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会议提善待媒体 提升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
2013-01-08 10:40:50 | 来源:京华时报 | 作者:袁国礼 孙乾
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召开 加快户籍改革是重点
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指出,将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据了解,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改革”将成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点。
推进劳教改革体现公正
会议指出,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偏离法治轨道,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政法机关要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会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
户籍改革区别情况对待
在7日的会议上,孟建柱指出,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
在建设平安中国方面,全国政法综治部门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
稳妥有序推进户籍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政法机关需要善待媒体
除了提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会议还要求下大气力解决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努力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益,使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会议还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解读
[关于善待媒体]
光靠封杀记者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副教授张福松表示,政法会议此次提出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升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主要还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政法部门目前和媒体打交道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前不怎么与媒体打交道,不主动跟媒体说。从2004年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政法部门才开始主动说一些内容。但有时候说得不好,而且态度也有问题。有时候自身出了些问题,本能地去掩饰,拒绝媒体,害怕媒体报道。像伊春空难事件,甚至出现警方扣留记者的情况。媒体与政法部门并没有隶属关系,光靠封杀记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目前像微博等新媒体发展迅速,虽然有些政法部门也有官方微博,但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会说一些与职能无关的内容,如养生等。不是专业人士的政法部门,发布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合适。
张福松表示,政法部门与媒体打交道,说错话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转变态度。只要态度端正,不要想着出了问题就掩饰,把媒体看作公众的代表,说真话而不是说谎,即使说错了话也问题不大。只要这一点做到,其他的都是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培训解决。
针对政法会议提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等内容,张福松表示,这体现了政法系统的进步。
[关于户籍改革]
加快户籍改革难在大城市
京华时报:有观点认为,这次的加快户籍改革和十八大以后强调推进的新城镇化存在必要联系。
北大教授人口专家陆杰华:加快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中央着眼于将来为了带动国内市场作出的重要举措,意在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如果解决不了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城镇化不论是50%以上还是更高,我们都不能将城镇化称之为高水平的城镇化,也无法如预期一般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京华时报:之前国务院给出的改革路径是分类改革,在直辖市和其他县市落户的难度各有不同,您认为这个路径会有变化吗?会有更大突破吗?
陆杰华:我个人认为,2012年2月份公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表述是有一定区别的。
此前公布的通知是要分类逐步推进,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落户难易程度不同,县级市落户比较容易,而直辖市的落户很难。如果按照“加快”的要求理解,此前逐步推进的政策则会形成现实上的巨大反差。
因为,2.3亿农民进城的主要意愿还是奔着大城市去的,但是此前的通知却对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特大城市没有放宽,仍旧是如以往的政策一般进行比较严格的限制。
京华时报:那么,您的意思是,“加快”改革其实就是指在直辖市即副省级城市的户籍问题上进行突破?
陆杰华:我认为,这必是形势所迫。因为小城市的户籍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一直以来比较难解决的主要是东部的一些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最难解决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特大城市的户籍问题。如果在这些“难点”上不积极突破,仅仅靠在小城市积累的经验来推进反而就会形成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大家关注度较高的异地高考、养老、医疗等问题都和户籍密切相关。
京华时报:但是这个问题也是这么多年户籍改革未曾突破的最难点吧,怎么突破?
陆杰华:还是需要顶层设计,这个户籍改革的综合方案还是必须由中央来进行设计,如果把这个权限交由地方政府,那么还是无法有实质性突破。
京华时报:问题是,怎样进行顶层设计?
陆杰华:首先要明确户籍制度改革依靠某个部门是不现实的,除了公安部以外,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配合。户籍制度改革这么多年来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之间存在利益博弈,户籍制度所附着的民生利益的保障需要改变相关财政政策,涉及到转移支付的问题,涉及到财税体制问题。比如有很多外来人口在东部享受教育,那么教育支出靠谁来解决,中央财政怎样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个问题?
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会上指出,将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建设。据了解,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改革”将成为今年政法工作的重点。
推进劳教改革体现公正
会议指出,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偏离法治轨道,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政法机关要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会议要求全国政法机关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积极稳妥地改革劳教制度,引导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诉讼法律制度,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强化监督制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确保司法公正。
户籍改革区别情况对待
在7日的会议上,孟建柱指出,要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
在建设平安中国方面,全国政法综治部门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
稳妥有序推进户籍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政法机关需要善待媒体
除了提出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会议还要求下大气力解决执法不严、裁判不公和诉讼难、执行难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公平正义问题,努力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益,使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公正。
会议还要求全国政法机关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努力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提升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解读
[关于善待媒体]
光靠封杀记者解决不了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系副教授张福松表示,政法会议此次提出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升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沟通能力,主要还是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政法部门目前和媒体打交道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前不怎么与媒体打交道,不主动跟媒体说。从2004年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政法部门才开始主动说一些内容。但有时候说得不好,而且态度也有问题。有时候自身出了些问题,本能地去掩饰,拒绝媒体,害怕媒体报道。像伊春空难事件,甚至出现警方扣留记者的情况。媒体与政法部门并没有隶属关系,光靠封杀记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目前像微博等新媒体发展迅速,虽然有些政法部门也有官方微博,但有时候不知道该说什么,会说一些与职能无关的内容,如养生等。不是专业人士的政法部门,发布这样的信息,并不一定合适。
张福松表示,政法部门与媒体打交道,说错话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转变态度。只要态度端正,不要想着出了问题就掩饰,把媒体看作公众的代表,说真话而不是说谎,即使说错了话也问题不大。只要这一点做到,其他的都是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培训解决。
针对政法会议提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等内容,张福松表示,这体现了政法系统的进步。
[关于户籍改革]
加快户籍改革难在大城市
京华时报:有观点认为,这次的加快户籍改革和十八大以后强调推进的新城镇化存在必要联系。
北大教授人口专家陆杰华:加快城镇化发展主要是中央着眼于将来为了带动国内市场作出的重要举措,意在扩大内需保障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但是,如果解决不了流动人口的户籍问题,城镇化不论是50%以上还是更高,我们都不能将城镇化称之为高水平的城镇化,也无法如预期一般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京华时报:之前国务院给出的改革路径是分类改革,在直辖市和其他县市落户的难度各有不同,您认为这个路径会有变化吗?会有更大突破吗?
陆杰华:我个人认为,2012年2月份公布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表述是有一定区别的。
此前公布的通知是要分类逐步推进,县级市、地级市、直辖市落户难易程度不同,县级市落户比较容易,而直辖市的落户很难。如果按照“加快”的要求理解,此前逐步推进的政策则会形成现实上的巨大反差。
因为,2.3亿农民进城的主要意愿还是奔着大城市去的,但是此前的通知却对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特大城市没有放宽,仍旧是如以往的政策一般进行比较严格的限制。
京华时报:那么,您的意思是,“加快”改革其实就是指在直辖市即副省级城市的户籍问题上进行突破?
陆杰华:我认为,这必是形势所迫。因为小城市的户籍问题比较容易得到解决,一直以来比较难解决的主要是东部的一些地级城市、省会城市,最难解决的是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特大城市的户籍问题。如果在这些“难点”上不积极突破,仅仅靠在小城市积累的经验来推进反而就会形成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大家关注度较高的异地高考、养老、医疗等问题都和户籍密切相关。
京华时报:但是这个问题也是这么多年户籍改革未曾突破的最难点吧,怎么突破?
陆杰华:还是需要顶层设计,这个户籍改革的综合方案还是必须由中央来进行设计,如果把这个权限交由地方政府,那么还是无法有实质性突破。
京华时报:问题是,怎样进行顶层设计?
陆杰华:首先要明确户籍制度改革依靠某个部门是不现实的,除了公安部以外,需要发改委、财政部等多个部门配合。户籍制度改革这么多年来无法获得实质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之间存在利益博弈,户籍制度所附着的民生利益的保障需要改变相关财政政策,涉及到转移支付的问题,涉及到财税体制问题。比如有很多外来人口在东部享受教育,那么教育支出靠谁来解决,中央财政怎样拿出一部分来解决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郭楠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