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咏
2012-04-24 10:49:4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维永
  “一年之计在于春”,意寓春居四季之首。四季中,春既具统冠之宏,又富取决之义。盖因春发端于寒冬后,故“春暖花开”绝胜于“三九严寒”。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军中三杰”之首的国人楷模雷锋,曾呼喊出“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般火热,对待错误要象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象寒冬一样残酷无情” 的人生格言(参见《雷锋回记》),致春、冬之间形成鲜明比对。“春为花之媒”,表明春来万物复苏,百草竞绿,百花齐放,既装点了大地,更激励了人生;而“春花秋实”则表明设无春之花何来秋之果,喻没有春天之播种断无秋季之收获。

  基于春之美好,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向以春为题,挥洒春之咏,以春壮志,比物抒情。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心系人民的毛泽东主席读当日之《人民日报》,看到江西余江县已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的报道(参见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特写《第一面红旗》),“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毛泽东诗作于夏,何来“春风”二字?以著名诗人、学者公木之解,乃借春风喻新生活之意(参见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大手笔也。古有诸葛亮借东风破曹兵百万,今有一代天骄毛泽东借春风颂“六亿神明”,壮哉!更兼夏之炎热,借春风拂之,畅也。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短短几年就战胜了危害之烈的血吸虫病,使国民党统治时期广泛流行于南方十二省市、上亿人口受到严重威胁的血吸虫病得以根治,这是何等壮举!毛泽东用诗赞之方式歌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纵使汉代扬雄之《逐贫赋》和唐代韩愈之《送穷文》,又岂能与毛泽东之《送瘟神》相提并议。

  若论及爱春之作,笔者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五言绝句,抒发了春梦之缠绵与睡意之浓烈。诗人将“世间最美莫过于春天的梦,睡意酣香而天已破晓,鸟儿的叫声从胜景中传来,作者爱春之意由然而生(参见明德主编《读经典大全集》),其情其景尽皆浓缩于二十个字中,让人读之如身临其境。而论喻春之作,莫过于一代文豪朱自清,其词云:“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向前去。”若论触景生情的伤春之作,李贺的“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句。凸出诗人心中愁云密布,心情之沉重;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乱家散的伤感之情;陆游的“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多离索。错!错!错!”句,则反映了诗人对爱情失败的悔恨之情;而《红楼梦》中的绝代佳人林黛玉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句,表达了其家境衰落,婚姻失败,重病缠身,终日以泪洗面、朝不保夕的悲切之情。而正是此等心之痛切,染之于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引起对人物剧情“悟之太深,思之太切”而不能自拨,以致才貌双全的她英年早逝,香魂远去。成为今古撼事。

  今日之中国,已非五千年文明史任何时期所能比。国之繁荣昌盛,民之丰衣足食,纵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亦敢叹而不敢及。生活在今天的华夏儿女,四季春风拂面,日日春风得意,家家春意满堂,个个春花怒放。春,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她善待每个生活着的人们,更钟情于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责任编辑:马尚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