设计注册一家“官方网站”,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包装宣传。
操办这样的评奖活动,利润从何而来?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5万元向全国1万名文艺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只需有1000人参评,每人收取50元评审费就能收回成本,“再加上获奖后获奖作品集的销售,加上奖品费用、荣誉会员会费等,组织方保证有赚不赔”。
“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利润追逐者。”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认为,国家对各类荣誉评选等进行了严格规范,然而一些机构依然热衷于此,关键就在于有的评奖即使不靠谱也有大把人参与,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要虚名,一方得实惠”。
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南宁一位七旬老汉老刘收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荣誉评选邀请、花了数万元得了上百个“高级奖项”的背后,是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营造的一个“假荣誉买卖”的灰色利益链。
老刘所收到的这些荣誉评选邀请,大多为一些挂名“研究会”“研究院”“协会”的组织。为了方便与各种奖项评选组织单位联系,老刘特意用一本笔记本,将各种奖项进行归类,组织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所需费用等一应俱全。
去年12月,“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欲聘任老刘为专职副会长,并为其制作2013年官方年历,在此项记录中,老刘特别注明“需费用,谢绝。”
记者通过老刘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多家评奖团体组织进行核实时,部分团体组织联系电话要么变成空号,要么欠费停机。记者通过国家民政部社会组织查询系统对“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中国传统文艺学会”等机构组织进行查询时,发现没有相关机构登记信息。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号称是北京《艺术品投资人物》的编委会,工作人表示,编委会只是一个临时机构,一旦典籍编纂工作完成,编委会也就解散了。对于收费问题,这名工作人员表示“民间团体没有资金来源,搞活动收取一点费用很正常,如果参评人不愿意,可以不参评。”
“荣誉评选背后有很多‘猫腻’,一些人为了赚钱,专门做那些沽名钓誉者的生意,给人颁奖就像卖白菜。”在采访中,一名业内人士向记者揭秘典籍编纂和荣誉评选背后的商业秘密。
最常见的就是作品选集和《人物大典》之类评选。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各种书籍编纂、奖项评选名目繁多,主办方多为一些商业网站和艺术公司临时成立的组委会。这类评选看上去十分正式,组委会甚至还会在介绍资料中增加官方背景。一般情况下,参评者需要交几十元至上百元不等的评审费,而有作品入选的参评者,则需要花高价购买这些书籍。
“当你真正参选,就会发现被冠以全国性名号的精装典籍不过是一本本没有正规书号的印刷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属于非法出版物。”业内人士称,他曾见过一本“投资人物大典”,封面上注明出版单位是“中国人民出版社”。事实上,我国并没有“中国人民出版社”,单位名称相近的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都未曾出版类似的书籍,也未授权其他单位出版类似书籍。
“至于各种荣誉评选,则更是匪夷所思。”业内人士介绍,很多荣誉评选就是几个人聚在一起,拍脑袋想出个类似“21世纪民间艺术传承大师”等听上去名头响亮,实际上“云里雾里”的名号,然后随便弄个组委会就可以向全国的艺术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为了让这些评选活动具有迷惑性,有的组委会还会临时设计注册一家“官方网站”,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包装宣传。
操办这样的评奖活动,利润从何而来?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花5万元向全国1万名文艺爱好者发出参评邀请,只需有1000人参评,每人收取50元评审费就能收回成本,“再加上获奖后获奖作品集的销售,加上奖品费用、荣誉会员会费等,组织方保证有赚不赔”。
“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利润追逐者。”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可达认为,国家对各类荣誉评选等进行了严格规范,然而一些机构依然热衷于此,关键就在于有的评奖即使不靠谱也有大把人参与,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方要虚名,一方得实惠”。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