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详解“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四大关键词
2012-05-05 08:45:49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周宁
  由教育部、文化部重点支持的“2012北京现代音乐节”将于5月中旬拉开帷幕。已连续成功举办10届的这场国家级音乐盛会,今年将秉承“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加大中国现代音乐的对外传播,引领世界新音乐走向。音乐节艺术总监、著名作曲家叶小钢就本届音乐节的有关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营造中国现代音乐的“话语权”

  本届音乐节将推出3场交响音乐会和8场室内乐音乐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演绎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罗伯特·比瑟、德国作曲家恩玖·施奈德以及荷兰音乐大师路易·安德里森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时间的边缘》《地狱故事》等经典现代音乐作品。

  叶小钢认为,当前,世界现代音乐的话语权仍牢牢掌握在西方手中,评判标准难免以西方为坐标。“中国现代音乐要想走向世界,营造话语权,就得先引进来,在互动中既集聚世界各国新音乐发展的能量,又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文化。”

  为此,本届音乐节注重西方形式与中国内容的融合。音乐节首演中国作曲家邹航的《北京色彩》,用现代音乐描绘了北京独有的文化底蕴;首演的中国题材声乐交响曲《“临安七部”》,取材于富庶繁华之地杭州,以七首西湖相关的古诗为引,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与乐队合作的现代手法谱曲,描绘与遥想中国古代文化大格局以及繁荣景象,展现了中外现代音乐的融合与碰撞。

  “让西方受众了解中国文化,就要把中国文化和西方受众能接受的音乐形式有机融合,让其入脑、入心,才能达到文化传播效果。” 叶小钢说。

  用“西藏乐”诠释中国神圣的领土

  “美丽的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的领土,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从来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叶小钢说,“在回应西方关于‘西藏问题’的关切时,不能光靠嘴说,更要用共通的音乐形式诠释西藏历史以及藏汉友好的伟大情怀。”

  为此,本届音乐节推出由叶小纲携手跨界艺术家刘索拉打造的,以“藏汉友好”为主题的大型交响清唱剧《喜马拉雅之光》以及《蓝蓝天》《圣山上的舞羚》《天垂境界》等西藏现代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欧洲古典英雄主义风格交织融合,力图从全新的人性角度展现藏汉历史久远的文化牵系和民族友谊。

  叶小钢说:“现代音乐节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要积极吸纳各民族的音乐元素,用‘西藏乐’诠释中国神圣的领土。”

  “融媒介”是现代音乐发展的必然

  本届音乐节首演的创新型现代音乐作品《镜像》,它取材于明初才女冯小青的故事。这位葬在杭州西泠桥畔梅花丛中的女子,生前一直与镜中和图画中的自己为伴,并试图通过诗和图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镜像》中,声音、视频、文字、舞蹈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重要的戏剧角色,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感应器和计算机编程软件对声音和视频进行实时控制,以反映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镜像》是音乐节最重要的制作之一,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叶小钢认为,“融媒介”是现代音乐发展的必然,让音乐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是推动现代音乐艺术形式创新的最有效途径。

  “送校歌”让现代音乐摆脱曲高和寡

  “现代音乐节不是‘曲高和寡’的盛会,它更应关注现代音乐对社会的影响。”叶小钢说,本届音乐节作出重大转型,在保持学术性、前瞻性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大众,在全国各高校及中小学推广“送校歌计划”。音乐节组委会已委派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的作曲家,免费为条件落后的学校创作校歌,以送校歌的形式,扶植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改善东西部地区教育不平衡的状况。

  据了解,在先期举行的“送校歌”活动中,音乐节组委会多次走进西部地区实地考察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甘肃省多所小学成为首批受益者,《我们和太阳在一起》等50余首歌曲已成为这些学校的校歌。

  叶小钢说,本届音乐节已正式启动“全国校歌征歌大赛”,吸引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校歌创作,计划征集500首现代校歌。征集作品经组委会专家评审,最终将评选出优秀作品20部,并出版CD公开发行。
责任编辑:裴夏静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