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0亿地方债招标发行 超三分之一用于还政府旧债
2013-06-15 14:20:16 | 来源:中国广播网 | 作者:张棉棉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国内外经济学家谈到中国经济前景时,“地方债”似乎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词。
中国的地方债,是相对于国债而言的。指的是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目的是筹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中国“地方债”的评价和预期,向来都有悲观和乐观两种观点。
悲观者眼中,中国的“地方债”就像一个水位不断上涨的堰塞湖——随时有“倾泻而下”的风险。但对乐观者而言,现在的“地方债”相比迅猛增长的中国经济,它的潜在危险实在不足为惧。
近日,财政部与审计署相继发布相关报告,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地方债”的讨论。财政部公告显示,首批地方政府债券于昨天(14日)招标发行,安徽、新疆、甘肃、福建四省区的债券发行总量为422亿元。
有媒体从一些省份的资金安排计划中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发债融资将用于偿还到期地方债。
几乎同一时间,审计署发布的地方债报告则显示,36个地区去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近13%。
2010年确立的“地方债发行原则”是:控制新增、逐步化解。但为何今天的地方债发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究竟该如何化解其中的矛盾?
普通人债务多了,日子过得艰难,地方政府也是一样,也正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地方债”的情况。国家审计署的最新报告中,并没有提及全国地方债最新的总体规模,不过,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上个月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即便数据动辄以万亿计算,很多业内分析人士仍然对此持保留态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强调,审计署列出的内容只是“表内”的审计情况:
鲁政委:就是明确地列在我这个表里面,就是现在看的很清楚,就是我要管的,可是所谓的或有部分,目前审计署审计的是从实质的法律关系来讲,但是从实质的经济摄入的关系来讲,就审计不清楚了。
鲁政委以江西赛维集团举例,现在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存在不清楚的地方:
鲁政委:比如说江西赛维,赛维在它出问题之前是民营企业,本来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后来它陷入困境了,那么地方政府说我把它收下来,它就进入政府的表内了。那么,这个到底要不要经过一个合法化的程序,我想如果这样的事情我们不界定清楚,无论怎么审计,恐怕对于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都是审计不清楚的。
越来越高的债务,成了地方政府难以名状的“痛”,旧的窟窿堵不上,只能再借钱来还,就这样,债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还不上债,银行的脸色也日益难看——某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近日表示,5月份各家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新增额度大幅下降。此外,央行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出现了快速下滑。更值得关注的是,甚至出现了不少地方政府新批项目银行不批贷的现象。
鲁政委:其实我想银行基本的出发点是本着收益和风险平衡的原则,基于两者平衡,对于完全完本付息的,按照正常的来做;对于不能完成覆盖本息额的地方,银行还是很审慎的。
政府举债,凭的就是公信力,欠债不还,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政府的形象,更会给我们的经济或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冲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那么,这些高昂的债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审计地方债时,确立的原则是:控制新增、逐步化解。鲁政委表示,除了利息的滚增之外,今天的地方债情况说明新增债务这块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一部分中央项目,并没有100%的拨付资金到位,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并没有到位。
鲁政委:既然这个项目是中央认为值得做的,如果是全国范围的,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如果仅仅受益于当地,就应该由地方财政来负担。为什么说,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有价值,又不给足够的钱呢?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隐含的给了地方政府举债的一个借口?
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看来,其实“地方债”本身并没有错,一定的借债规模是可以帮助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每一届地方政府都要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就要解决筹资的问题,筹资中热衷地方债也在所难免,但现在最大的症结在于存在很多地方“债务不透明”的情况:
贾康:我们这几年已经登堂入室的,现在每年已经抬高到3500亿的这个地方债,它代表了一个正确方向,要进一步的提高这方面的配套的机制建设的水平,进一步的增加登堂入室的地方债的总量,让它逐渐的置换和替代隐性负债。
另外,对已经存在的隐性负债,它不断的也会产生借新还还旧的问题,这应该由相关的部门及时的掌握信息,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
贾康:比如说首先盯住那些负债率比较高的地区,还有那些风险度比较高的项目,做好风险防范的之前的工作。那么再有就是在具体资金筹集以后怎么运用方面加强全程的绩效评估的约束,要使举债取得的资金尽可能用的合理,有应有的绩效。
中国的地方债,是相对于国债而言的。指的是地方政府及地方公共机构发行的债券,目的是筹措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中国“地方债”的评价和预期,向来都有悲观和乐观两种观点。
悲观者眼中,中国的“地方债”就像一个水位不断上涨的堰塞湖——随时有“倾泻而下”的风险。但对乐观者而言,现在的“地方债”相比迅猛增长的中国经济,它的潜在危险实在不足为惧。
近日,财政部与审计署相继发布相关报告,再度引发了人们关于“地方债”的讨论。财政部公告显示,首批地方政府债券于昨天(14日)招标发行,安徽、新疆、甘肃、福建四省区的债券发行总量为422亿元。
有媒体从一些省份的资金安排计划中发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发债融资将用于偿还到期地方债。
几乎同一时间,审计署发布的地方债报告则显示,36个地区去年底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增长了近13%。
2010年确立的“地方债发行原则”是:控制新增、逐步化解。但为何今天的地方债发行如雪球般越滚越大?究竟该如何化解其中的矛盾?
普通人债务多了,日子过得艰难,地方政府也是一样,也正因此,人们更加关注“地方债”的情况。国家审计署的最新报告中,并没有提及全国地方债最新的总体规模,不过,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上个月估计,目前各级政府总债务规模在15万亿元至18万亿元。即便数据动辄以万亿计算,很多业内分析人士仍然对此持保留态度,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强调,审计署列出的内容只是“表内”的审计情况:
鲁政委:就是明确地列在我这个表里面,就是现在看的很清楚,就是我要管的,可是所谓的或有部分,目前审计署审计的是从实质的法律关系来讲,但是从实质的经济摄入的关系来讲,就审计不清楚了。
鲁政委以江西赛维集团举例,现在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存在不清楚的地方:
鲁政委:比如说江西赛维,赛维在它出问题之前是民营企业,本来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后来它陷入困境了,那么地方政府说我把它收下来,它就进入政府的表内了。那么,这个到底要不要经过一个合法化的程序,我想如果这样的事情我们不界定清楚,无论怎么审计,恐怕对于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都是审计不清楚的。
越来越高的债务,成了地方政府难以名状的“痛”,旧的窟窿堵不上,只能再借钱来还,就这样,债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还不上债,银行的脸色也日益难看——某股份制银行分行行长近日表示,5月份各家银行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新增额度大幅下降。此外,央行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出现了快速下滑。更值得关注的是,甚至出现了不少地方政府新批项目银行不批贷的现象。
鲁政委:其实我想银行基本的出发点是本着收益和风险平衡的原则,基于两者平衡,对于完全完本付息的,按照正常的来做;对于不能完成覆盖本息额的地方,银行还是很审慎的。
政府举债,凭的就是公信力,欠债不还,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政府的形象,更会给我们的经济或金融体系带来负面冲击,甚至危及社会稳定。那么,这些高昂的债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10年审计地方债时,确立的原则是:控制新增、逐步化解。鲁政委表示,除了利息的滚增之外,今天的地方债情况说明新增债务这块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一部分中央项目,并没有100%的拨付资金到位,财权和事权的匹配并没有到位。
鲁政委:既然这个项目是中央认为值得做的,如果是全国范围的,应该由中央财政来负担。如果仅仅受益于当地,就应该由地方财政来负担。为什么说,我们觉得这个项目有价值,又不给足够的钱呢?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隐含的给了地方政府举债的一个借口?
在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看来,其实“地方债”本身并没有错,一定的借债规模是可以帮助地方有更好的发展,每一届地方政府都要贯彻自己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就要解决筹资的问题,筹资中热衷地方债也在所难免,但现在最大的症结在于存在很多地方“债务不透明”的情况:
贾康:我们这几年已经登堂入室的,现在每年已经抬高到3500亿的这个地方债,它代表了一个正确方向,要进一步的提高这方面的配套的机制建设的水平,进一步的增加登堂入室的地方债的总量,让它逐渐的置换和替代隐性负债。
另外,对已经存在的隐性负债,它不断的也会产生借新还还旧的问题,这应该由相关的部门及时的掌握信息,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
贾康:比如说首先盯住那些负债率比较高的地区,还有那些风险度比较高的项目,做好风险防范的之前的工作。那么再有就是在具体资金筹集以后怎么运用方面加强全程的绩效评估的约束,要使举债取得的资金尽可能用的合理,有应有的绩效。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