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考验: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之二
2012-10-29 09:31:35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陈芸 李柯勇 肖春飞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再次走到重要历史节点。
回望十年,风云际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岁月”。
放眼未来,万象云屯——
当中国站上新台阶、展望新高度之时,内外局势又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困惑和疑问出现了:“中国奇迹”是否已走到尽头?
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次为中国未来划定坐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否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我们如何作答,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走向、成败兴衰。
非凡十年,战略机遇期凝聚中国智慧
2012年,“神九”与“天宫”成功交会对接,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被国际舆论赞为“中国迈向航天大国跨越性的一步”。
从“神五”到“神九”,十年来,中国以“五连跳”完成了当年美、苏从“首飞”到“对接”的繁复过程。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析,我国抓住了世界信息和电子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后来居上,在更高的起点上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与追赶。
新世纪中国载人航天抢占太空科技制高点的传奇历程,恰似中国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十年,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地位迅猛上升的十年,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十年。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得益于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运用。
发展中国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机遇在哪里。
世纪之交,两大时代特征进入视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总揽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位,成为十年来中国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先决框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突出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遭遇内外两条战线的威胁,其战略部署和力量投放受到严重牵制,我们抓住了这一时机,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抓住全球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成长为制造业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
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五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罕见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深谋远虑的“中国智慧”。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又加深了对战略机遇的认识。
面对机遇,要敢抓。机遇总是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
张国军,天津郊县一个普通农民,两年前由于偶然学会开网店改变了命运,把自家田里的有机蔬菜在网上卖得红红火火。他说:“我抓住了机会,也错过了机会。要是再早做一年,收益会更好。”
一个家庭折射全国。这十年,我们认清形势,敢为人先,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频出拉动增长的“大动作”,频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手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上了新境界。
面对机遇,要会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2001年,正当华为公司“钱途”光明之时,总裁任正非的一篇《华为的冬天》震惊业界。在内部管理、业务流程、供应链等环节一系列改革推动下,华为不仅安然渡过了“IT业的冬天”,并且跃居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之一。
战略机遇期并非仅仅属于中国。放眼全球,美、俄、日、欧纷纷瞄准新世纪前一二十年,制定了整体振兴计划。而中国之所以迈上新台阶,靠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物质积累和制度准备,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策略。
面对机遇,要抢抓。机遇与挑战常常相伴相生,只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今年9月,当我国最大海外并购案——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进入加拿大政府审批阶段时,已无人吃惊,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类似消息屡见不鲜。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抓住欧美人才、技术价格下跌的时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大迈进了一步。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堪称化危为机的经典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阴云压城之时,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以危机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此后,我国不仅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而且使经济社会肌体更加健康。我们又促成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推动国际格局的调整,由此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话语权、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先哲早已阐明挑战与机遇互相转化的辩证法。
挑战重重,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2012年,又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
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延伸,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外需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下滑,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局面。
21世纪头20年已经过半,有人在问: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资深外交家、原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但是基本要素没有变:大的战争打不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在日益加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
“有这几条存在,战略机遇期就会存在。”他说。
金一南主张从两个时空向度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
横向看,西方大国崛起,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相比之下,中国和平崛起的处境要好得多。
纵向看,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不曾拥有如此强大的物质财富,从未达到这样富裕、文明、开放的程度。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处于最有利的前进基地。”金一南说,“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现在已进入‘大本营’,目标遥遥在望,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困难遮蔽了视线,自乱阵脚。”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机遇仍在,对这一点应该有坚定的信心,因为中国已经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机遇。
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机遇在哪里?
机遇就在差距之中。
在“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事实上,这“四化”还都在行进过程中,而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根本上是源于生产过剩与人民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庞大的内在需求,正是孕育机遇的沃土。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机遇主要表现在外部市场需求有助于我们做大、做快;那么,在“后危机时代”,机遇则表现为内部转型的要求有助于我们调整、升级。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蕴藏着机遇。
十年来,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进展。然而,成果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内需拉动乏力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在最近的一个榜单中,全球前一百名的品牌依然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这是一个遗憾,甚至是悲哀。”百度CEO李彦宏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一家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走出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的窘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会暂时损失一些产能和销量,却将收获更高的效益和质量。
——在未来科技制高点的争夺中,蕴藏着机遇。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一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已经展开,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2010年,美国、德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日本、韩国则超过3%。而同期,我国这一比例尚不足2%。
白春礼认为,这场预期中的变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引领和带动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作为后发国家,我们要利用好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经验,夯实我国科技发展基础,少走弯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赶超跨越。
——在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蕴藏着机遇。
隆国强注意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并购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比例提升到了40%以上,与国际水平相比却仍然偏低,全球跨境投资的80%左右都是并购。
“引进来、走出去,都还有大量机遇可抓。”他说,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金融与技术人才的流动,为我国引进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十年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题不断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去解决,而改革需要适当的时机。
多位专家学者指出,全社会就推动改革达成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充分的物质和制度准备,外部压力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在这三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中国已进入了制度和观念创新的“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做对了,就可能事半功倍;没抓住,错过了,就算再补课,也将是事倍功半。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战略机遇向来是善于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结果。只要稳住阵脚、认清形势、运筹得当,中国依然能从当前的大变局中创造出新的机遇。
解放思想,以变革的勇气抢抓机遇
日前,一则来自中国西部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西安,一期投资70亿美元,从而成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在全球经济普遍乏力的背景下,西安为何引起国际资本的兴趣?三星电子副会长权五铉表示,除了中国西部市场巨大的潜力,他们看中的是西安市在人才、设施、政府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西部其他城市错过了这次机遇?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机遇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抓住、用好机遇,却要靠主观努力。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近现代以来,中国至少三次曾与重大机遇失之交臂。
19世纪后期,世界进入以电力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而清政府沉溺于“天朝大国”的梦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继失败,结果被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反超。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民国,开启民智,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可惜革命成果被窃夺,陷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霸冷战对峙,科技革命兴起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尽管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却又把力量消耗在十年“文革”内乱之中。
战略机遇的抓住和丧失之间,一个国家的命运常会发生根本改变。
自1978年以来,党中央抓住世界趋向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时代潮流,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因而才有了今日中国的新局面。
当前,在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再次成为中国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指出。
面对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交织的局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脱束缚、破除枷锁、打碎桎梏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打破“定律”、改写“模式”的过程。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说,过去十年,有多少“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中国道路”虽非十全十美,但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过去十年的表现,无疑是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展望未来,我们要在肯定自己成绩的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充满信心,坚定信念,不被忽悠,这样才能不失去机遇,才能化危为机。
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需要更有力地推行既定方针政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以一抓到底的精神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隆国强认为,特别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人才。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
面对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是改革与危机赛跑的时代。”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经济社会矛盾冲突才能更好解决。”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少制约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经过长期积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的条件下,亟须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环境。
如果改革到位,就能进一步推进发展;如果裹足不前,就可能反过来被危机压倒,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再一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下一个十年。可以预料,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进程中,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干扰还将不断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唯有更加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才能把未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望十年,风云际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牢牢把握机遇,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迎难而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岁月”。
放眼未来,万象云屯——
当中国站上新台阶、展望新高度之时,内外局势又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困惑和疑问出现了:“中国奇迹”是否已走到尽头?
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再次为中国未来划定坐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能否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时代考卷摆在面前,我们如何作答,关系着中华民族命运走向、成败兴衰。
非凡十年,战略机遇期凝聚中国智慧
2012年,“神九”与“天宫”成功交会对接,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被国际舆论赞为“中国迈向航天大国跨越性的一步”。
从“神五”到“神九”,十年来,中国以“五连跳”完成了当年美、苏从“首飞”到“对接”的繁复过程。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解析,我国抓住了世界信息和电子技术大发展的机遇,后来居上,在更高的起点上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与追赶。
新世纪中国载人航天抢占太空科技制高点的传奇历程,恰似中国十年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十年,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十年,是中国国际地位迅猛上升的十年,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十年。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得益于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运用。
发展中国家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了解自己的机遇在哪里。
世纪之交,两大时代特征进入视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已成大势所趋。总揽全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位,成为十年来中国大政方针、决策部署的先决框架。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说,“9·11”事件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影响全球安全的突出因素。西方发达国家遭遇内外两条战线的威胁,其战略部署和力量投放受到严重牵制,我们抓住了这一时机,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抓住全球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成长为制造业大国和外贸出口大国。”
十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从12万亿元增加到47万亿元,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连续赶超意、英、法、德、日五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罕见的“中国速度”背后,是深谋远虑的“中国智慧”。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发展实践中,又加深了对战略机遇的认识。
面对机遇,要敢抓。机遇总是极为宝贵、稍纵即逝,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长远发展中赢得主动。
张国军,天津郊县一个普通农民,两年前由于偶然学会开网店改变了命运,把自家田里的有机蔬菜在网上卖得红红火火。他说:“我抓住了机会,也错过了机会。要是再早做一年,收益会更好。”
一个家庭折射全国。这十年,我们认清形势,敢为人先,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频出拉动增长的“大动作”,频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手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上了新境界。
面对机遇,要会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2001年,正当华为公司“钱途”光明之时,总裁任正非的一篇《华为的冬天》震惊业界。在内部管理、业务流程、供应链等环节一系列改革推动下,华为不仅安然渡过了“IT业的冬天”,并且跃居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之一。
战略机遇期并非仅仅属于中国。放眼全球,美、俄、日、欧纷纷瞄准新世纪前一二十年,制定了整体振兴计划。而中国之所以迈上新台阶,靠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物质积累和制度准备,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灵活的策略。
面对机遇,要抢抓。机遇与挑战常常相伴相生,只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今年9月,当我国最大海外并购案——中海油收购尼克森进入加拿大政府审批阶段时,已无人吃惊,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类似消息屡见不鲜。吉利并购沃尔沃、三一重工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抓住欧美人才、技术价格下跌的时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大大迈进了一步。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堪称化危为机的经典案例。2008年金融危机阴云压城之时,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以危机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此后,我国不仅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而且使经济社会肌体更加健康。我们又促成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推动国际格局的调整,由此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话语权、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先哲早已阐明挑战与机遇互相转化的辩证法。
挑战重重,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2012年,又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
欧债危机的蔓延,使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延伸,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外需不足直接导致中国外贸出口下滑,国内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出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局面。
21世纪头20年已经过半,有人在问:战略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
资深外交家、原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尽管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但是基本要素没有变:大的战争打不起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仍在日益加深,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势不可挡。
“有这几条存在,战略机遇期就会存在。”他说。
金一南主张从两个时空向度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
横向看,西方大国崛起,几乎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相比之下,中国和平崛起的处境要好得多。
纵向看,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来不曾拥有如此强大的物质财富,从未达到这样富裕、文明、开放的程度。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处于最有利的前进基地。”金一南说,“好比攀登珠穆朗玛峰,现在已进入‘大本营’,目标遥遥在望,千万不能被眼前的困难遮蔽了视线,自乱阵脚。”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机遇仍在,对这一点应该有坚定的信心,因为中国已经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机遇。
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的机遇在哪里?
机遇就在差距之中。
在“7·23”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事实上,这“四化”还都在行进过程中,而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将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期,给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根本上是源于生产过剩与人民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庞大的内在需求,正是孕育机遇的沃土。
与十年前相比,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前,机遇主要表现在外部市场需求有助于我们做大、做快;那么,在“后危机时代”,机遇则表现为内部转型的要求有助于我们调整、升级。
——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蕴藏着机遇。
十年来,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进展。然而,成果还只是初步的、阶段性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内需拉动乏力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越来越突出。
“在最近的一个榜单中,全球前一百名的品牌依然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企业,这是一个遗憾,甚至是悲哀。”百度CEO李彦宏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没有一家真正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品牌。”
走出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低端的窘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会暂时损失一些产能和销量,却将收获更高的效益和质量。
——在未来科技制高点的争夺中,蕴藏着机遇。
种种迹象表明,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一场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已经展开,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2010年,美国、德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日本、韩国则超过3%。而同期,我国这一比例尚不足2%。
白春礼认为,这场预期中的变革,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引领和带动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作为后发国家,我们要利用好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经验,夯实我国科技发展基础,少走弯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赶超跨越。
——在进一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蕴藏着机遇。
隆国强注意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并购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中的比例提升到了40%以上,与国际水平相比却仍然偏低,全球跨境投资的80%左右都是并购。
“引进来、走出去,都还有大量机遇可抓。”他说,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金融与技术人才的流动,为我国引进人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十年为中国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特别是“两难”问题不断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只能在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去解决,而改革需要适当的时机。
多位专家学者指出,全社会就推动改革达成共识,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充分的物质和制度准备,外部压力对国内发展形成倒逼——在这三种条件共同作用下,中国已进入了制度和观念创新的“窗口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做对了,就可能事半功倍;没抓住,错过了,就算再补课,也将是事倍功半。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的战略机遇向来是善于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结果。只要稳住阵脚、认清形势、运筹得当,中国依然能从当前的大变局中创造出新的机遇。
解放思想,以变革的勇气抢抓机遇
日前,一则来自中国西部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正式落户西安,一期投资70亿美元,从而成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在全球经济普遍乏力的背景下,西安为何引起国际资本的兴趣?三星电子副会长权五铉表示,除了中国西部市场巨大的潜力,他们看中的是西安市在人才、设施、政府服务方面的比较优势。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西部其他城市错过了这次机遇?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机遇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抓住、用好机遇,却要靠主观努力。一个城市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近现代以来,中国至少三次曾与重大机遇失之交臂。
19世纪后期,世界进入以电力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而清政府沉溺于“天朝大国”的梦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继失败,结果被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反超。
20世纪初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民国,开启民智,本可以成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又一个战略机遇期。可惜革命成果被窃夺,陷入军阀割据和连年内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霸冷战对峙,科技革命兴起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尽管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却又把力量消耗在十年“文革”内乱之中。
战略机遇的抓住和丧失之间,一个国家的命运常会发生根本改变。
自1978年以来,党中央抓住世界趋向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时代潮流,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因而才有了今日中国的新局面。
当前,在新一轮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发展,再次成为中国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
“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指出。
面对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交织的局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脱束缚、破除枷锁、打碎桎梏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打破“定律”、改写“模式”的过程。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说,过去十年,有多少“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中国道路”虽非十全十美,但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过去十年的表现,无疑是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展望未来,我们要在肯定自己成绩的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充满信心,坚定信念,不被忽悠,这样才能不失去机遇,才能化危为机。
面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需要更有力地推行既定方针政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以一抓到底的精神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
隆国强认为,特别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关键是人才。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
面对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是改革与危机赛跑的时代。”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说,“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经济社会矛盾冲突才能更好解决。”
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不少制约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问题经过长期积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的条件下,亟须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体制环境。
如果改革到位,就能进一步推进发展;如果裹足不前,就可能反过来被危机压倒,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从某种意义上说,机遇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果不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将再一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下一个十年。可以预料,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在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最终实现的进程中,各种难以预料的挑战和干扰还将不断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唯有更加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才能把未来、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