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难忘十年中的那十天
2012-10-23 15:29:3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人民法院报山西记者站 陈伟
到今年12月2日,我受聘人民法院报山西记者站整10年。“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十年里有许多收获,许多感慨,许多迷茫,也有许多自豪和感动。最难忘的是2003年11月在法院报实习的那10天。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3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非典肆虐,生死瞬间,历时半年,人心惶惶。在这种背景下,我这个2002年12月刚聘用的新兵被站里指派,于当年11月初前往人民法院报社实习。说实话,当时重重心事无以言表。
我不是科班出身,学历不高,一直是农民、工人,阅历浅薄,未见过世面,能否与“皇城根下”的都市人打好交道,这是第一顾虑;法院报乃中央级大报,人才济济,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融入进去,也是顾虑;最为重要的一点,我的任务是学习,是与报社同仁交朋友,是在实践中摸清报纸的宗旨、立意,掌握走向及用稿要求,是通过实习为今后在记者站顺利工作打基础,所以赴京师责任重大,能否完成这一任务,能否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满意,是最大的顾虑。
我考虑得太多了。到报社的第一天,我到总编室报道,正值白班的总编室副主任李岩峰立即安排我在夜班值班室实习,王焕平、廖美英两位大姐为我介绍工作,随后赶到的总编室主任王连印为我安排食宿。由于那时报社没有招待所,我到地下室与照排的几个小兄弟住一起,一进门,正在那里休息的值夜班的总编室副主任程鹏得知我是来实习的山西站新兵,立即起床让位,让我休息。等等这些,使我进京前的所有顾虑全部打消,因为他们都太热情了。热情让我感到温暖,拉近了与报社的距离,消除了所有顾虑。他们的热情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里就是你的家!
吃过晚饭,夜班编辑姬忠彪、何靖来了,他们很亲切地与我交谈,认真指导我发稿、校对,他们开编前会,我一个人留下接电话、看新闻。第三天晚上,时任副总编辑倪寿明提议:让实习的记者也参加编前会,这样我也每天和夜班主任、编辑一道参加在倪总办公室召开的编前会。据编辑老师讲,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只有我有如此殊荣。
也是凑巧,我去没几天,值班室编辑王焕平大姐去山东东营开会,这样我就很实在地当了一周编辑。虽然我干得愉快,但深感责任和压力。中间还是出了这么档事:有一天,值班室黑板上写了一条通知,意思是院领导的调研新闻今后不发消息全文。那天正好有一位院领导的调研消息传过来,我就按黑板上的通知精神进行了编辑。晚上开编前会,倪总看着我编过的稿子,就抽出这篇问值班主任,这是怎么回事,稿子编短了?因我是当事人,立即给倪总解释,倪总听后点头说,按通知精神处理是对的,但要摸清通知的来源和实质精神。于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仔细。
一天晚上,编辑们到照排室排版去了,值班室就我一人,倪总来了,和我聊起了天。当他知道我曾在一家省报当记者时,便和我聊起了法院报目前的状况、今后的想法,还聊了各自的经历,那情景记忆犹新。那感觉,我就是报社的一名正式职员,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那段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他们把我当自家人,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辛勤、认真、敬业,像值班室的两位大姐,除了午饭,几乎不休息,都深深打动了我。
10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后虽然参加过一次活动,认识了几位,但还是电话上“见面”的多,像郑小洁老师,几乎每个月有几次电话,但就不知长什么样。许多声音熟悉的同仁们的面孔给我以无尽的想象。在其后的近10年里,能够以身为报社一员(尽管是临时的)而自豪,能够顺利地完成报社、站里的任务,能够连续五年获得优秀记者称号,要得益于那难忘的十天。
(人民法院报2012年10月13日第四版)
对于中国人来说,2003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非典肆虐,生死瞬间,历时半年,人心惶惶。在这种背景下,我这个2002年12月刚聘用的新兵被站里指派,于当年11月初前往人民法院报社实习。说实话,当时重重心事无以言表。
我不是科班出身,学历不高,一直是农民、工人,阅历浅薄,未见过世面,能否与“皇城根下”的都市人打好交道,这是第一顾虑;法院报乃中央级大报,人才济济,我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融入进去,也是顾虑;最为重要的一点,我的任务是学习,是与报社同仁交朋友,是在实践中摸清报纸的宗旨、立意,掌握走向及用稿要求,是通过实习为今后在记者站顺利工作打基础,所以赴京师责任重大,能否完成这一任务,能否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满意,是最大的顾虑。
我考虑得太多了。到报社的第一天,我到总编室报道,正值白班的总编室副主任李岩峰立即安排我在夜班值班室实习,王焕平、廖美英两位大姐为我介绍工作,随后赶到的总编室主任王连印为我安排食宿。由于那时报社没有招待所,我到地下室与照排的几个小兄弟住一起,一进门,正在那里休息的值夜班的总编室副主任程鹏得知我是来实习的山西站新兵,立即起床让位,让我休息。等等这些,使我进京前的所有顾虑全部打消,因为他们都太热情了。热情让我感到温暖,拉近了与报社的距离,消除了所有顾虑。他们的热情给了我一种强烈的信号:这里就是你的家!
吃过晚饭,夜班编辑姬忠彪、何靖来了,他们很亲切地与我交谈,认真指导我发稿、校对,他们开编前会,我一个人留下接电话、看新闻。第三天晚上,时任副总编辑倪寿明提议:让实习的记者也参加编前会,这样我也每天和夜班主任、编辑一道参加在倪总办公室召开的编前会。据编辑老师讲,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只有我有如此殊荣。
也是凑巧,我去没几天,值班室编辑王焕平大姐去山东东营开会,这样我就很实在地当了一周编辑。虽然我干得愉快,但深感责任和压力。中间还是出了这么档事:有一天,值班室黑板上写了一条通知,意思是院领导的调研新闻今后不发消息全文。那天正好有一位院领导的调研消息传过来,我就按黑板上的通知精神进行了编辑。晚上开编前会,倪总看着我编过的稿子,就抽出这篇问值班主任,这是怎么回事,稿子编短了?因我是当事人,立即给倪总解释,倪总听后点头说,按通知精神处理是对的,但要摸清通知的来源和实质精神。于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仔细。
一天晚上,编辑们到照排室排版去了,值班室就我一人,倪总来了,和我聊起了天。当他知道我曾在一家省报当记者时,便和我聊起了法院报目前的状况、今后的想法,还聊了各自的经历,那情景记忆犹新。那感觉,我就是报社的一名正式职员,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
那段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他们把我当自家人,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辛勤、认真、敬业,像值班室的两位大姐,除了午饭,几乎不休息,都深深打动了我。
10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后虽然参加过一次活动,认识了几位,但还是电话上“见面”的多,像郑小洁老师,几乎每个月有几次电话,但就不知长什么样。许多声音熟悉的同仁们的面孔给我以无尽的想象。在其后的近10年里,能够以身为报社一员(尽管是临时的)而自豪,能够顺利地完成报社、站里的任务,能够连续五年获得优秀记者称号,要得益于那难忘的十天。
(人民法院报2012年10月13日第四版)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